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什麼是"心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光緒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日本和沙俄為爭奪中國東北權益,在東北大地上進行了近一年的爭奪戰爭,戰爭的結果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

而其中海戰部分,日本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因為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艦隊全殲了沙俄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可謂戰果豐碩。

當東鄉平八郎回到日本參加為他舉辦的慶功宴會時,很多人都問他是如何取得勝利的,而他只是默默的取去一個牌子,牌子上面寫了七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圖片來源:百度)

這裡的陽明便是明朝中期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一門偉大哲學——"心學"的王陽明,從上述可知,王陽明的"心學"不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還影響著日本等周邊國家的很多人。

那到底什麼是"心學"呢?為何會影響這麼多人?

其實"心學"和"程朱理學"一樣,也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一個門派,所以"心學"的起源其實可以追述到孔、孟時期,經過陸九淵等大儒一代又一代的發展,最後由王陽明"頓悟"後集其大成,歸納總結出來的,王陽明便將其稱為"心學",也叫"王學"。

"心學"的精髓王陽明將其歸納為四句話,即"心學四訣":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圖片來源:百度)

"良知是心的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慾遮蔽的心,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人們所追求的境界。

因為是在未發之中,給不可以用善惡區分開,所以是無善無惡。

當人們有了自己的意識意念之後,這種意念便有了善惡之分,此時處於已髮狀態,至於中與不中,便將善惡區分開了,即中為善,不中為惡,也就是所謂的是否符合"天理",如果符合就是善,不符合就是惡。

良知雖然一開始是無善無惡的,卻自然而然的知善知惡。

而一切學問、修養歸結為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這是後人對"心學四訣"的一部分詮釋。

從此詮釋中,看上去"心學"是乎挺簡單的,其實不然。

因為在具體意念過程中,可能會不能正確的區分善與惡,這時候就容易誤入歧途,從而歪曲了善惡的概念。

這時候就需要"心學"的宗旨來矯正了,即"知行合一",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理論聯繫實際"。

"心學"作為一門偉大的哲學,三言兩語是很難說清楚的,但王陽明的一生卻可以說清楚的,從年少輕狂到宦海生涯,從龍場悟道到兩廣平叛,他的一生都是光明且真實的,所以他才積聚了很多忠實的子弟,他的子弟沒有貴賤之分,不管是誰他都傾心教授,真正做到了孔子的"有教無類"。

從而也讓"心學"衍生出了很多支派,其中尤以王泿的"泰州學派"最為著名。


​(圖片來源:百度)

總的來說"王陽明的"心學"作為一門偉大的哲學,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驕傲的財富。

從明到清再到近代中國,再到國外,很多人都成為其忠實的粉絲,如明朝的徐階,張居正,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以及日本的東鄉平八郎,無不在"心學"上獲益匪淺,從而達到了各自事業的頂峰。

王陽明作為繼孔、孟、朱之後的又一位"聖賢",是當之無愧的。

有些史學家將其評為明代第一人,把于謙評為第二人,可謂實至名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到了什麼(02)

古往今來,儒釋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龍場悟道這一點睛之筆,構築了陽明哲學的四塊基石:1. 無善無噁心之體: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發現吾心即天理。「佛氏所...

心學——關於知行合一的學問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灝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