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與諸葛亮、周瑜比肩的風雲人物,被演義塑造成一個迂腐形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青風若凡
1
被歷史誤讀的三國大人物魯肅
三國魯肅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
由於受小說《三國演義》以及老版電視劇或三國戲的影響,大眾的印象中的魯肅是個厚道人,但不免有些懦弱、憨魯。
在草船借箭時怕的要死,對周瑜的大計茫然無知,單刀會上又被關羽奚落的無地自容。
作者或編劇們為了襯托諸葛亮、周瑜、關雲長等人的藝術形象,有意將魯肅塑造為一個忠厚老實、近乎木訥的長者形象。
然而歷史上的魯肅,卻是一位目光遠大, 又不乏權謀智變的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魯肅在許多政治、軍事上的見解和作為,可同諸葛亮媲美,更不亞於周瑜。
魯肅( 172~ 217 年), 字子敬, 臨淮東城( 今安徽定遠) 人。
他生於當地的豪強大族,雖父親早亡,但財用充足,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記載長大後魯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
魯肅看到漢末將亂,「乃學擊劍騎兵,招聚少年,給其衣食, 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
弱冠之年的魯肅便樹立了成就一番宏偉事業的大志向。
2
慷慨大義結交周瑜,逐步走上仕途
少年就已成名的周瑜,在江淮一帶很有影響力,當他任居巢長時,聞魯肅之名,就拜訪魯肅請他資助一些糧食。
當時魯肅家中有兩倉米,每一倉有大米三千斛。
魯肅二話不說,當即就將其中的一倉米送給了周瑜。
要知道,當時是漢末群雄混戰, 糧食極端匱乏, 魯肅如此豪爽大方, 讓周瑜深受感動。
周瑜確信魯肅是與眾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
歷史上也就有了「將囷相結」這個典故。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 互相攻訐, 魯肅立志要找一位值得為之驅策的明主。
毅然率宗族部曲三百餘人, 先至居巢與周瑜會合, 後又隨周瑜一起東渡長江投奔孫策。
遺憾的是,彼時的孫策正忙於東征西討, 等江東稍稍安定, 卻在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英年早逝, 沒來得及起用魯肅。
隨後,孫策的弟弟孫權主掌江東,周瑜又立即向孫權引薦魯肅,並在孫權面前稱讚魯肅具有曠世之才,希望孫權親自接見並加以重用。
孫權立即召見魯肅,對魯肅讚賞不已。
自此,胸有大志的魯肅正式走上仕途。
3
陳帝王事,助孫權鼎足江東
建安五年( 200 年),孫權第一次與魯肅交談,向魯肅請教當政大計。
魯肅為孫權指畫天下大勢曰:「肅竊料之, 漢室不可復興, 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 惟有鼎足江東, 以觀天下之釁」。
又進而言到:「剿除黃祖, 迸伐劉表, 極長江所極, 據而有之, 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此高帝之業也。
」
魯肅認為,漢室已不可復興,曹操在北方已成氣候,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對付的,諫言孫權乘北方多事的良機,立足江東, 伺機剿滅黃祖、劉表, 吞併荊州, 進而盡占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 最終與北方的曹操一決高下, 把目光放遠大一些, 就可以成就漢高祖劉邦那樣的功業。
魯肅的此番謀劃,高屋建瓴,天下大勢瞭然於胸,完全可以媲美諸葛亮的「隆中對」。
要理解魯肅此番高論的重大價值,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當時官渡大戰剛結束不久,曹操兵鋒正盛,當時的天下大勢要比諸葛亮出山時混沌的多,魯肅能有此遠見卓識,他的高明並不亞於諸葛亮。
二是:孫權即位之初, 形勢相當嚴峻, 領土比較少,又有山越之眾依山阻險與孫吳政權公開作對,更有天下英豪虎視江東。
無論是功臣宿將, 還是江東大姓, 地方豪強, 都對孫權集團能否成大事缺乏信心。
三是:孫權本人年少即位, 威信不足以立眾,眾人都對孫吳政權普遍持觀望態度。
孫權政權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
在這種背景下, 魯肅為孫權從容謀劃天下, 并力勸孫權以建立帝號為遠期目標, 不啻於一劑強心針, 令孫權信心大增。
事實上,以後東吳的拓土開疆,基本上都按照魯肅的方案進行,可見他謀劃的方案的正確性。
據史書記載,孫權曾對呂蒙剖明當時心跡,稱自己剛與魯肅見面時,「 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4
高瞻遠矚,定孫劉聯盟大計
建安十三年( 208) 春, 孫權重兵攻克黃祖,正打算進軍劉表時,,曹操卻於同年七月親率大軍進攻荊州。
八月,劉表病死,,子劉琮繼立。
魯肅立刻敏感地意識到了荊州問的複雜性,,他向孫權分析天下形勢說:劉表二子劉琮、劉封一向不和,不能協力抗曹,荊州的丟失是早晚的事,若長江天險的中游重鎮落到曹操之手, 曹魏鋒芒就會直指江東,後果不堪設想。
如若聯合梟雄劉備,或許可以勉力支撐。
所以魯肅建議孫權由原定的「取荊州」改為「聯荊抗曹」。
而此時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則準備倉皇南逃。
魯肅又即刻趕到當陽,見到了不知所措的劉備,勸說劉備與東吳合理抗曹。
此時已如喪家之犬的劉備「甚歡悅」,即派諸葛亮隨魯肅到東吳共商大計。
至此, 孫劉聯盟抗曹的大局已基本建立。
魯肅的「連劉抗曹」,足以見其在亂世之中的遠見卓識,在曹操大軍直指荊州的危險時刻,魯肅還敢於隻身冒險趕赴荊州,其膽識在江東眾多文武無人能超其上。
當時曹操手下的大謀士程昱就指出,孫權肯定會幫助劉備共同抗曹,對曹操說「權必資之以御我」。
另一重要謀士賈詡也建議曹操占得荊州後, 暫緩東進, 以免刺激孫劉兩家同仇敵愾,聯手抗曹。
可見,魯肅的權謀是屬於程昱、賈詡同一級別的人物。
但是, 魯肅的高明之處,不僅是他率先提出了「孫劉聯盟」政策,而且是首先實踐者。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把孫吳聯盟的功勞主要歸於諸葛亮,,事實上, 倘若沒有魯肅的請使觀變之行在前,是不會有諸葛亮的單身入吳之舉在後的。
因此, 稱魯是提倡並親身推行與孫劉結盟政策的第一人,並不為過。
5
不懼曹操兵威,力主與曹操赤壁決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東,曹操挾囊取荊州之威,聚集重兵83萬,向東吳發動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赤壁大戰」。
大戰之前,江東眾多文武眼看曹操兵勢銳不可擋,包括一向穩重倔強的顧命大臣張昭在內的眾多文武都勸孫權迎降。
而孫權繼父兄餘緒,雄心勃勃, 志存高遠, 怎肯將江東拱手相讓。
無奈曹操兵勢太盛, 孫權並沒有傾國一戰、戰則必勝的把握,,面對手下文武的氣餒,既生氣又是無奈 。
關鍵時刻,又是魯肅站了出來,他對孫權這樣說:我魯肅投降,還可以活,甚至還能得到高官厚祿,榮耀一生。
但將軍您投降了,何處苟活?
魯肅一言擊中要害,另孫權不再猶豫,遂立即召回周瑜,共商大計。
當周瑜也以慷慨激昂之態決心一意抗曹,更加使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赤壁決戰。
孫權將江東精稅盡付周瑜,並以魯肅為副手,幫助周瑜「 參軍校尉,助畫方略」,赤壁之戰遂以東吳大獲全勝而彪炳史冊。
說魯肅老成謀國,是因為從公元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兵指荊州,八月劉表病死,到赤壁之戰塵埃落定,這段時間局勢瞬息萬變, 時機稍縱即逝。
但魯肅無論是在多股政治勢力糾葛不清、形勢迷離的情況下,還是在強敵壓境、稍有不慎即滿盤皆輸的危急關頭,都保持著高度冷靜,保持著深刻的時局洞察力,果斷的行事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為孫吳政權鼎足江東,進而在長江中下游的拓土展地做出了極大貢獻。
所以說,魯肅是不亞於諸葛亮和周瑜的三國風雲人物,一點都不為過。
6
大局為重,矢志不渝
赤壁之戰後,時年36歲的三國俊傑周瑜因病英年早逝。
在周瑜臨終前,向孫權推薦了魯肅為後繼者。
擔任東吳大都督的魯肅仍然貫徹以孫劉結盟大局為重的方針。
他非常清楚,雖然赤壁戰敗,但是孫、劉各自一方的實力仍難以望曹操項背,只有雙方繼續同心協力,才能繼續與曹操抗衡。
魯肅的這一堅定不移的戰略意圖,具體體現在他勸說孫權以土地資助劉備和處理與關羽的關係這兩件事。
劉備從赤壁之戰中獲利頗豐,占據了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和南郡的長江以南部分,,勢力大振,已成為荊州地區事實上最強大的一股軍事勢力。
然而,劉備在諸葛亮的出謀策划下還是不知足,向孫權提出借南郡長江以北包括江陵在內的地盤,並給出了一個「共同北略中原,當然要有一塊直接與曹軍短兵相接的前沿陣地」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孫權還在猶豫之時,魯肅進言:「將軍( 孫權) 雖神武命世, 然曹公威力實重, 初臨荊州, 恩信未洽, 宜以借備, 使撫安之。
多操之敵, 而自為樹黨, 計之上也。
」這番話打動了孫權。
孫權意識到,南郡江北地區雖然重要,但北有曹仁、徐晃屯守襄陽,南有勢力日漸強大的劉備在公安隔江相望,江陵距東吳本土又路途遙遙,一旦有異常,東吳也是鞭長莫及。
與其如此,不如順水推舟,借給劉備,把劉備集團推到與曹操爭鬥的第一線。
把江陵之地劉備,劉備就可以進可攻, 退可守, 如楔子般釘入中原, 曹操就不會再說與孫權「會獵於吳」。
此件事,充分體現了魯肅的大智謀,本來曹操對如何遏制住劉備咄咄逼人的攻勢,都已經感到很棘手了,在他聽聞孫權把江陵之地借給劉備後大驚。
史書記載「聞權以土地業備, 方作書, 筆落於地」。
再看魯肅是如何穩住關羽的。
關羽為蜀國上將, 但素來驕妄,又因為與劉備有結義之情,連諸葛亮都里讓他三分。
關羽就更不把江東眾多文武更是不放在眼裡了。
魯肅與關羽打交道時,雖然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對他依然「常以歡好撫之」。
魯肅不是軟弱,是他顧全大局,不想破壞孫、劉聯盟。
當然,魯肅的忍讓也不是毫無原則的息事寧人,他曾大義凜然地指責關羽說: 「 肅聞貪而棄義, 必為禍楷。
吾子屬當重任,曾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 暗示關羽自己之所以一再忍讓,並非是實力不如或懼怕對方,只是目下以抗曹大業為重,不想破壞孫劉聯盟,義正詞嚴,有理有節,令傲慢的關羽也無話可說。
後代史家王夫之對魯肅一以貫之的聯蜀抗曹方針極為讚賞, 他道出了魯肅不與關羽一般見識的苦心,「肅以歡好撫羽, 豈私羽而畏昭烈乎? 其欲并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 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
」
7
魯肅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
孫權親自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聽聞魯肅病逝,傷心不已,也為他舉哀。
自此,這位曾經對漢末政治格局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風雲人物徹底離開了政治舞台。
孫權曾高度評價周瑜,把他比喻成東漢開國將領鄧禹一樣的人物,認為其謀略出眾,是東吳能夠建國的功臣之一。
黃龍元年(229年),在孫權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過去魯子敬曾經說道此處,可謂明於事勢矣。
」
當代革命家續範亭在《統一戰線以三國為喻》一詩中說:吳蜀同心破曹瞞,周郎意氣要爭先;欲收赤壁鏖兵效,還憑子敬苦周旋」。
充分總結了魯肅的在維護孫劉聯盟中所做的貢獻。
縱觀魯肅的一生, 他時刻都保持著極為清醒而堅定的政治頭腦和大局觀念,在運籌帷幄、洞察全局上,並不遜於諸葛亮和周瑜,在某些方面,甚至要高出一籌。
魯肅在那個風雲變幻、局勢跌宕, 卻又人傑輩出、群雄奮起的時代, 縱橫捭闔、揮灑自如, 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魯肅也因為不愧為三國時期一流的政治家和戰略家,而歷史留名。
劉備實現三足鼎立,最大功臣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
文 | 江隱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是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而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而自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始至「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三國魯肅遣子問路的故事
「魯肅遣子問路」是一則謎語,是1982年五月長江中下游六省市十四個單位在江西廬山舉行的「匡廬謎會」,其中九江隊為了盡地主之誼,寫下一副對聯,該對聯為:魯肅遣子問路;陽明笑啟東窗。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
劉備為什麼沒有一統江山?關羽之死的幕後推手是誰?
劉備歷來是歷史類三國作者和讀者們的比較偏愛的人物,因為在寫三國志的陳壽和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的筆下,劉皇叔被塑造成東漢末年正義的代表,理想的化身,自強不息,雖然屢次被打倒,屢次又站起來,簡直就是...
《三國》中的單刀赴會,不是關羽而是他
經常看《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麼一個人,他就是魯肅,魯子敬,小說當中他忠厚誠實在諸葛亮與周瑜之間兩頭受氣。但真實的魯肅是否跟小說描述的一致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真實的魯肅。文/無心 獨家撰稿,...
若此人在,可保關羽不死,與諸葛亮聯手,改寫三國歷史
三國最大轉折點就是關羽失去荊州,孫權殺害一代戰神,萬人敵的關羽,導致孫權、劉備聯盟破裂,如果說孫權奪荊州是成功的,殺害關羽,卻導致整個戰略的失敗,也為東吳滅亡打下鋪墊。如果此人在,絕對不會讓這麼...
東吳諸將,魯肅為首,夢三國老好人魯肅
說起東吳諸將,大家想起最多的無出江東四英。其中,周瑜「長壯有姿貌」。其人「雄烈,且膽略兼人」。助孫策奪取江東,破曹操與赤壁,攜威猛之師下南郡等地。呂蒙,「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陸遜...
此人是三國鼎立的最大功臣,死後孫權親自發喪,諸葛亮為他發哀!
三國時期的魯肅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戰略家和外交家,他從小就出生在一個地主階級的士族家庭,長得身體魁梧有力,喜歡讀書和騎馬射箭。東漢末年時期,他看到朝廷昏聵,社會動盪,於是就召集鄉里的青少年組建民兵練...
擁有頂級戰略家的劉備集團為何迅速敗亡?外交實在太過拙劣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即將拉開帷幕時,劉備藉口要聯合黃巾殘黨、擾亂曹操後方去了汝南,脫離了袁紹。後來,曹操進攻汝南,劉備投奔荊州劉表。正是在這裡,發生了「髀肉之嘆」的故事,講的是劉表宴請劉備,劉備...
他是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東吳四大名將之一,卻只活了46歲
喜歡看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戰,曹丞相含恨敗北,劉備得了荊州,三國鼎立的調子差不多定下來了。其實,在這場著名的戰役里有一位人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魯肅,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東吳四...
解析三國東吳孫權心腹魯肅的才能如何
魯肅是東漢末年東吳的戰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說魯肅是非常具備戰略眼光的,魯肅幼年喪父,是由祖母撫養長大的,魯肅出身士族家庭,家裡比較富裕,生的身材魁梧,生性豪爽,並且仗義疏財,在鄉中具有非常不錯的名...
定鼎三國的真正英雄是誰?別讓《三國演義》誤導了
翩翩英姿美少年, 好施樂善義結緣;風雲際會乾坤動, 長袖善舞世勢轉。遠見卓識 洞天下,語破玄機驚梟頑;逆行倒施擎天力,三分大勢一指彈。——詩讚三國英雄魯肅。如果做一個訪問調查,誰是定鼎魏、蜀、吳...
被曹操追著打,看他如何絕地反擊
建安十三年,曹操進軍荊州。兵臨城下,劉表的接班人,小兒子劉琮立刻服軟,打算拱手送出老爹交給他的荊州九郡。曹操一到襄陽,劉琮便派人送去降書。他不知道這事怎麼跟劉備說,害怕劉備惱火,一直在猶豫。劉備...
三國最實誠之人魯肅簡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
文人筆下平庸屬歪曲:魯肅忍辱負重促孫劉團結
將帥的才能,並不只限於排兵布陣,縱橫沙場。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卻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無論在小說或在影視、戲劇中總是被人忽視,乃至遭到貶損,這便是東吳大將魯肅。在羅...
他向孫權說了一句話,嚇得曹操連筆都握不住了
一提起魯肅,人們總想起那句歇後語:魯肅上了孔明船——盡辦糊塗事。無論是在小說《三國演義》還是《赤壁》等諸多影視作品中,魯肅都給人一種忠厚老實、毫無主見,跟在周喻和諸葛亮後面唯唯諾諾甚至被他們戲弄...
被《三國演義》耽誤的「愚才」魯肅,真實的魯肅究竟有多厲害呢?
魯肅算是三國中一直被小看的人物,其實魯肅的能力不比諸葛亮和周瑜差。魯肅也被稱為是「東吳四英將」,周瑜死後魯肅就接替了他大都督的位置。其實要比較魯肅和諸葛亮到底誰厲害還是要在正史中找答案,因為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