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與姜維——劉禪投降他仍拒敵於此關外,死前還雙殺魏國名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刀光劍影早已黯淡,鼓角爭鳴也已遠去,惟有那些鐫刻著英雄足跡的關隘和戰場,如同不死的老兵一樣,千百年來始終靜默的矗立在那裡。
劍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結合部,守劍門天險,扼入川咽喉,後世李白有詩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因此,自古流傳:北有山海關,南有劍門關。
冷兵器時代,險要的關隘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
劍閣往北是綿延千里的秦嶺,而往南則是開闊的成都平原,唇亡齒寒,一旦此處被攻破,北方的軍隊便可以長驅直入進入蜀地。
因此,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此設置關卡並派重兵把守,成了蜀國抵禦魏國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
02
姜維,原為魏國降將,因受諸葛亮知遇之恩,一心忠於蜀國,力圖繼承丞相遺志,北伐魏國,匡扶漢室。
雖然追隨諸葛亮僅僅7年,但卻深得武侯兵法精髓,因而成為後三國時代蜀國的重要將領。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先後主政,但二人對姜維的北伐大計都不置可否,理由是諸葛丞相數次伐魏都無功而返,你姜維自比丞相能力如何?是成都的麻將不好玩還是火鍋不好吃?就不能讓百姓休養生息嗎?因此,姜維每次北伐,其領兵都不足萬人。
但在那個靠實力割據,靠實力吞併的年代,一味的避讓、媾和無法阻擋危機的來臨。
03
公元263年,遠在沓中的姜維聽說魏國大將鍾會治兵關中,於是上表後主劉禪,建議派遣張翼和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止魏軍前侵。
但因宦官黃皓干政,這一及時的軍事部署未能成行,也為蜀國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同年秋天,魏國司馬昭發兵18萬,征討蜀國。
此時,從小便被摔壞了腦袋的阿斗劉禪這才緩過神來,急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
但此時在戰略上蜀軍已失了先手,姜維被鄧艾所牽制,退駐陰平,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口,蜀將傅僉格鬥至死,而蔣舒卻開城投降。
漢中已失,魏軍便形成了居高臨下,俯瞰天府的態勢,無奈之下,姜維和廖化只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
04
雖失了漢中,但憑藉劍門天險,姜維一夫當關硬是將魏國的十幾萬大軍擋在了劍閣外面達3個月之久。
此時的魏軍陷入了諸葛亮當年伐魏時同樣的處境——糧草不支,由於蜀道艱險,魏軍的後勤補給難以跟上,鍾會在久攻不下之時,無奈準備退兵撤還。
但中國軍事史上堪稱傳奇的一次偷渡,讓劉備和諸葛亮等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江山瞬間易主。
魏將鄧艾看準了蜀國內耗,君臣並不一心,且兵力大部在劍閣前線,後方成都必然空虛,於是從由陰平小道鑿山開道,攀木緣崖,偷渡而過,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攻到了成都,劉禪未做抵抗,未做抵抗,未做抵抗,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開城投降。
此時城內尚有3萬軍隊啊,然而劉禪不僅自己不抵抗,還迅速敕令姜維投降。
姜維和軍士們聽聞此消息,仰天長嘆:臣等尚且死戰,帝奈何先降?各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髮泄心頭的憤怒,但面對此等庸主,姜維無可奈何率軍向鍾會投降。
05
本來故事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姜維降了魏國,鍾會對他十分器重,依舊讓做他的大將軍,統領他原有的軍隊。
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諸葛丞相的知遇之恩,自己匡扶漢室的志向,使得老將姜維直到此時仍抱著一顆忠心,一顆不死之心,意欲借魏軍內部矛盾東山再起。
他投降鍾會後,知道鍾會有謀反之心,於是勸說鍾會設法殺害魏將,並帶領軍隊殺回北方滅了司馬氏,鍾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無奈事情敗露,姜維、鍾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殺害。
悲哉!壯哉!牛哉!好姜維,大計不成,仍在臨死之前雙殺了滅蜀的兩名魏國大將。
06
後世甚至於姜維同時代的陳壽,都曾批評姜維好戰,數次伐魏,導致蔣琬與費禕休養生息下的蜀國再次被掏空。
但是,一味的避讓和對危機的視而不見就能使蜀國相安無事嗎?沒有哪個國家的崛起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更不是吃著火鍋打著麻將就能成功的。
尤其是在三國那個時代,群雄逐鹿,此消彼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蜀國地處偏安之地,且國力不如魏國,如不盡力擴展疆域,擴大魏蜀之間的緩衝地帶,尤其是中原與成都之間的關隘要地,一旦魏蜀發生戰爭,地處地理下方且為盆地的蜀國將毫無招架之力。
戰國時的秦國,也是從這裡滅掉了古蜀國。
這是兩國國力和地理因素所決定的,也是諸葛亮和姜維一再要北伐中原的原因。
只可惜畢其兩人一生之功,也未能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劍門關上那「眼底長安」終究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07
劍閣是姜維作為蜀國大將最後一次與魏國大戰的地方,即使鄧艾兵臨成都,後主劉禪投降後,鍾會都仍被姜維擋在劍閣之外。
「維死,蜀漢亡」。
所以,這裡見證了一代忠良的錚錚鐵骨,見證了蜀國軍士的寧死之志。
如今的劍門關,已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人們到這裡來主要是看「一人一關一棧道」,這一人即是指姜維。
後人為了紀念姜維,還在劍門關修建了平襄侯祠,祠堂不大但卻古樸肅穆,分為姜維殿、授略堂、姜維墓。
在姜維殿內有一組六幅青銅浮雕,講了歸附蜀漢、表奏固關、倚險堅守、離關勤主、詐降鍾會、完節盡忠等六個故事,記述了姜維鎮守劍門關時的主要事跡。
其中的授略堂有一副楹聯:
壯志未能吞司馬,大業無慚繼臥龍。
作為後三國時代,蜀漢的一名骨幹將領,中流砥柱,這也是對姜維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最中肯的評價!
鄧艾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蜀漢或許難滅
從當時的局勢來分析,鄧艾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時,大軍越過崇山峻岭,到達綿竹。前來迎戰的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這個人,平日裡深得劉禪喜愛,是劉禪的女婿,也是個忠臣。由於諸葛亮的關係,蜀地的百...
三國歷史上姜維真的是諸葛亮的私生子嗎?
提起三國時期的名將姜維來,他給人以一種英雄身不逢時的感受。縱有一腔的忠義,卻沒能發揮好,最終落得被亂兵所殺的下場。所以一些介紹三國歷史的書都同情的中把姜維稱作「孤臣」。
號稱幼麟的常敗將軍,姜維在詐降策反中結束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姜維,字伯約,是三國後期的蜀漢名將,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與司馬懿、諸葛亮、龐統三人並稱為臥龍鳳雛、幼麟冢虎。縱觀姜維的一生,充滿著諸多的悲劇,他投靠蜀國,是因為被上司猜忌;他雖貴為諸葛亮...
鄧艾才兩千人,劉禪十萬大軍就投降了?羅貫中是弱智麼
前天在頭條問答,有一哥們問:《三國演義》說鄧艾偷渡陰平後只剩兩千人,成都還有十萬守軍,鄧艾他膽子真大啊。劉禪十萬人向兩千人投降,腦子抽了麼?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到底鄧艾滅蜀,雙方兵力是多少。先...
諸葛亮死後 劉禪為什麼要開城投降?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欲奪荊州,出兵攻打東吳,不料起兵前夜張飛被殺,屬下更是逃往東吳,這更加堅定劉備攻打東吳的決心。劉備戰敗逃至白帝城,次年劉備由於病情惡化在白帝城去世後,諸葛亮是一心輔佐劉禪...
被譽為諸葛亮傳人的名將——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劉備之子是扶不起還是太過聰明?
依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公元263年,把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起戰爭,差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
註定悲劇的人物——姜維
前三國比後三國刺激多了!後三國的看點,似乎就只剩下了姜維的九伐中原。其實在我看來,這九次北伐,才是三國中較為精彩的一段時間!畢竟這是一個來自魏國的人,最後到了蜀國,扛起了蜀國的一片天,去對抗魏國...
當世英豪「第二諸葛」終身北伐;心懷大任,身死道消前一計害三賢
姜維幼年喪父,與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鄭玄的經學。他出仕任本郡上計掾,州里徵召他為州從事。姜維的父親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時逢羌、戎叛亂,姜囧挺身護衛郡守,死在戰場,故此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天水郡參軍。...
他是三國最傑出的將領,五虎大將呂布趙雲等輩根本不值一提
他是《三國演義》里最傑出的將領,在劉禪投降後他僅憑一己之力差點回復蜀漢江山,一天之內拖死魏國兩個最著名的大將,實在是天要滅蜀漢,無可奈何,臨死前說:吾計不成,乃天命也!論武功論計謀他都是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