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戰場抗命,關羽有大哥罩著,他卻被斬去首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馬謖是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諸葛亮賞識。
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並未聽取。
北伐時期,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果蜀軍在街亭慘敗給魏將張郃,諸葛亮退軍漢中,馬謖因立下軍令狀,兵敗入獄。
諸葛亮憐其才能,不忍軍法處置,將此事交與姜維處理。
姜維將馬謖貶為庶民,對外稱馬謖病死獄中。
馬謖猶是感激,自此更名寧隨,輔佐姜維,替姜維決他所不能之斷,終為一代名將。
史料記載
蜀越嶲太守、參軍。
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兄良,侍中。
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懿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謖年三十九。
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職業生涯
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並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和馬良曾同為荊州從事,劉備入川時,馬謖跟隨大軍同行。
馬謖歷任綿竹令、成都令、越雋太守,由於才華橫溢得到諸葛亮的賞識。
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並未聽取。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兵出祁山,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大軍在前,與魏將張邰大戰於街亭,馬謖不遵諸葛亮將令,舉動失宜,最終被張邰打敗,諸葛亮退軍漢中。
馬謖下獄後死亡(一說按軍法處死),諸葛亮亦為之流淚。
演義記載
蜀安遠將軍、中參軍。
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隨兄良仕先主入蜀。
先主臨薨謂丞相亮曰: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心腹。
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
後為安遠將軍,建興六年,隨亮北伐,以謖為中參軍。
亮出軍向祁山,謖自告為先鋒往守街亭,然不從副將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致軍敗。
謖曾下軍令狀,亮斬之以正軍法,謖年三十九。
後以線縫首於屍,亮親寫祭文。
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並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和馬良曾同為荊州從事,劉備入川時,馬謖跟隨大軍同行。
馬謖歷任綿竹令、成都令、越希太守,由於才華橫溢得到諸葛亮的賞識。
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並未聽取。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兵出祁山,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大軍在前,與魏將張郃大戰於街亭,馬謖不遵諸葛亮將令,還不聽部將王平之勸,舉動失宜,舍城上山,最終被張郃截斷汲水之道後打敗,諸葛亮退軍漢中。
馬謖下獄後死亡(一說按軍法處死),諸葛亮亦為之流淚。
揮淚斬馬謖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
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
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
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
」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
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
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
」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
」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
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
」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
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
」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名將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
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
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
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
」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
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後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後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
這樣我死後也就放心了。
」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願。
於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其兒收為義子。
而後,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馬謖被推走了。
諸葛亮拭乾眼淚,又宣布一道命令:對力主良謀,臨危不懼,英勇善戰,化險為夷的副將王平加以褒獎,破格擢升為討寇將軍。
善於自省的諸葛亮斬馬謖,升王平之後,多次以用人不當為由,請求自貶三等,一品丞相為三品右將軍,仍盡心竭力輔佐後主劉禪,欲圖中原,成就大業。
為何失街亭
街亭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一個必爭之地,誰搶到誰受益,沒搶到的一方就只有自認倒霉。
現在,諸葛亮的前鋒馬謖搶先到達了街亭。
因為這個地方易守難攻,理論上就是:先到者先得,後到者不得。
馬謖先到的,按說該他先得,但結果卻是被後到的張郃搶走了。
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馬謖搏不贏張郃,痛失街亭。
那麼,馬謖為什麼會失掉街亭呢?分析原因如下:
馬謖先到的街亭,有條件搶先占領險要地點,修建工事,積極防禦。
只要防好了,對手是很難攻破的。
但是馬謖沒有這樣做。
這一帶共有略陽、街亭、隴坻三個據點,只有略陽、隴坻這前後兩個據點是天然屏障,最有利於防守。
而街亭沒有城,只有山,前不挨村,後不著店。
很不利於防守。
從來沒有人規定戰爭的地點應該在哪裡,而是兩軍在哪裡發生衝突就在哪裡交戰。
馬謖把部隊駐紮在哪裡,魏軍就在哪裡和他發生衝突。
馬謖把部隊駐紮在街亭山上,副將王平說:「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則蜀軍不戰自潰。
」
馬謖不聽,反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丞相也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連字也不識,又何知兵法?」又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他們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
」
王平再三勸阻:「如此布兵危險。
」馬謖火冒三丈,將兵分了少許給王平自領,他自己固執地將大軍布于山上。
這種布局絕對錯誤。
前後都可以守,惟獨中間的街亭不宜守,大家都知道,馬謖也應該知道。
為什麼不選最好的?偏要選最壞的街亭?因為馬謖的指導思想是主戰(立功心切),街亭最空曠,從「戰」的角度看是最好的,最利於廝殺。
馬謖的心思很容易猜准:
1. 不選擇狹窄險要的防守地段,而選擇了空曠的便於作戰的地段,說明他是想戰。
2.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從戰的角度看,這的確是非常占優的。
他把部隊拉到山上,不是想從上往下衝殺,還想幹什麼?!也說明他是想戰。
3. 「置死地而後生」,將自己置於沒有防守餘地的位置上,迫使自己死戰,這也說明他是想戰。
所以,從馬謖一系列的行為可以確認他是想戰。
沒有人規定馬謖一定要把隊伍駐紮在街亭。
他到這裡來的戰略是守,而他想戰。
這就錯了。
可以預見的結果是:
1. 戰的結果是勝負不確定。
可能勝,也可能敗。
只有在勝的情況下,才可以守住,而一旦失敗,就守不住了。
2. 守的結果是很容易守住。
即使不消滅敵人,敵人也很難攻破。
在戰和守兩個選擇中,「戰」達到目的的最大機率是50%。
「守」達到目的的最小機率是80%。
「戰」的最小風險是50%,「守」的最大風險是20%。
所以,在「當前條件」下,選擇守比較占優。
馬謖沒有選最好結果的一種方案,這就不是優選策略。
他的兵法就會失效。
張郃一來,就把他包圍了,切斷水源,縱火燒山。
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
置死地而後生的奇蹟沒有出現。
所謂「置死地而後生」,是指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不得不以此為「最佳選擇」。
而馬謖明明有多個好的選擇,卻偏要主動把士兵置於死地,這就不是優選策略,這是他可以選擇的範圍內最差的一個選擇了。
他的兵法當然要失效。
張郃是5萬,馬謖是2萬,如果發生戰爭,馬謖是敗勢。
如果利用天險防守,或許可以成為均勢。
我們可以將馬謖的2萬人,「用來作戰」和「用來防守」,做一個簡單的比較,都按最壞的結果算,假設都是輸的情況下,會怎樣呢?
1. 如果防守輸了。
那至少也得慢慢耗呀耗,2萬人夠耗,不知道要耗多長時間才有結果出來。
2. 如果作戰輸了。
那就是當場分勝負,2萬人一次性全部報銷。
兩種最壞的結果,孰優孰劣,勿需多說。
馬謖假如選擇前一種,即使真的守不住,也可以熬很久,只需熬到一兩萬人的增援部隊到來即可。
而他偏偏選擇了後一種,結果導致沒用到10天時間,就迅速潰敗了。
關於馬謖的失敗,有多種說法,其中最離譜的一種是:諸葛亮故意要坑害馬謖,先用激將法使馬謖立下軍令狀(正史無此說),然後讓他用2萬人拖住敵人的5萬人。
好,我們就按這個最離譜的情況來分析,馬謖還是只能選擇守,而不能戰。
因為選擇守,拖住敵人的時間一定最長,而選擇戰,拖住敵人的時間只會最短。
又有人說,馬謖識破了諸葛亮的詭計,就故意輸掉了。
好,就算馬謖是這樣想的。
他還是只能守不能戰。
因為戰敗後投降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甚至會被殺掉,只有讓對手勝不了,投降的價值才是最高的。
總之,無論出於何種動機,守,都是優選。
綜觀街亭之戰,馬謖的失敗是必然的。
因為他有好的選擇卻不用,這就叫「讓寨」,凡讓寨,必吃虧。
單單只看街亭這個小範圍內的爭奪,完全是馬謖自以為是造成的,馬謖該負全責。
馬謖之死
歷來人們都認為馬謖是在街亭之敗後,負荊請罪,回到諸葛亮大營,被諸葛亮揮淚斬於軍門。
京劇《失街亭》就是講的這一段。
其實這種看法是來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其中九十五回描寫馬謖立下軍令狀,以王平為副將,率兵二萬五千人出守街亭,抵達街亭後,以兵法云:「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等理由,拒絕遵守諸葛亮於路口紮營的吩咐,並置王平的「魏軍斷我水源」的警告於耳後,屯兵山頭,後來禁不住王平苦諫,分五千兵與王平,讓其于山下紮寨,魏名將司馬懿及張郃率軍到達後,開始一面敵住王平,一面圍馬謖而不攻,並斷其水源,待馬謖不戰自亂,降的降,逃的逃後,司馬懿最後發動火攻,馬謖慘敗而回,王平此時兵少力薄,抵不住張郃的猛攻,也與馬謖一起退兵了。
街亭失守後,使前方蜀軍進無據點,退無可守之地,不得已放棄已攻占之隴右三郡,退守漢中。
為此,諸葛亮上表請後主自貶三等,馬謖於大營自首領死,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這就是所謂的「揮淚斬馬謖」。
但是,這些全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史實與這些說法是有很大出入的。
晉時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及後來裴松之為其作的注釋中,對此事的描寫散落諸人傳中,不妨將其綜合起來看一下。
首先是《向朗傳》中的記述,當時向朗為丞相長史,隨軍征戰,而向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傳說中一直待到諸葛亮死後,向朗始復出仕官。
其中「優遊無事」,達數十年!
第二是《馬謖傳》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陽記》中的記載說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
這一段說明馬謖臨死前未曾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要諸葛亮效仿殺鯀而用禹的故事,將自己的遺孤託付於諸葛亮了。
而後又稱「十萬之眾為垂涕。
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但以上均未提及馬謖是如何死的,而在《諸葛亮傳》中稱諸葛亮「戳謖以謝眾」。
《王平傳》中又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
」
從這兩傳來看,馬謖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但到底有沒有付諸實施呢?答案是沒有。
在《馬謖傳》中有明確記載:「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
綜合以上史料,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於最後慘敗而歸,並直接致此次出擊祈山的戰果——隴右三郡得而復失,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的嚴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知情不報,事泄後導致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
馬謖最終也被緝拿歸案,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
這便是史書的馬謖之死。
而之後諸葛亮親自祭奠,為之流涕,而且尚有十萬之眾陪著流淚,且對其遺孤待之若平生,這種既斬之,又恤之的作法,是具有很多複雜的原因的。
首先,對馬謖其人,有著知人之明的劉備曾交代諸葛亮說:「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而「亮猶謂不然。
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所以諸葛亮上表自貶,一是由於對馬謖其人認識不足,二是由於對劉備的囑咐未予重視,導致出擊祁山之戰勞軍傷財,無功而返。
以諸葛亮執法「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之風格,將其處以極刑,這也是必然的。
但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曾於出兵前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方針,而在作戰中,諸葛亮也是充分體現並採用了這種戰略方針的,最後南疆終蜀之世未再有戰事,這可說其中有馬謖的功勞。
而且馬氏兄弟在荊襄一帶素負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稱的馬良與諸葛亮的交往中稱諸葛亮為「尊兄」,裴松之認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無論如何,馬氏兄弟與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所以諸葛亮雖然依法處馬謖以「誅」、「戮」之刑,然而畢竟是用人之際,對其是深為惋惜的,所謂「揮淚斬馬謖」倒是比較附合史實的。
這從他善待馬謖遺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對馬謖的態度了。
只是在小說家的加工過程中,將馬謖畏罪潛逃一事略過不提,並作了一些加工,這一段就藝術角度來看,比之史實的確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
諸葛亮為何要哭?
諸葛亮並非哭的馬謖而是哭自己沒了解馬謖的性格,馬謖剛愎自用,又背負著眾人的議論紛紛說他紙上談兵,輿論的壓力迫使馬謖請戰,而劉備的臨終遺言諸葛亮拋諸腦後,還有馬謖街亭失守使得諸葛亮北伐失敗只能無功而返正是他痛哭的原因。
馬謖被諸葛亮軍法斬首是客觀現實,「下獄物故」不能解釋為下獄病死,物故是死亡的意思,不是病死的專用語。
如果馬謖是病死,全軍十萬人也不會一起落淚。
至於馬謖逃亡,也值得商榷,他是被包圍在山上,突圍而出,有資料稱諸葛亮的主力在數里外,沒有救援退兵了。
馬謖逃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不知道諸葛亮退兵方向,諸葛亮退往西城回漢中,馬謖突圍與主力失散遲歸;回到大營剛到向朗那裡就被抓,被誤認為向朗包庇馬謖逃亡,第二種是他回到軍營,此時諸葛亮要殺他和另外的將領,向朗等人正勸說諸葛亮,為馬謖求情,眾軍怕他被殺勸他躲藏,甚至是把他藏起。
結果最終被下獄問斬,知道些情況的向朗也被牽連免職,數年後諸葛亮才讓他擔任光祿勛。
--------------
更多風水、運勢知識,請添加易尚居士微信號(sh19911)
結善緣,將給您帶來好運!化解命中難題。
風水不是迷信,就在你我身邊,關注風水就是關注財運和健康
幫你化解財運、健康、婚姻難題。
遠離凡事紛擾,趨吉避凶.
馬謖失街亭真的被諸葛亮揮淚斬了嗎?也許歷史另有真相
馬謖之所以家喻戶曉,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著名的橋段。馬謖何人也?馬謖,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是侍中馬良之弟,享年39歲。蜀漢丞相諸葛亮非常欣賞馬謖的才能,認為「才器過...
《三國演義》的又一個謊言 揮淚斬馬謖也是假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拉開了諸葛司馬的智斗帷幕。被後世廣為傳頌的空城計,也就是發生在那個時候。雖然司馬懿被嚇退,看上去孔明贏了,但是誰都明白,空城計是孔明不得已而為之的下下之策。其...
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斬首?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種情況
關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要特彆強調,《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千萬千萬千萬不能都當真。公元228年,諸葛亮認為魏國內部大亂,自己舉行第二次北伐的機會到了,因為老將趙雲還健在,並且一直嚷著要隨軍北...
失街亭後潛逃 歷史上馬謖沒被諸葛亮「斬」
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於公元190年,死於公元228年。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一部《三國演義》的小說,一出《空城計》的戲曲,使他以紙上談兵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
我相信諸葛亮不會揮淚斬馬謖。
歷史上三國時代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傳說已久,但最近《華聲在線》有作者「佚名」者揭秘:諸葛亮其實並未「揮淚斬馬謖」?文章考證介紹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
只怪一個老先生,害的當今的我們都認為他是這麼死的!
看膩了有關三國電視劇的我們,包括如今正在熱播的虎嘯龍吟電視劇中,都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裡要特彆強調,《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千萬千萬千萬不能都當真。
諸葛亮對他倍加器重,不惜違背劉備遺言重用,為何會在街亭全軍覆沒
1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倍加器重,經常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然而劉備卻似乎對這個人不是很喜歡。街亭在祁山之北,北臨渭水。渭水之北便是張郃部隊來襲之處。諸葛亮的本意是安排馬謖憑藉...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真的斬了嗎?結局有點讓人吃驚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的參軍馬謖,無疑是個非常出名的人物,雖然不是好名氣,主要是因為他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鎮守街亭的時候,被張合擊敗,導致北伐徹底失敗,被諸葛亮斬殺。如果只是一個普通武將也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