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攜民渡江背後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攜民渡江」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經典故事。

劉備面對曹軍大舉南下,且戰且走,但是在撤退時,還不忘百姓。

一路上保護百姓共同後撤,最後到達江南。

這件事就是所謂的「攜民渡江」。

正史和《三國演義》都記載了劉備在曹操大軍壓境之時,劉綜不戰而降的緊急關頭,毅然率百姓南渡長江的感人故事。

小時候看到《三國演義》里的這段故事,為劉備的仁厚所感動,但是年紀漸長,細細品味,事情遠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國有句古話叫:國以民為本,民眾是國家的基礎。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總是想法設法的愛護百姓和保護百姓,無論動機如何,總之留下個好名望總是沒有錯的。

那麼劉備的行為應該如何看待呢?

首先,劉備的身份與他的行為出入太大,劉備當時雖然聲望日隆,但是準確定位下來,劉備還只是個地方軍閥而已。

那麼怎麼看待軍閥這個詞語呢?軍閥是靠槍桿子吃飯的,第一要務是如何壯大自己,至於保護百姓並不是最主要的。

在保護百姓和保存自己的實力之間,任何軍閥都會選擇後者,劉備也不例外。

有了軍隊的劉備,就是人人敬仰的劉皇叔,沒有了軍隊的劉備,劉備就會被打回原形,劉備不會為了保護百姓把自己的勢力賠上。

其次,劉備躲避戰爭的方式也是出人意料的。

古語有云:小亂居城,大亂居鄉。

面對曹操軍隊的進攻,劉備卻選擇渡江遁去,讓人懷疑。

如果真的保護百姓,完全可以讓百姓分散到鄉里,而不是隨部隊南撤。

最後,劉備攜民渡江的策略讓人不解。

如果真的要保護百姓,應該層層設防,安排阻擊,而不是讓百姓與軍隊混雜一起逃離。

《三國志》記載: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因此基本上來說,劉備不是「攜民渡江」,而是「挾民渡江」。

在我國古代,土地和人口一直都是統治者追求的,有了人口就有了賦稅,就有了兵源,有了統治力。

劉備南渡其實也就是為了掌握更多的軍事資源,並沒有太多的道義。

劉備攜民渡江可謂是一石二鳥,一方面有利於繼續掌握人口,便於儲備兵力,另一方面也多了給東吳討價還價的籌碼。

渡江之後,正是因為棘手的難民問題,孫權才見荊州江陵一部借給劉備,收容難民。

魯迅先生曾說過:劉備之長厚而似偽,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劉備「攜民渡江」絕不是劉備愛民的體現,而是劉備另有打算。

「攜民渡江」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也說攜民渡江,劉備赤壁之戰的首功之人

本文基於小說三國演義而非歷史。三國是一個能人輩出的時代,無數的英雄、梟雄、奸雄、武者、智者在這個大舞台上為了各自的目的而演出著不同的曲目,而無論怎麼評價,作為蜀漢開創者的劉備,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從劉備一件事看這個《三國》中最陰險的偽君子

三國時代的劉備就是一個標準的雙面人物,內奸外仁。在《三國演義》里,劉備是一個絕對正面的角色!他那忠厚仁義的長者之風深受每個人喜愛。其實,他是不以動聲色、謙讓有禮的外表,處處偽裝,掩飾自己。劉備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