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聊三國」聊聊你所未知的三國事——屯田鄧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鄧艾,字士載,原名鄧范,因與族人同名改為鄧艾,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

鄧艾可以說是滅蜀第一功臣,後世唐朝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當中就包括「魏太尉鄧艾」。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而已。

之後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鄧艾。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鄧艾亦位列其中。

由此可見鄧艾是何等人才。

鄧艾早期是曹魏的屯田大將,乃文官性質。

作為典農功曹,被司馬懿賞識,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曾給司馬懿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

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

他認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

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

」於是,便著《濟河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司馬懿採納了,並實施了。

從公元241年(正始二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

北以淮水為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里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軍屯營。

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

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

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

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

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

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在歷史上,鄧艾最大的「冤家」就是姜維。

姜維何許人也?繼丞相之遺志,討篡漢之逆賊的人。

在謀略和用兵上卻屢次被鄧艾破解。

兩人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姜維也幾乎沒有勝過鄧艾。

可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內政、統兵、謀略、沖陣的人,卻因無識人的智慧、無政治的權術,導致最後被鍾會、衛瓘冤害,自己身死綿竹,家人滿門被殺。

當時鄧艾突進成都,逼的劉禪投降。

在蜀漢後主劉禪在投降的時候,提出了不少條件。

當時,姜維還率領十多萬兵馬駐守邊地,為了快速安定蜀漢,在沒有請示司馬昭的情況下,鄧艾就自作主張,以皇帝的命令和劉禪簽署了協定,並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

本來就因為鄧艾搶了所有的戰功而不爽的鐘會和衛瓘立刻向司馬昭匯報,以鄧艾矯詔為名,污衊鄧艾擅自簽署協定,大封官爵,培植私黨,意圖在蜀地謀反自立。

司馬昭大怒,命令鍾會和衛瓘逮捕鄧艾。

當兩人率軍來到鄧艾軍中,鄧艾完全有機會,有實力將二人拿下。

但是,鄧艾覺得自己一心為國,為司馬昭,並沒有私心。

只要是回到朝廷,當面向司馬昭陳訴,就可以洗刷自己的冤情。

於是,鄧艾主動放下武器,走上了囚車。

本來,事情也就這麼過去,鄧艾雖然被抓,但不一定會死。

可人算不如天算,姜維最後的詐降計,徹底的讓鄧艾沒有了後路。

當鍾會取代鄧艾成為蜀地最高統帥之後,鍾會和姜維走到了一起。

姜維看到劉禪已經投降,心中悲憤,只能投降。

但是,姜維並不甘心,他主動接觸鍾會,並且挑起鍾會在蜀地割據自立的野心。

確實,鍾會手中有幾十萬大軍,加上姜維的十萬蜀軍,倚仗蜀道天險,完全可以在蜀漢自立。

於是,鍾會和姜維日夜謀劃,準備兵變。

可是,鍾會的所作所為並不得人心。

加上姜維獻計,讓鍾會召集全軍所有高級將領,然後將他們一舉捕殺。

姜維想在鍾會殺掉魏軍高級將領之後,自己再殺掉鍾會,光復蜀國。

可是,消息竟然泄露了,於是魏軍人人自危,竟然不約而同集結起來,為了自己的生存和鍾會宣戰。

鍾會和姜維都在亂軍之中戰死。

當時,圍攻鍾會的將領,為了給自己找到合理的名義,就公開宣稱鄧艾是被冤枉,殺掉鍾會之後立刻派軍隊追趕鄧艾的囚車,希望鄧艾回來重新執掌兵權。

衛瓘得到消息之後非常著急,一旦鄧艾重掌大權,必然會清算自己,於是便派遣田續去追殺鄧艾。

因為之前在進攻蜀國的時候他就畏懼的不敢上前,被鄧艾打了許多板子,導致田續十分怨恨鄧艾。

當時鄧艾遠遠離開成都,已經到了綿竹,鄧艾父子正慶幸得以逃生的時候,田續率軍出現,斬殺鄧艾父子。

然後,田續悄悄潛入洛陽,把鄧艾在洛陽的其他兒子也全部殺死。

鄧艾既然是冤枉的,自然有人為其伸冤平反。

直至泰始九年,前蜀漢的尚書令樊建再次藉機向武帝提出為鄧艾平反的問題:樊建為給事中,晉武帝問諸葛亮之治國,建對日:「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帝日:「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建稽首日:「臣竊聞天下之論,皆謂鄧艾見枉,陛下知而不理,此豈馮唐之所謂『雖得頗、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日:「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

」於是發詔治艾焉。

樊建再次向司馬炎提出,鄧艾的冤獄乃是天下人所共知的,如果不為鄧艾平反,司馬炎所標榜的「聞惡必改」的開明政治則流於空文,毫無信用可言,武帝被此語打動,終於答應考慮為鄧艾平反之事。

但是從最後發布的詔書來看,依然表述得十分模糊:「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憫之。

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詔書承認了鄧艾的功勳,但依然認定其「有罪」,只是因為他束手歸罪,因此特加憐憫,賜其孫為郎中。

這一詔書使鄧艾的子孫擺脫了流放西域、淪為徒隸的悲慘命運,但卻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給鄧艾平反。

終西晉一世,鄧艾的平反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鄧艾,按照現代話來說,應該就是那種不畏權貴,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的好官。

這種人不懂官場的權術,觸及到太多人的利益,終歸是會有奸人來害。

話又說回來,如果他中規中矩,也不會這麼名留青史了。

悲哉世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至少提前十年

他文武全才,深諳兵法,戰功赫赫,被後人譽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他以10000多的兵力,卻成功破蜀。但是卻被司馬昭猜忌,最終全家被殺,他若不死,晉朝滅掉三國將早十年。他就是鄧艾。

三國中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嚴格來說,鄧艾和鍾會都不是直接死在司馬昭手裡,但是這個問題依然成立,因為他們最終的結局,確乎是司馬昭造成的。先回顧魏伐蜀漢之役,在司馬昭的戰略計劃中,鄧艾率領的西路軍和諸葛緒率領的中路軍是截擊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