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那麼弱,為什麼還要憑藉區區十萬兵馬對抗曹魏幾十萬兵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從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巴蜀、漢中等地,曹操退回長江以北等地,孫權盤踞在江東已歷數代人,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蜀漢建立的一開始,荊州還在自己手裡,蜀國憑藉自身實力進行北伐討逆的活動還是支撐得起的,興復漢室也並非不可能。

但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張飛報仇,最終兵敗,自此蜀國國力大減。

可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依然決意興兵北伐,而且以僅有的十萬兵馬挑戰曹魏的幾十萬兵馬,光是這樣的情況就好幾回,這樣的實力懸殊導致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

可諸葛亮這個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要去做這麼「不聰明」的事情呢?

其實諸葛亮並非不聰明,只是他的心中有著自己的信仰。

首先,不忘初心,想當初劉皇叔三顧茅廬,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勢,定下三分天下再圖中原的戰略目標。

雖然荊州已經失去,不能實現當初的取益州、荊州然後同時北伐的計策,但諸葛亮始終不忘劉備的知遇之恩,按照諸葛亮自己的話說,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成劉備的遺志。

其次,雖然益州疲敝,如果不趁機攻打曹魏,將來曹魏恢復實力之後必然進攻益州,正所謂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或許有人會說,益州這個地方號稱天府之國,而其北面有劍閣以險守之,只要保存實力,休養生息便可與曹魏抗衡,不能統一天下,但至少可以割據一方。

但事實上,蜀國如果與曹魏打持久戰、走發展路線是不現實的,蜀國本身就人丁稀少,面積更是比不上其他兩國,加上自古中原經濟繁華。

而且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國內可用人才並不多,而曹魏方面到了後期依然人才濟濟,如果不向北發展,遲早被曹魏吞併。

蜀國肯定不能和魏國來比持久。

所以諸葛亮給曹魏休養生息的時間的話,後期所造成的實力差距將更大,畢竟雙方的發展速度是有很大差距的。

雖然諸葛亮的行為讓人覺得有點迂腐,但是在那種年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報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很值得後人敬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為什麼?

真不是。這事兒,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先看外部,開宗明義一句話:多次北伐是符合諸葛亮乃至蜀漢集團一直以來的最高戰略部署——隆中對的。隆中對的核心在於天下三分,占據荊州、益州,聯吳抗曹。但是...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蜀中無大將,蜀漢後期大將為何如此稀少?

熟悉漢末三國歷史的朋友就知道,中原大地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雖然話是這麼說,在三足中,總有一足是最短的,其中蜀漢在丟了荊州之後,其綜合國力比起東吳和曹魏來說,無疑是最為弱小的,比起其他兩...

諸葛亮的才能被高估了嗎?

那一年他(劉備)46輾轉流離沒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那一年他(諸葛亮)27歲雖身在茅廬卻心兼天下事。劉備聽聞某事徐庶推薦諸葛亮。親自三顧茅廬,終於劉備的熱誠感動了諸葛亮。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三國:蜀漢鼎盛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兵馬?

關於三國題材的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分別為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之間,當屬魏國實力最為雄厚,不然蜀國和吳國也不會一起聯起手來對抗魏國了,當然三國之間都是各懷鬼胎,在利益面前,聯合往往顯得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