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丞相叫諸葛亮,有一種北伐叫知其不可而為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陽都人。

自劉備三顧茅廬起,為蜀漢統一天下鞠躬盡瘁,丞相一身參與過的戰役數不勝數,像火燒博望坡,赤壁之戰,七擒孟獲戰役等家喻戶曉。

但諸葛亮一生志向便是討伐曹魏,恢復漢氏正統。

為此丞相曾六出祁山,但最後都是鎩羽而歸。

史料記載如下:

1) 228年,出祁山,馬稷在街亭被張郃所破,蜀軍退還。

2) 同年底,二次北伐,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糧盡而退。

3) 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奪取了涼州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4) 230年,四戰。

魏軍企圖反客為主,進攻漢中,因陰雨路險而止。

5) 231年,五戰。

諸葛亮出祁山攻司馬懿,司馬懿憑險堅守,做好防禦,拒不出戰。

諸葛亮糧盡而退。

6) 234年,六戰。

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馬懿始終不出。

諸葛亮送女人服巾給司馬懿,司馬懿依然不出。

後諸葛亮病死。

現在許多人都覺得諸葛亮六出祁山,耗空蜀國國力,導致蜀國民不聊生,最終被曹魏滅國。

其實細想,諸葛丞相是明知天意不可而為之。

1.國力。

古代戰爭基本上是國力之間的比拼,雖說蜀魏吳三分天下,但明眼人都明白魏國占天下三分之二,蜀吳占三分之一。

所以一旦占據北方的魏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年代,經濟逐步恢復,人力物力發展起來,就算蜀吳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抗衡北方。

舉兵北伐,尚有一絲成功機會。

休養生息,等待著蜀國的結局是被實力強大的魏國吞併,沒有絲毫還手之力。

2.道義。

蜀漢政權由劉備建立,作為漢王朝延續的存在,它自認為正統,那麼曹魏則是亂臣賊子,正如那句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作為正統,它要向天下宣布自己的存在,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地位。

這是必然的對抗!

3.自身。

很多人都知道蜀漢政權存在三股勢力,在此簡稱益、東、舊。

隨著舊勢力人物的漸漸去世,其實力在逐漸減弱,而益勢力和東勢力因為更早紮根於蜀中,他們希望在這個外來政權中獲得更多的權力,更多的保護自己的記得利益因此這也就形成了其內在矛盾。

北伐是一種轉移矛盾的方法,兵者,國之大事!當戰事展開後,大家都知道輸了,傷的是所有人,因此在內部鬥爭上會自然而然的有所收斂,再加上諸葛亮「依法治國」的方針,基本可以達到有效轉移矛盾的目的。

總結一句,諸葛亮的北伐是當時情況下的一個必然結果,因為諸葛亮對北伐損益的估計和實際的損益都是利大於弊。

諸葛亮明知北伐成功機率較低,但仍逆天而行,只留下一句「悠悠蒼天,何薄與我」,便病逝於五丈原。

令人惋惜。

詩聖杜甫更有《蜀相》一詩表達對丞相的感情。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諸葛亮堅持北伐曹魏,屢敗屢戰的真正目的

東漢末年,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政權發動了五次戰爭。公元234年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諸葛亮準備屯田,與曹魏進行持久戰,但...

誰才是三國第一文臣,三國十大謀臣之丞相

三國是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時代,無數的星辰璀璨史冊,如果做成文臣排行榜,實在是太難符合所有人的認可,本文將從內政,戰略,軍略,意志等四個方面對三國文臣進行評價,選出其中排名前十的文臣,做出榜單,...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蜀漢僅10萬軍隊為何敢北伐50萬軍隊的曹魏

自赤壁大戰以來,劉備得以占據江南,從而西向得蜀川,北上得漢中,成三分天下。在蜀國集團建立的初期,荊州尚在,蜀國國力倒也位居第二,還有一絲爭衡天下的機會。但自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託孤白帝,可以說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