諸葛亮在小說里被神化了,真實的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否真的平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壽一句「將略非其所長」導致無數諸葛黑大言其道說什麼這句意思是打仗不是他擅長的,諸葛亮軍事才能很平庸,並為眾人所認可。

我特麼總感覺哪兒有點不對勁,諸葛亮憑藉蜀國那時不足魏國N分之一的實力壓著魏國打難道是老天的意思?還是說魏國大將都是土包子縱然綜合實力遠強於對手卻完全不是「很平庸」的對手指揮者的對手?

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先定天下三分,這歷來為世人稱道,也為後人詆毀諸葛亮提供了依據。

抵毀的人說,蜀漢事業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諸葛亮三分戰略的失誤(比如毛澤東就認為諸葛亮分兵的不妥,被許多人引為詆毀諸葛亮的主要理由),更有人將後來的失荊州歸過於諸葛亮。

其實,三分戰略是一個很高明的戰略,它提供了劉備集團走出困境,建立蜀漢,統一中國的藍圖。

但是,戰略只是提供了成功的可能,關鍵還要看執行,執行不力,不能將責任歸之於戰略。

比如失荊州,那是因為蜀漢忽略了荊州方面的軍力,使之承擔了超出其力量的任務(當時荊州的軍力只能勉強自保,劉備卻令關羽出擊曹軍,水淹七軍固然大出風頭,卻吸引了曹操的注意,並引發了孫權的背盟)。

又如劉備伐吳,那更是明顯背離三分戰略,改變了作戰對象主次之分。

這些執行上的偏離,不能看作戰略本身的失誤。

一戰時的「史里芬計劃」,被認為是一個天才的計劃,卻被小毛奇的錯誤葬送,所以後人有「天才的戰略,愚蠢的執行」之說。

蜀漢集團對三分戰略的執行,與之頗有相似之處,但這顯然不是諸葛亮的錯誤

如果諸葛亮僅僅是制定戰略,而不是參與其中,那麼他的軍事成就可能並不高。

諸要葛亮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制定戰略,而且努力促進其實行。

聯吳抗曹是三分戰略的重點,諸葛亮就是通過他的軍事外交才能,促成了孫吳聯盟,從而為赤壁一戰的勝利打下了戰略基礎
(在孫權方面,促成這一聯盟的是魯肅,周瑜是戰役戰術方面的專家,因此赤壁的勝利,大功歸於諸葛亮、魯肅、周瑜三人,而不是將功勞主歸於周瑜而忽視其他二人的作用)。

諸葛亮在赤壁戰役中的作用,不僅是促使聯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在面對曹操的同時,還要防範劉備集團為孫權所吞併,他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從這個角度說,諸葛亮在軍事戰略和軍事外交上的才能在赤壁一役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符合《孫子兵法》上所說的「伐謀」、「伐交」,而勝過了「伐戰」這一軍事鬥爭的較低層次。

赤壁戰後,劉備集團奪取了荊州大部,並進而奪取西川。

此時的諸葛亮大多時間是在忙於軍事後勤,只有在劉備入川遇阻後才率領趙雲、張飛分道入川,配合劉備奪占領西川全境。


如果從諸葛亮親自指揮軍事行動而言,這一時期諸葛亮確實沒有什麼大的閃光點,但是劉備集團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諸葛亮的勝利,因為這是正確執行三分戰略的結果,諸葛亮居功甚偉。

這可以與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的勝利相比,當時山本五十六親自指揮的重大戰役也就是偷襲珍珠港,此後山本並未親自指揮什麼重大戰役,但日本奪取南洋各地都是在偷襲珍珠港的基礎上獲得的,因此日本初期的勝利主要歸功于山本。


同樣,劉備集團在此時的勝利建立在三分戰略的基礎上,諸葛亮豈不是這一勝利的首功之人。

入川之後有所不同,因為這時出現了一個可與諸葛亮相比的軍事人才------法正。

在奪取東川的勝利中,法正起了很好的參謀作用,使得劉備對其日益看重。

但是法正的出現也對三分戰略起到了一些破壞作用,那就是:劉備日益希望以一己之力,戰勝曹操,從而忽略了孫權的存在,聯吳抗曹的方針遭到了一些破壞。

關羽軍力不足,雖然水淹七軍,卻吸引了曹軍的主力徐晃迎戰,徐晃之後還有張遼和其他的曹軍,而關羽卻無法從西川方面得到援助。

更重要的是,孫權方面對劉備的勝利感到不安,從劉備的盟友變為曹操的盟友,共同對付劉備,因此才有荊州之失。

所以荊州之失的主要原因不在於關羽,而在於劉備的急功近利和他對三分戰略的破壞。

此一失利是蜀漢集團的一次重大戰略失利,它使得三分戰略中兩路出兵的計劃無法實行,但究其原因並不在於諸葛亮的戰略,也不在於諸葛亮本人,因為此時劉備更信任法正。

這之後的蜀漢形勢更加惡化,劉備沒有在曹丕篡漢之時出兵伐魏,喪失了北伐的有利時機,相反他出兵伐吳,大敗而歸,蜀漢精兵猛將損失慘重,使孫吳聯盟這一三分戰略的基礎變得不可恢復。

形勢在此時惡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但諸葛亮憑藉他高超的戰略和外交,派遣鄧芝使吳,新建了吳蜀聯盟,使三分戰略的基礎得以部分修復,使蜀漢擺脫了四面受敵的處境。

這是一次很大的軍事勝利,但是由於它不是靠軍隊完成的,這使得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認識不足。

按《孫子兵法》的說法,最成功的軍事行動不在於軍隊,謀略上的勝利是最高的軍事勝利。

就好比美國打贏了冷戰,戰勝蘇聯的不是美國軍隊,但誰會懷疑冷戰不是美國的軍事勝利?諸葛亮南征是他軍事生涯中獨立指揮的開始,從而留下了七擒孟獲的佳話。

關於這次出征,《三國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根本沒有七擒七縱的故事,更沒有這次戰事具體經過的記載(陳壽修史的簡約化,為後人詬病,但其原因需要深思)。

而《華陽國志》載:建興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戰捷。

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祗如此,即定易勝耳。

』亮笑,縱使更戰。

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

獲止不去,日:『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遂至滇池。

南中平,皆即其渠帥而用之。

或以諫亮,亮日:『將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歷食,一不易也;州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耳。

雖然七擒七縱的故事沒有《三國演義》那麼戲劇化,但諸葛亮多次放走可過消滅的孟獲武裝,最終折服孟獲集團,這一情況當是事實。

那麼,為什麼《三國志》如此簡略呢?因為這提供了諸葛亮軍事才能的一個極好例證,證明諸葛亮除了擅長於政治、軍事謀略及外交活動,對於戰役指揮也是不錯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孔明故意設計關羽放走曹操的三大原因

諸葛孔明先生派關羽到華容道劫殺曹操,難道孔明真的沒有預測到關羽會放走曹操嗎?其實孔明預測到了關羽會放曹的,但還是派關羽去的,並且這個任務非關羽莫屬。這其中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曹操不死,對蜀...

問鼎天下,患得患失,夢三國的東吳觀

從東吳的發展歷程來看,孫策到孫權,東吳的戰略方針發生了本質的改變. 孫策時期,策借袁術之力,承先父遺志,轉斗江東,開創東吳基業,同時也為後來吳國赤壁爭雄奠定了基礎.當時孫策清楚的看到,中原群雄割...

蜀漢最先滅亡,都因為諸葛亮3大致命失誤!

在三國時期,要說諸葛亮的權謀和神機妙算,那是人人佩服,但是,從具體才能來看,諸葛亮政治才能更勝一籌,軍事才能差一些。而正是諸葛亮軍事上的三大致命失誤,使得蜀漢一蹶不振,導致最早滅亡!這到底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