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則:烏台詩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烏台詩案
烏台,即御史台。
據《漢書·朱博傳》記載,御史台中有柏樹,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故稱御史台為「烏台」,亦稱"柏台"。
烏台詩案,即御史台詩案。
它興訟於宋神宗趙頊元豐二年(1079)。
蘇軾是被告。
原告是:權監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國子博士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們指控蘇軾寫詩文訕謗朝政、反對新法、指斥皇帝,要求處置蘇軾。
蘇軾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變法之時。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舊派兩軍對峙,鬥爭激烈。
蘇軾站在守舊派的立場上,多次上書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對態度,並請求儘快制止變法。
請求未果,於是希望離開政治鬥爭的旋渦,故上書請求外任。
獲准後,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後,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間,蘇軾針對新法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寫了一些譏諷新法的詩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任湖州知州後不久,烏台詩案便發生了。
宋神宗在接受了何正臣、舒亶等御史們對蘇軾的指控後,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蘇軾。
押解至京後,蘇軾被投入御史台的監獄。
何、舒等人把蘇軾寫的詩深文周納、無限上綱、曲解附會,目的是欲陷彼於罪,置彼於死地。
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秋蟬曰:
北宋的「熙寧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前半段由王安石主持,而後半段由宋神宗直接主持。
而「烏台詩案」的發生,就在宋神宗主持變法的這個時期。
蘇軾是從變法之初就明確表示反對變法的,「烏台詩案」所涉及的詩賦也是從他入仕之初一直延續到案發時期的。
而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時候,沒有發生「詩案」,宋神宗主持的時候「詩案」就發生了,顯然是觸了皇帝的逆鱗。
「烏台詩案」是北宋一次很有名的文字獄,發生的時機也是在宋神宗在變法派的支持下,壓制了保守派文官,極大的提高了皇權的基礎之上。
這也標誌著封建帝王越來越獨裁,宋代的皇帝不再是如同建國之初那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是不再願意過多的去分享權力了。
這種情況到了清代發展成一個頂峰,皇權缺乏有效的制約,終於發展到了一個不可收拾的地步。
國家也在這樣一種集權的帶領下閉關鎖國、妄自尊大,以至於有了近代200年的落後和屈辱。
而封建帝制也在清代的這種皇權集權的極致狀態之下再也無路可走,在歷史中戛然而止。
歡迎關注夜貓讀書會微信公眾號
王安石為何百般刁難蘇軾,讓蘇軾差點命喪黃泉
王安石為何百般刁難蘇軾,宋神宗又為何要處死蘇軾,一切來源於烏台詩案。所謂烏台詩案,是蘇軾因詩詞而被捕的歷史上少見的文字獄。元豐三年(1080年)8月18日,經宋神宗批准中央監察機構御史台,派皇甫...
烏台詩案,蘇軾遭受誹謗的背後原因,發人深思
烏台詩案,講的是宋朝元豐二年發生的少有的文字獄事件,因為李定和舒儃斷章取義,抓住著名大詩人蘇軾寫的《潮州謝上表》中的句子,結合以前的詩句,捏造出來的一場誹謗蘇軾的文字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