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敘歷史之—「烏台詩案的受害人是誰 烏台詩案對蘇軾的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宋朝時期發生過一次影響比較大的文字獄案,而其中和大詩人蘇軾也是有關聯,對這起案件所受到連累的人也是比較多,也包括了蘇軾,而有人指控蘇軾寫詩文訕謗朝政、反對新法、指斥皇帝。

而這起案件的蘇軾最後結局又是如何的呢,一起來看看烏台詩案的受害人是誰 烏台詩案對蘇軾的影響吧。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即御史台詩案。

它興訟於宋神宗趙頊元豐二年(1079)。

蘇軾是被告。

原告是:權監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國子博士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們指控蘇軾寫詩文訕謗朝政、反對新法、指斥皇帝,要求處置蘇軾。

原來,蘇軾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變法之時。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舊派兩軍對峙,鬥爭激烈。

蘇軾站在守舊派的立場上,多次上書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對態度,並請求儘快制止變法。

請求未果,於是希望離開政治鬥爭的旋渦,故上書請求外任。

獲准後,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後,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間,蘇軾針對新法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寫了一些譏諷新法的詩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知湖州後不久,烏台詩案便發生了。

  大文豪蘇軾與北宋烏台詩案

宋神宗時的文字獄:北宋御史台院內,柏樹蒼蒼,常有烏鴉在此棲居。

一代文豪蘇東坡被囚此地103天,幾乎陷於被砍頭之絕境。

著名的「烏台詩案」就發生於此。

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因對王安石新法持反對態度,43歲的蘇軾由徐州貶調湖州。

臨行,作《湖州謝上表》,在略敘自己為官毫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後,又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本是例行公事之為,新黨人士卻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給蘇軾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

明明是蘇軾諷刺他們,反被他們偷梁換柱,以小人陷害他人之一貫技倆,藉此加罪於蘇軾。

監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更從他的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羅織罪名。

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說這是在譏諷皇帝沒有能力教導、監督臣屬;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民間買賣私鹽」之新規。

時任副相的王珪,指出蘇軾歌詠檜樹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

」是在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新黨藉此指控蘇軾「大逆不道」,非要置其於死地而後快。

蘇軾在獄中的日子可謂悽慘至極,惶惶不可終日。

審訊者常常通宵達旦對其辱罵、恫嚇,從其泛泛的詩文中摘取大量字句,要其承認愚弄朝廷、毀謗國事。

在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不得不作了數萬字的交代材料。

一件小事的發生曾使獄中的蘇軾大受驚嚇。

湖州被捕時,蘇軾曾與兒子密約,送飯時只送蔬菜和肉,非有壞消息不能送魚。

因兒子蘇邁離京去別處籌錢,把送飯之事暫交與朋友,匆忙中卻忘了告訴朋友父子之間的約定。

巧的是這位朋友恰好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

蘇軾大驚失色,以為自己必死無疑。

惶惶不安中在《獄中寄子由》里寫下了「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等詩句;又給弟弟蘇轍寫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 的訣別詩。

獄吏照例按規定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

神宗讀到這兩首詩,深受感觸之餘,也不禁為蘇軾的才華所折服。

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特別是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亦不計前嫌,上書勸神宗:「聖朝不宜誅名士」 (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

其實神宗內心裡也沒有殺蘇軾的意思,只是想殺殺他的銳氣,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在的縣級武裝部副部長之職)。

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就此銷結。

中國這位光照千古,集詩人、詞人、畫家、書法家於一身的藝術天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蘇軾出獄當天,便有些得意忘形,信筆寫下了「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的詩句。

「少年雞」指的是賈昌。

賈昌年老時告訴屬下,說他在少年時曾因鬥雞而獲得唐天子的寵愛,得以任宮廷弄臣和伶人,享盡榮華富貴。

如此之說,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檢查起來,蘇軾又要犯「對帝王大不敬」之罪了。

  烏台詩案對蘇軾有哪些影響

首先,從仕途方面來看烏台詩案對蘇軾的影響。

在烏台詩案前,蘇軾的仕途才剛剛起步,對於政治生涯,蘇軾是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作為政治家,他十分憂國憂民,希望能夠儘自己所有的力量貢獻於國家,奉獻於社稷,從他詩詞中就能深刻的反應。

但在烏台詩案之後,蘇軾的仕途經歷了轉折點,註定了難在仕途上再有所大的建樹,這時的蘇軾將滿心的為國家分憂轉換到更為寬廣人文情懷上。

其次,從文學作品來看烏台詩案對蘇軾的影響,具體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題材的轉變。

烏台詩案前因蘇軾對於仕途是充滿信心的,前期的題材著重點還是放在朝廷上、國家大事之上,經歷了烏台詩案後,蘇軾的題材有了明顯的轉變,百姓疾苦成為了新的主要題材。

第二、風格的轉變。

前期蘇軾的風格以豪邁、氣勢磅礴著稱,歷經了烏台詩案,蘇軾的風格有了一絲婉約的味道。

烏台詩案的受害人是誰

烏台詩案是一場由監察御史告發,而後在御史台受審的一個案件,整個案件的始末是這樣的。

蘇軾步入仕途之初,朝廷正在進行王安石變法,新舊兩派的長期對峙,鬥爭十分激烈,蘇軾維護守舊派,不贊成變法,並且多次上書宋神宗表明態度,宋神宗並沒有給蘇軾任何答覆,反而是將蘇軾一再調任,直至公元1079年三月將蘇軾從徐州調任湖州,蘇軾在上書時作寫道「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句話被御史台們大做文章,認為蘇軾在諷刺朝廷,妄自尊大,為了找出更多的證據來指控蘇軾,御史台們便遍翻蘇軾的作品,從中掐頭去尾,進而用來歷數蘇軾的罪行,並且堅持要處斬蘇軾。

蘇軾好友王詵知悉後,連續書信告知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派人事先通知哥哥,但蘇軾怕連累弟弟沒有逃逸,公元1079年八月,蘇軾被送至御史台的監獄關押,同月被正式審訊,此案件一直持續至1079年底,蘇軾在眾人的保舉下被釋放。

在烏台詩案中,主要受害人有給蘇轍報信的王詵、蘇軾以及蘇軾的弟弟蘇轍。

王詵被削除一切官職,蘇軾無端遭受牢獄之災並再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的弟弟蘇轍同樣被降職。

烏台詩案的結果是什麼

首先,烏台詩案是一場文字獄,被告是中國的大文豪蘇東坡,因其詩詞的字裡行間內透露著藐視朝廷的意思,新進派們發起了運動,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但最終蘇軾並沒有被處以極刑,而是被再次貶官流放,從湖州流放至黃州,但為蘇軾求情者均有所牽連,如駙馬王詵、蘇軾的弟弟蘇轍等。

其次,烏台詩案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蘇軾作為北宋時期的大文豪,有許多人欽慕蘇軾的文采,就連新派的變法者王安石,對蘇軾都抱有深深的惜才之心,王安石也曾上書宋神宗希望不要對蘇軾處以極刑。

除此以外還有宰相、曹太后等多人勸阻。

第二、宋神宗本人也並不贊成處斬蘇軾,在烏台詩案的處理上,宋神宗本意也是希望給其一個教訓即可,並未曾想取蘇軾性命。

第三、宋太祖留下來的祖訓,除了出現叛逆造反的大臣以外,朝廷不斬大臣,蘇軾雖然是一代大文豪,但他同樣也是宋神宗時期的一名大臣。

從烏台詩案可以看出,北宋朝廷的刑罰整體而言還是較為寬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鍋刀東坡先生蘇軾,我特別特別特別喜歡。用今天的話說,這個人逼格可上可下,高時上九天攬月,低時下五洋捉鱉。從小就是個天才,加上自己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所...

蘇軾北宋書法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

一代奇案:烏台詩案背後隱藏的真相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

烏台詩案與蘇軾

元豐二年 (公元1079年)七月,蘇軾湖州任上,遭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獄,蘇軾被指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因為御史台被稱為烏台,所以此案被稱為烏台詩案。烏台詩案完全是莫須有的,是一場典型的文字獄案...

王安石和蘇東坡:是真名士自風流——黃佐鴻

王安石和蘇東坡是北宋兩位著名的文學家,同為唐宋八大家。王安石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二人早年因為政治主張的不同,互為政敵,蘇東坡也因阻礙王安石變法,遭到貶官。雖然二人互在政治上爭鬥,但...

宋朝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牽連的受害人是誰

眾所周知,中國宋朝發生了一起較大的文字獄,史稱「烏台詩案」。烏台詩案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公元1079年,整個案件歷史將近半年的時間,涉案人員不少,那麼烏台詩案的受害人是誰,受害人都受到了何種傷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