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周瑜是什麼樣的?謀略勝過諸葛亮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真實的周瑜是什麼樣的

三國時期有一個出名的大將周瑜,相信他也是眾所周知的人物。

周瑜,字公瑾,出生於今天的安徽廬江西南,他是三國時期吳國出名的將領。

周瑜不僅品質十分完美,並且他長相俊俏,風流倜儻,才華橫溢。

周瑜從小就與孫策玩得特別好,曾經少年的時候步行幾百里去拜訪孫策。

當時並與孫策結拜為兄弟,還曾邀請孫策帶其家人入住其家中。

可見周瑜從小就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不僅儀表堂堂,同時也是一個有勇有謀之人。

曾經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周瑜打黃蓋。

當時,周瑜為了讓黃蓋能夠假裝投靠曹操,於是採用苦肉計使曹操接受黃蓋。

現在想想曹操在歷史上是何許人也,他是一個聰明絕頂之人,要想讓他相信黃蓋,周瑜這場戲可以說是演得非常成功的。

當時,周瑜假裝與黃蓋鬧翻,對其採用刑法。

後來黃蓋去投靠曹操,曹操對黃蓋可以說是深信不疑。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不僅聰明絕頂,而且他的口才也十分出色。

他所闡述的內容,總是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侃侃而談,意氣風發,給人以清晰爽朗之感。

更重要的是,周瑜還是一個心胸非常寬廣的人,大公無私。

對於身邊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都極力向上推薦,他覺得這些人都比自己優秀。


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忠義之人,不管是對友情還是愛情都十分專注。

三國前後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當時的周瑜與關羽就是擁有漢代文化禮儀典範之一。

周瑜從小出生於官宦之家,重義輕利,崇尚忠義這些早已融入到他的血液當中了。


說到周瑜,不少人受小說《三國演義》影響,認為他氣度不夠,謀略也遜於諸葛亮。

其實,正史《三國志·周瑜傳》、《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志裴松之注》(《江表傳》)、《資治通鑑》等史書可以看出真實的周瑜氣度恢弘,胸懷天下,且膽略過人,不畏強權,常懷為東吳逐鹿天下的雄心和大略。

周瑜謀略一:反對送人質給曹操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後,勢力逐漸強大,躊躇滿志,「挾天子而令諸侯」。

公元202年,即建安七年,他下書責令孫權把兒子送到自己這裡來做人質。

孫權及眾臣迫於曹操威勢,猶豫不決,周瑜卻堅決反對送人質。

他給孫權作了深刻地剖析:「江東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所向無敵,有何必要送人質?人質一入,就不得不聽從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於人。

」(《江表傳》)周瑜這番話表現了一個政治家和戰略家的高瞻遠矚,不僅說到了孫權心裡,還得到了孫權母親的積極贊同。

周瑜謀略二:赤壁之戰前的科學而精準分析

赤壁之戰前,當眾臣們被曹操的戰書及80多萬大軍嚇得不知所措,紛紛言降迎曹。

周瑜卻力排眾議,提出「抗曹論」:「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的分析極其縝密、犀利,而且富有眼光,赤壁之戰的勝利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為了進一步堅定孫權抗曹的決心,周瑜又向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實際兵力:「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罷了,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並未一心一意。

」(《江表傳》)這個分析客觀實際,科學正確,從而徹底地消除了孫權在力量上的擔心和疑慮。

周瑜謀略三:建議軟禁劉備

赤壁之戰後,劉備領荊州牧,向孫權求和,到東吳京都鎮江去見孫權。

周瑜早已看出劉備是個「梟雄」,必須加以控制。

他及時給孫權上書,嚴肅而認真地分析並建議道:「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的計策是軟禁劉備於東吳,分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目的是「吞劉自強」,最後達到北進中原、消滅曹操的目的。

周瑜謀略四:積極取蜀北圖中原

周瑜的取蜀之見也極有眼光。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劉璋為益州牧的時候,外有張魯侵犯,周瑜及時發現這一問題,認為是西取西川、北圖中原的大好時機,便直接到京城鎮江面見孫權,提出自己的宏偉戰略構想:「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註:奮威為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這一計劃,是趁著曹操被打敗的機會,兵伐西蜀,占領益洲,北吞張魯,聯合西北馬超,回師占領襄陽,扼制曹操,最後打敗曹操,統一中國。

周瑜還說「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認為這個計劃是非常有把握的,而且表明這個把握比赤壁之戰還大。

當年,赤壁之戰前劉備聽說周瑜只有3萬人要抗擊曹軍80萬人的時候,慨嘆兵力太少,對周瑜充滿了懷疑,覺得周瑜在吹牛,但事後證明周瑜是對的,取蜀方略也是如此。

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

能體現諸葛亮謀略的只有一個《隆中對》。

但《隆中對》先天不良,存在著很多問題。

毛澤東作為軍事大家,曾經評點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優勢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

這也是毛澤東慣用的策略。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兵力不得集中,導致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從政治眼光來看,孔明擇主應算是政治眼光的良好體現。

孔明選擇劉備,而不選擇孫權或曹操,顯然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

因為曹操和孫權都有大批謀士和名將,諸葛亮到他們陣營里難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劉備還是漢室後裔,比較正統。

這是諸葛亮的聰明之處。

此後諸葛亮聯吳抗曹,東征後再聯吳,都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

因此,拿十分制給兩人做比較,周瑜能得10分,諸葛亮得8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四大都督排行榜:誰最有戰略遠見?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公認的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三國志》將前三人並作一傳,將陸遜單立一傳,其餘如程普、黃蓋、韓當、甘寧、徐盛、丁奉等十多位名將合作一傳,充分表明周魯呂陸的特殊地位。而四大都督...

當周瑜碰上孔明,還指不定鹿死誰手呢

諸葛亮在正史上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按照正史,蜀國沒有一寸土地是諸葛亮打下的。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的勝仗全部是虛構的,或者移花接木從別人頭上搶功勞硬安到諸葛亮頭上的。1、」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