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這裡是三國:諸葛亮舌戰群儒?那是演戲的設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人們的評價歷來頗高。
普遍認為《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其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其中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心服口服,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吳蜀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史實嗎?
當時,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
在此情勢下,諸葛亮欲以聯吳抗曹為手段,「說南北兩軍互相吞併。
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勝以取江南可也。
」
諸葛亮舌戰的第一個對手是張昭。
他說:「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
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面對張昭的挖苦,諸葛亮不慌不忙:「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
」隨後他又道:「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
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閒可知也。
」
東吳第一謀士張昭自然不甘心如此失敗,於是接著又說: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
先生自比管、樂。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
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時,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
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
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
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
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
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
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果然,諸葛亮聽罷,啞然而笑說: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羸已極之時也。
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
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
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
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
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
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
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
面對諸儒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一一作答。
這段情節,雖然大的背景符合史實,其次,史書上並沒有所謂「舌戰群懦」的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只記載了諸葛亮和孫權的對話,未及其他。
當然;諸葛亮既然到了東吳,總該與孫權的臣僚們有所接觸,少不了要互相交換意見,彼此進行論難的;但史書上既然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知其真相了。
《三國志平話》寫有諸葛亮在孫權面前駁斥張昭、昊危(按:史無其人)的內容,非常簡略,可以看做是「舌戰群懦」故事的雛形。
《演義》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增飾創作,場面宏大,出場人物眾多,稱得起是大手筆。
而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既沒有真實性,又沒有合理性。
《演義》說在座的有二十餘人,有名有姓的有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陸繢、嚴睃、程德樞、張溫、駱統等十人,其中顧雍、張溫和駱統三個人沒有發言,發言的共有七個人。
我們對照史書,發現在這十個人中,至少虞翻、薛綜、程秉、嚴唆、張溫五個人是值得研究的。
就拿嚴睃來說,《三國志》中記載說:他是彭城哪人。
性情樸直純厚,好對人提出忠告,總想對人有所補益。
當時任騎都尉,從事中郎。
孫權稱帝後,曾任封衛,出使過蜀國,當時身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對他很友善。
從嚴睃的性格和修養,以及後來出使蜀國時諸葛亮對他很友善等情況來看,當時就是他在座,也不會對諸葛亮說出太尖刻的話。
而《演義》卻寫他在座上說:「孔明之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諸葛亮也回敬他「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等等,恐怕是不會符合事實的。
再說張溫,《顧雍傳》記載:顧雍任太常是吳黃武四年(公元225),是諸葛亮到柴桑十七年以後的事。
諸葛亮到柴桑那年,張溫才十五六歲,還沒有出仕,怎能作為「群懦」之一坐在那裡呢?
可見,《三國演義》筆下的這一場唇槍舌劍,寫得相當精彩,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應變能力,但核之史實,卻是經不起推敲的。
可能是因為作者在虛構情節時,沒有以嚴謹的態度考證史實所致吧!
《淡定,這裡是三國》京東世界讀書日優惠促銷,滿,100減30,滿150減50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孫權高超智慧的結晶!
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章節之一。諸葛亮為說服孫權共同抗擊曹軍,在孫權大殿之上,先後回擊了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酸、程秉等人人身攻擊,進而批駁了張昭等人懦弱和不負責任的主和思想...
《三國演義》舌戰群儒片段
老話講,「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水滸裡面比較多的是叛亂、義氣等,年輕人氣盛,讀了那些好漢的事跡,容易心生反叛,不服管束。三國里比較多的用到權術與謀略,老年人經歷豐富,老於事故,看了三國之後,...
三國演義舌戰群儒吳國在場謀臣一覽
曹操大兵壓境、虎視眈眈,在這危急關頭,諸葛亮自請出使東吳,意在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這樣,就發生了《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場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使聯吳抗曹的...
你真的聽懂了諸葛亮嗎(二)深度解讀《三國演義》孔明舌戰的秘密
文 | 江隱龍 作者按: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都會諸葛亮的口才印象深刻;而不少朋友一定也會有疑問:諸葛亮有些話明明並不難「破」,而且還涉嫌「人生攻擊」,但為什麼他的對手們從來不敢正面指出,王...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如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神嗎?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
賞析與借鑑《舌戰群儒》中的辯論技巧
和很多朋友一樣,諸葛亮也是我心目中的絕對偶像,雖然有些可望而不可及。每每念及「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的詩句.每每想起那位羽扇綸巾,自喻管仲、樂毅,火燒博望.水淹曹仁,舌戰群儒,草船借箭...
歷史上周瑜若不是早死,他能甩諸葛亮幾條街
歷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戰,像在《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作品中,將諸葛亮刻畫的近似於神,文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武能帶幾萬兵力破曹操80萬大軍,法能夜觀天象借東風,謀能設計草船借曹孟德之箭。而周瑜在諸...
周瑜氣量不小,也並非被氣死 真實的歷史恰好相反
在三國那個風起雲湧、群雄逐鹿的年代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將才和文才。大多數人了解三國的途徑是通過《三國演義》。其中熟為人知的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有仁政愛民的劉備,有謀略超群的郭嘉…….可能大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