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提拔一個種田的,此人一戰成名,令諸葛亮生前絕妙安排破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懿,作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終結人物,在三國的歷史中,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由他帶來的歷史歷史見證也是不少,有他在,蜀國丞相諸葛亮沒有完成北伐的夢想,最終夢斷五丈原,草草交代後事,變撒手西歸,帶著「老臣心」西去,只是他想不到的就是,在他身前交代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中,竟然因為這件事的失敗,導致一個蜀國命運的悲劇發生,而讓這個蜀國發生這個悲劇的,竟然就是司馬懿提拔上來的一個種田的,一戰成名天下知,殊不知這是一次賭命,而這個人,賭贏了。
無名小卒,卻是後期滅蜀關鍵人物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鄧氏曾經是南陽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
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并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
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奪取南陽,遷徙一批南陽居民到汝南屯田。
鄧艾便隨其母被迫遷居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輿縣北)襄城,淪落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小牛為生。
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嚮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
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乾等下級官吏,以後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於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
但因為口吃,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於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並不表示感謝。
鄧艾喜歡軍事。
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
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
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
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
正始(240—249)初,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因此就派鄧艾前往視察。
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
經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
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
他認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
於是,便著《濟河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鄧艾還認為:「昔破黃巾。
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
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
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
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司馬懿看後,非常滿意,採納並實施了。
從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
北以淮水為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里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軍屯營。
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
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
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
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
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諸葛亮生前交代陰平置兵,可姜維並沒照做
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岭,很難行走,後主整日只知道享受,本來諸葛亮在陰平這裡留下一隻軍隊,為了防止突發什麼變故,諸葛亮一向是比較謹慎做事的,考慮到很多的方面和細節。
但是,恰巧碰到後主劉禪,後主聽信小人讒言,認為此地安全,沒必要派遣士兵把守,於是要姜維把這裡的士兵都撤走了,因此蜀軍也沒有設防。
可不知道,這一個步驟,直接導致了蜀國滅亡的時間大大縮短。
諸葛亮要是知道,估計會死不瞑目吧。
鄧艾偷渡陰平,蜀國不戰而降,一戰成名
鍾會和鄧艾當時聲東擊西,假裝要攻打吳國,其實兵向蜀國而來,姜維早就看穿了此陰謀,,並且對鍾會的舉動有所探知。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表奏後主,說:「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在這緊要關頭,黃皓不聽人言,卻信鬼神。
他相信巫者的預言,認為敵人不會到來,稟告後主,把姜維的表章壓下,不予理睬,連大臣都不知道。
反關魏軍這邊,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
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占沓中後,向鍾會建議說:「如果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
」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
於是,鄧艾從沓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
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
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
姜維得知成都被偷襲,率蜀軍主力四五萬人由廣漢、郪道撤退,觀察動靜,但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紙投降的赦命。
姜維沒有料到魏軍會從陰平偷渡,沒有料到諸葛瞻這麼快就敗了,更沒有料到後主會全城降魏。
他作為一方主帥,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漢的腐朽已經不允許他做更多了。
這或許就是「雄關在德,不在險」的道理吧。
鄧艾此次奇謀的成功不但使蜀漢如期滅亡,還對晉日後滅吳打下了堅實基礎。
占據蜀則可以順江直下,威脅長江下游。
他本是個放牛娃,拜在司馬懿門下後率軍攻滅蜀國!卻遭奸臣殺害
鄧艾是三國後期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他被推崇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為曹魏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就是這樣的名臣,其一生更是充滿傳奇色彩。不僅...
如果姜維詐降,鍾會謀反成功,蜀漢是否不會滅亡?答案讓人震驚
公元263年,司馬昭集齊曹魏大軍,命鍾會為三軍統帥,兵分三路攻打蜀漢。然而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於是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占沓中後,向鍾會建議偷渡陰平,鍾...
三國疑案:領兵2000的鄧艾為何能滅亡蜀國
(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他靠自己的能力走上巔峰,青史留名,卻落得如此下場!
三國中不乏英勇智謀之輩,文如諸葛荀彧,武類關羽張飛。但是許多人都是憑藉著別人,在三國留下名字。這裡要介紹一個寒門在自己的努力下達到巔峰的例子——鄧艾。
用自己的方式看歷史之二士爭功與三馬立晉(上)
第三十二章 二士爭功與三馬立晉(上) 鄧氏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鄧艾出身於此。208年,曹操攻下荊州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族人被強遷到汝南作屯田民。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
他草根出身,率奇兵滅亡蜀國,掀開三國統一序幕,死在自己人手中
他是魏國後期脫穎而出的將領,一生所建功業赫赫。尤其是他領兵奇襲蜀國成都,成功滅蜀,為魏國立下最大功勞。但也因為破蜀,他被人誣陷反叛,因而被殺。他就是鄧艾。
三國曹魏名將鄧艾居功自傲才被殺害的嗎
鄧艾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他深諳兵法,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他的政治主張對於魏國的強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惜,他居功自傲,失去品節,又遭小人陷害,最終慘遭殺害。
姜維沓中屯田、棄守漢中導致了蜀漢滅亡嗎?
作者:山色歸讀 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見文尾。因境內有世界珍禽朱䴉而被稱為「朱䴉之鄉」的陝西省漢中市,歷史上作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曾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它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是...
司馬懿無意提拔一位小吏,26年後,此人卻徹底改變了歷史進程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從漢末諸侯割據紛爭,到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的英雄人物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和孫權,就連一些馳騁沙場的武將和運籌帷幄之中謀臣都閃著奪目的光芒,而被人熟知。不過,...
此人曾是放牛娃,滅了蜀漢,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斬首行動
漢末三國,群雄爭逐,攻城掠地,而後天下三分,分別是魏國,吳國,蜀國。眾所周知最後魏國滅掉了蜀吳,完成了統一。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當初當初魏國滅掉蜀國的第一功臣。
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至少提前十年
他文武全才,深諳兵法,戰功赫赫,被後人譽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他以10000多的兵力,卻成功破蜀。但是卻被司馬昭猜忌,最終全家被殺,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早十年。他就是鄧艾。
諸葛亮到死都不會想到,蜀漢沒敗給司馬懿,反而敗給一個無名小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每想起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心中總是會有一絲絲的嚮往和敬佩。魏蜀吳三國的君主與大將,鬥智鬥勇,把中國的權謀和軍事智慧演繹的淋漓盡致。至今,那些傳奇事跡,仍是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