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豪傑錄:魏國為何能一國對戰吳、蜀?他的建議舉足輕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鄧艾,魏國著名的將領,他是滅蜀的大將之一。

魏國能同時抵禦吳、蜀兩軍的進攻,得益於他的軍屯改革。

他雖自小就沒有父親,但接受到卓越的教育。



建安十三年(208 年),鄧艾和母親、及族人被曹魏軍安置到汝南作屯田農民。

年小的鄧艾雖為放牛娃,但他卻有鴻皓大志,決心通過自己努力成就一番事業。

鄧艾在屯田農民中是少有學問的人,所以他被選為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

他成了一個下級官吏,若有功績就還可以升遷。

這無疑對於鄧艾來說是一條貧民非常好的出路。

但由於他結巴,上級認為他不適合做重要事務,便讓他做了一個管稻草的小吏。

鄧艾研究軍事布局,每到嵩山峻岭,他必指指點點,如何安軍紮營,如何布兵設防,但旁人常常譏笑他空有才能。

有一次,鄧艾到洛陽向太尉司馬懿呈報屯田事情。

司馬懿非常賞識他的才學,並留他在身邊,後來升任尚書郎。

得到司馬懿的賞識,註定鄧艾人生的360度大轉彎。

當魏國準備在東南一線實行屯田,積蓄糧草,為進攻吳國準備。

鄧艾奉命巡察後,他提議:一、興修水利、開鑿河渠,既方便灌溉作物,又提升了交通;二、在淮南、淮北安扎大批軍隊實行軍屯。

司馬懿聽後,非常高興,採納並按鄧艾方案實施了。

自從魏國在淮南、淮北開挖河道,實行軍屯以後。

大片土地因為有水源灌溉得到合理利用,糧食產量迅速得增長。

河渠開鑿後,糧食運輸方便了,不但節省了人力,物力,而且為屯田戍衛帶來極大的方便。

幾年後,河道兩岸兵屯相連,雞犬相聞,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

淮河流域的農業和軍隊建設飛速的發展。

這也為障了魏國以己之力對戰吳、蜀兩國。

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統軍聯合征討蜀國,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姜維也被迫向鍾會投降。

姜維雖然投降,但他一心想復辟蜀國。

他唆使鍾會反叛魏國,向司馬懿誣告鄧艾叛變。

鍾會把鄧艾押往洛陽。

但由於司馬昭對鍾會早有提防,派兵阻攔鍾會。

鍾會沒有及時聽從姜維的意見錯失了良機。

最後,導致鍾會與姜維等戰死,鄧艾父子也被參與誣告他們的田續滅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後期滅蜀名將鄧艾鍾會慘死誰之手

鄧艾和鍾會都是三國後期曹魏的重要軍事將領,也是滅蜀的兩大功臣。其中,鄧艾更是傑出的軍事家,膽識謀略以及軍事成就堪比諸葛亮和司馬懿,在與蜀漢後期姜維的戰爭中幾無敗績,不僅深為曹魏家族器重,也是司馬...

劉禪投降後,鄧艾說了這句話,足夠死10次了

千里馬也怕難遇伯樂,這對於鄧艾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公元240年,魏國打算在東南一帶屯田,此舉的目的是不言而喻,那就是對付吳國。此時剛好鄧艾前往邊關視察,不單如此,他還提出了「興修水利,分兵屯田,籌...

降鍾會姜維謀大計,誅鄧艾衛瓘報私仇

綿竹一戰,諸葛瞻戰死,姜維軍隊遠在百里之外的劍閣與鍾會相持不下,成都已經是門戶大開。此時蜀國朝廷卻很熱鬧,兵臨城下,君臣開始討論怎麼逃命,是投奔孫吳呢,還是逃到南中呢,或者向鄧艾投降。有的人說孫...

三國這個名將,靠司馬家發跡,也死於司馬家

三國中蜀國的滅亡純屬自找,在諸葛亮死後,蜀國面臨人才凋零,皇帝不理朝政,軍事上只有姜維在苦苦支撐,加上蜀地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沒有歸屬,雖然有天府之國的四川,但依然無法支撐龐大的軍事開銷和皇帝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