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自己的能力走上巔峰,青史留名,卻落得如此下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中不乏英勇智謀之輩,文如諸葛荀彧,武類關羽張飛。

但是許多人都是憑藉著別人,在三國留下名字。

這裡要介紹一個寒門在自己的努力下達到巔峰的例子——鄧艾。

鄧艾畫像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

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

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

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鄧氏曾經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

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發、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并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

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荊州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

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

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嚮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

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學的人很少,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乾等下級官吏,以後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於出身卑微的人來說。

不失為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

但因為口吃,典農都尉認為他不適於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開始時沒有表示感謝。

鄧艾

鄧艾喜歡軍事。

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當時,出身貧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

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

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

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

正始(240—249)初,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因此就派鄧艾前往視察。

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

經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

他認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

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

」於是,便著《濟河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鄧艾還認為:「從前平定黃巾之亂,為此而屯兵開田。

在許都積蓄了許多糧食,目的在於控制天下。

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還有戰事,每當大軍南征,僅用於運輸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資很大,勞役繁重。

陳、蔡之間,土地肥沃,可以減省許昌周圍的稻田,引水東下。

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常有四萬人,邊種田邊戍守。

風調雨順時,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

扣除兵民的費用,每年用五百萬斛作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以在淮河上游積蓄三千萬斛糧食。

這些糧食夠十萬軍民吃上五年。

憑著這些積蓄進攻東吳,可無往而不勝啊!」

司馬懿看後,非常滿意,採納並實施了。

從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

北以淮水為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里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軍屯營。

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

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

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

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

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始四年(243年),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轉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太守。

鄧艾

這是鄧艾的有一個轉折點,他碰到了自己這一生最大的對手,如同諸葛亮碰到了司馬懿一樣。


蜀漢姜維有了兵權之後,連續多年北伐,鄧艾都與之一戰,互有勝負,但是姜維卻占不到什麼便宜。

這種防守戰爭持續到了景元四年(263年)。

之後,魏國開始反攻蜀國,鍾會作為大軍統帥,鄧艾為偏師來牽制屯田的姜維。

這時候,神勇的姜維居然破解了鄧艾的牽制,並且神一般的退到劍閣,讓鍾會大軍動彈不得。

本來,這次伐蜀已經是失敗的了,但是鄧艾卻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偷渡陰平,孤軍深入!

這一招別說讓姜維,甚至鍾會都沒來得及反應,鄧艾擊敗了諸葛瞻軍隊之後,直接納降了蜀國君主劉禪。

蜀,就這麼亡了。

劉禪又派人去前線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便到鍾會軍中投降。

此戰,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鄧艾入成都,劉禪率領太子、諸王、群臣六十多人綁住自己、抬棺至軍營拜見。

鄧艾手執符節,解開綁縛,焚燒棺材,接受投降,並寬恕了他們。

鄧艾約束部眾,進城後,沒有發生搶掠。

他安撫投降的人員,使他們復任舊業,受到蜀人的擁護。

本來,這是個美好的結局,少年不得志,中年遇知己,晚年立不世之功!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中,卻被自己人狠狠的捅了一刀!

當鄧艾滅蜀之後,便向司馬昭提出了自己對局勢的看法和準備採取的措施:「兵家講究先樹立聲威,爾後才真正以實力進攻。

今憑藉平定西蜀的聲威,乘勢伐吳,正是席捲天下的有利時機。

但是大舉用兵之後,將士都已感到十分疲勞,不能輕易動兵,暫且緩緩再說,先留隴右兵二萬人,巴蜀兵二萬人,煮鹽煉鐵,為軍事和農業作準備,同時建造船隻,事先準備日後沿江討伐東吳的事宜。

做完此事後,布告天下,讓東吳知道他們所面臨的局勢,明白利害關係,東吳一定歸順。

這樣,就不用征討而可以平定東吳了。

而今當厚待劉禪,以便招致吳景帝孫休歸順;安撫士卒平民用來招致遠方的人。

如果將劉禪送到京城,東吳的人認為這是軟禁流放,這對於勸他們歸附之事實在不利。

應當暫且留下劉禪,等待明年秋冬,到時東吳也完全可以平定了。

可以封劉禪為扶風王,賜給他資財,派人服侍,讓他享受。

郡內有董卓塢作為他的宮室。

封賜他的兒子為公侯,分郡中一縣為食邑,用以顯示歸順朝廷所獲得的恩寵。

設置廣陵、城陽為王國,以待吳主孫休投降。

那樣,東吳就會畏懼威德,望風歸順了。

鄧艾

鄧艾一心籌劃滅吳之策,他的種種建議實具遠見卓識。

然而他擅自承制拜官,鍾會修改他和司馬昭之間的通信,把鄧艾的上表改成傲慢無禮。

於是司馬昭讓監軍衛瓘告誡鄧艾:「此事應上報,不宜馬上實行。

鄧艾的再次上言,說:「我受命征討,有皇帝的符策。

敵人首領既然已經投降,應當按照舊制予以官職,以便安撫他們,這是符合時宜的。

而今蜀國全部歸順,我們的疆域已經到了最南端。

東邊與吳會接壤,應當早日平定。

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耗費不少時日。

《春秋》有這樣的話,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衛國家、有利國家的事,專斷是可以的。

而今東吳未平,地勢與巴蜀相連,不應當拘泥於常法而失去時機。

《孫子兵法》說道:『前進不是為了名譽,後退不怕罪責。

』我鄧艾雖沒有古賢人的風範,但還是想不自我嫌棄以損害國家的利譽。

而鍾會見鄧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馬昭誣告其謀反,說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經露出叛亂的苗頭。

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 鄧艾仰天長嘆:「我是忠臣啊,居然到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鍾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

這時,鍾會麾下有魏、蜀軍隊二十餘萬。

鍾會排除了有滅蜀大功的鄧艾,又掌握龐大的遠征軍,遂密謀反叛。

司馬昭對鍾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一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十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鍾會措手不及。

鍾會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並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蜀降將姜維慫恿鍾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鍾會,恢復蜀漢。

因鍾會遲疑而消息泄露,十八日中午,護軍胡烈之子胡淵率烈部眾擂鼓吶喊而出,各營官兵為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響應,蜂擁殺入蜀宮,被拘宮內的將領們衝出與其部眾會合。

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斬姜維、鍾會及部眾數百人,殺蜀漢太子劉璇和姜維妻兒。

魏軍大肆掠劫,後由監軍衛瓘收拾穩定局勢,因其參與誣諂鄧艾,遂派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於綿竹(今四川德陽)西。

鄧艾在洛陽的餘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域。

可憐的一個軍事天才,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

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老年鄧艾劇照

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

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耒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

但鄧艾雖善於作戰,卻不善自保。

這終究使他落得如此下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流傳著姜維「膽如斗大」的傳說呢?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

諸葛亮鞠躬盡瘁,姜維才是死而後已

姜維可能是歷史上死的最慘的一位將軍了。姜維復國之計失敗,一人被軍隊團團圍住。據《世說》記載,姜維死後屍被分解,屍體不被掩埋,魏派人專門看守,防止有人偷去掩埋。妻子也被誅殺。 最近仔細閱讀《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