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三國第一文臣,三國十大謀臣之丞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是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時代,無數的星辰璀璨史冊,如果做成文臣排行榜,實在是太難符合所有人的認可,本文將從內政,戰略,軍略,意志等四個方面對三國文臣進行評價,選出其中排名前十的文臣,做出榜單,一下純屬個人見解。

丞相

丞相,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丞相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向其提出的興復漢室、謀取天下的戰略策劃書。

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最看重的就是丞相這種運籌帷幄的戰略謀劃才能。

話說,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一個二十七歲、從沒參加過工作、手握網際網路、可以搜索各類信息的男生,開著PPT,給老闆做預言,規劃二十年後天下局勢,只要能中個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足以讓股評家們羞殺;而當日,劉備面對的,是這麼個演示:那年劉備四十六歲,已經跟過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到處得人心,但到處不順利。

他對面是一個二十七歲,沒有網際網路,沒有工作經驗,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東青年,在跟他說:不可與曹操爭鋒;可以與東吳結盟但不可圖之;應該先占據荊州,然後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馬夾擊中原……劉備當時,一定覺得很玄幻吧?身為劉表手下客將,一個省級軍閥的跟班,聽一個青年跟他談論如何分割天下?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大戰略規劃。

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都提出過西取巴蜀,統一南方,和曹操分割天下。

如果論戰略的宏偉程度,這幾位的想法,都不下丞相的隆中對。

問題在於: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丞相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之後我又查閱了一些資料,《古文辭類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學者蘇洵《權書·項籍》一文,此文評述項羽用兵百戰百勝,但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不能把戰略重點放在咸陽以制天下,雖勝猶敗,最終導致垓下之亡;並由此談到三國時期丞相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

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帛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

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

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認為丞相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今四川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難以進取天下,是戰略上的失策。

因為蘇洵自身不是軍事家,他的話不太能讓人信服,那麼還有一位偉大的軍事家的評價可以拿來參考,那就是毛主席的評價,他評點《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深諳中國古代兵法,從《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中汲取教訓,堅定地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重大的軍事原則。

但是,在隆中不出,辯三分天下,臥龍的戰略眼光,亦不可小覷。

戰略:一流上

在談談丞相的軍事才能,在真實的歷史上丞相一生所親自指揮的主要戰役均發生在劉備去世後(公元223年),主要有:丞相南征戰役 、 丞相第一次北伐戰役(祁山)、丞相第二次北伐戰役(陳倉)、丞相第三次北伐戰役(武都、陰平)、 丞相反擊魏第一次攻蜀戰役(漢中-隴右)、丞相第四次北伐戰役(祁山)、丞相第五次北伐戰役(五丈原)。

我不想從其他方面,比如劉備識人能力在三國數一數二,而生前一直不用諸葛亮單獨領軍等等來說丞相軍事才能底,也不想用丞相以蜀漢一州之地攻伐魏武十二州來說明丞相軍事才能高,我想只分析丞相指揮的戰役來評判丞相的軍事才能。

1、南征戰役:戰役背景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夏四月,劉備病逝,五月,劉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

這一年六月前後,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趁蜀國在夷陵新敗、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

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王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由於蜀漢新遭大敗,兵力損失巨大,加之劉備剛剛去世,國內局面需要整頓,因此,丞相沒有立即採取平叛的軍事行動,而是採取了招撫的措施。

但是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

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丞相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接著,在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

這樣,在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丞相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公元225年3月,丞相大軍開始行動。

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達僰道,而後以僰道為前進基地,開始分兵行動。

東路馬忠軍自僰道向東南的牂柯郡進兵;中路的李恢軍自駐地平夷沿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襲孟獲的後方;丞相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進軍到安上一帶。

這時,高定的主力主要集結在旄牛、定筰、卑水一線,丞相為了吸引叛軍主力決戰,在到達卑水地區後,暫停前進,以等待叛軍向卑水地區集中,以便一舉消滅之。

高定的主力果然向卑水地區集中,自益州郡北上增援的雍闓、孟獲部隊也在向這個地區運動。

這時,叛軍內部發生了內訌,高定部將殺死了雍闓,結果造成孟獲軍停止了向卑水地區的增援。

丞相看到已經不能將叛軍聚而殲之,於是果斷向當面的高定軍發起了進攻,擊敗了高定軍。

高定的部隊後撤到邛都準備繼續抵抗,又被丞相大軍擊敗,並攻占了邛都。

高定帶領殘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繼續抵抗,被蜀軍最後全部消滅,高定戰死。

這時孟獲軍已經向益州郡老家撤退,丞相大軍立即展開追擊。

與此同時,馬忠的東路軍進展順利,在牂柯郡擊敗了朱褒部隊,平定了該地區的叛亂。

李恢軍在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帶孟獲根據地後,遭到了強大部族武裝的包圍。

李恢在孤軍深入、又沒有諸葛亮大軍消息的情況下,利用欺騙手段、麻痹部族武裝,而後趁其不備,發起反擊,一舉將優勢的敵軍擊敗,並蕩平了益州南部地區,占領了孟獲的根據地,切斷了孟獲軍的退路。

225年5月,丞相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

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等困難後,在味縣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

分析:這次戰役雖然不是演義所說的,丞相七擒孟獲,用兵如神;但也是一路勢如破竹,料敵必中,戰必勝,攻必克。

丞相的軍事才能至少高於大部分人。

2、第一次北伐戰爭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共10多萬人,其中東路由趙雲、鄧芝率領約一萬人,出箕谷作為疑兵吸引魏軍於關中地區;丞相自率9萬兵馬出祁山,準備攻占隴右地區。

丞相制定了先占領隴右在逐步進攻關中的戰略。

蜀軍調集了當時能調集的所有主要將領(魏延、趙雲、鄧芝、馬謖、吳壹、王平、高詳、李盛、黃襲等)和絕大部分機動兵力,準備一舉成功。

魏軍:前後共有6萬人投入戰鬥。

其中張郃率主力野戰兵團五萬人進攻隴右的蜀軍,曹真率數千人防守秦嶺各谷口,隴右各郡數千人馬堅守各主要戰略要點。

戰區司令為沒有領兵作戰經驗的駙馬司馬琳。

直到蜀國即將進攻時才匆忙派大將軍曹真替換了司馬琳。

為反擊蜀國的進攻魏主親自派兵五萬由張郃統帥自洛陽前往西線作戰,魏主隨後也親臨長安督戰。

這裡有一點要注意魏國強於蜀國,總兵力比蜀國要多得多,但是,魏國的兵力缺遠小於蜀國,就連後期的五萬人馬也是匆忙調動過來的。

這是什麼原因?

這裡就是丞相才能的體現,丞相為此次北伐做出各種努力,外交上積極同東吳重歸於好,取得東吳的戰略配合。

另外,在對魏國的外交上,一改劉備執政時與魏國不共戴天、蜀魏不兩立的強硬姿態,轉持低調。

曹魏的一些大佬曾經在劉備死後發過一系列勸降的文書,諸葛亮按下不回,裝作是在國內議論、考慮這件事,使魏國以為蜀國劉備一死,就不足慮了,以達到後來突然北伐的出敵不意。

後來,丞相把大軍悄悄地帶到漢中,準備北伐。

魏主曹睿聽說蜀兵出來了,覺得這是個機會,想派兵去搞掉蜀國。

但謀士從國家的基本戰略(發展經濟,不主動去打吳蜀)這一角度進行勸阻,曹睿罷休了。

就在魏國上下一派麻痹的情況下,丞相抓住曹丕去世、曹睿新登基的機會,以他在漢中集合的十萬大軍,向魏國突然發動了進攻。

丞相本人親率主力兵出祁山,偏師趙雲兵出斜谷,開始了第一次北伐魏國。

蜀軍大舉來犯的這個消息傳來,魏國的中央政權感到極其驚訝,極其意外。

而對交戰前線來說,己方多年軍備廢弛,蜀國一下子出這麼大的軍力來攻,不免感到極為震驚和恐慌。

一來覺得沒有守住的希望,二來可能之前蜀國也作了很多策反的工作,因此,如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紛紛直接叛魏投蜀了,後蜀的姜維就是這期間投蜀的。

這樣,丞相的第一次北伐,就形成了十萬對六萬的巨大優勢。

丞相一出漢中就占了祁山,魏國隴右地區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倒戈,基本上控制了整個隴右地區。

第一次北伐丞相的戰略是攻取隴右,企圖以隴右為基地,展開長期的針對魏國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北伐初期,局勢對於蜀軍來說,可謂形勢大好。

但是敵軍曹真也是優秀的將領,沒有被丞相的疑兵所迷惑,張合直接率五萬兵馬舍趙雲,直迎丞相,張合選擇從街亭攻擊,丞相忙排馬謖前去堵截,這裡便是第一次北伐失敗的開始。

有人認為此時丞相的做法應該是集中優勢兵力擊敗張合,就想曹操曾經的做法,曹操在進攻袁紹的鄴城時,袁尚領兵(也是野戰兵團,原先在進攻袁譚)來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隊監視鄴城守軍,自率主力迎戰袁尚兵團,經過激戰一舉擊潰增援(野戰)兵團,結果鄴城守軍軍心大亂,加上曹軍主力回師猛攻,隨後很快就被攻占。

但是丞相當時的戰略目標是控制整個隴右地區,馬謖只要拖住張合個把月,便可完成所有戰略目標,第一次北伐也會因此大獲全勝,同時張合也是天下名將,非袁尚可比,率軍擊敗張合的難度明顯高於拖住張合,所以丞相的做法並無不妥,錯只錯在不聽先主所言,用了馬謖。

3、丞相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丞相10萬蜀軍又兵阻陳倉,以勞而無功結束。

此次北伐丞相選擇出大散關直插陳倉的路線,陳倉即今寶雞,駐守在這裡的是魏將郝昭。

當時蜀軍約10萬人,守城的部隊才1000多人,在兩次勸降無果的情況下丞相下令總攻,但用盡了各種辦法,花了20多天沒有把陳倉攻下,魏軍增援部隊趕到,諸葛亮只得撤軍。

有人認為此次戰役是丞相軍事才能低下的表現,10萬功1000人20天不克似乎沒什麼可說的,但是丞相的真實意圖真的是攻克陳倉嗎?《三國志》記載,3萬增援的魏軍在張郃率領下馳援陳倉,丞相沒等敵人的援軍到達就回師了,撤得比較從容,安排也很周密,在回師路上還將追擊而來的魏將王雙斬殺。

當時蜀軍有10萬人,3萬敵軍增援似乎可以一戰,丞相卻選擇了退兵,退得很乾脆,這就有了一個疑問,似乎丞相過於謹慎了,或者這件事還另有隱情。

當看到丞相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一封信時,似乎找到了這些疑問的答案,這封信容易被大家忽視,因為《三國志》等史書沒有收錄,它保存在《水經注》里,丞相在信中說:

「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

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

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意思是:有一個叫綏陽的山谷,山崖險要,溪水縱橫,行軍困難。

以前偵察兵在一帶往來,都走的是險要的小道。

現在我命令先頭部隊砍伐樹木,修建道路,以便通往陳倉,足以牽制敵人,讓他們不能分兵去進攻孫吳。

丞相寫這封信的時間是陳倉攻城戰打響前,信的內容至少可以說明幾點:一是在大戰即將拉開帷幕的時候,丞相還在與遠在孫吳的哥哥通信,保持著信息上的溝通;二是此次北伐丞相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派出偵察人員前往陳倉一帶做過偵察;三是信中特意講到蜀軍的行動可以起到牽制魏軍的效果,讓他們不能分兵攻打孫吳。

尤其是第三點,透露出蜀軍此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就是配合孫吳,所以大戰將至的緊張時刻丞相還有精力給哥哥寫家書,因為這不是普通的家書,而是通過哥哥向盟軍通報情況的重要信函。

所以第三次北伐是丞相配合東吳的一次軍事行動,並不是丞相指揮失敗。

而且,丞相第一次北伐兵敗街亭,他上疏後主自貶3級,由丞相貶為右將軍。

而這一次丞相卻沒有再請自貶,如果又是一次大敗而歸,一向嚴於律已的丞相一定會再次做出反省或自罰,而這一次並沒有。

4、丞相第三次北伐

丞相派將軍陳武(也稱陳式、陳戎)率軍自漢中進攻魏武都、陰平兩郡,魏將郭淮本準備進行反擊,後發現丞相率軍跟在後面,就撤回了天水郡,丞相沒有追趕,占領兩郡後回軍。

丞相本是想圍點打援,但大軍蹤跡被郭淮偵查到,沒能擴大戰果。

此次戰役是丞相又一次出擊,可惜計策因為大軍不夠隱蔽被發現。

5、丞相反擊魏第一次攻蜀戰役

曹軍鑒於蜀軍多次進攻,準備反擊一下。

曹軍兵分四路進攻漢中,不過由於遇上連下30多天大雨,使魏軍一直都忙於修復道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雙方也沒有發生接觸和戰鬥。

此後,蜀軍進行了一些追擊戰,取得了一些戰果。

丞相的防禦部署是比較合理和嚴密的。

不過沒有經受實戰考驗。

6、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戰役

再取涼州。

建興九年,仍然是出祁山,攻打天水郡的上邽,上邽和冀縣是天水郡的兩大重鎮,相距不遠,冀縣為治所,位於上邽的西部,上邽城成為能夠威脅漢中到陳倉的祁山大路的突出部。

整個天水郡基本算是平原之地了,那麼這次北伐的戰略目的很顯然仍然是攻取涼州兼蕩平陳倉外圍。

攻打上邽的戰況怎麼樣不知道,知道的是名將張郃從此常駐天水郡,接替曹真大將軍印信的司馬懿也統重兵趕到天水郡。

那麼曹魏方是怎麼應對丞相的攻勢的?毫不客氣地繼續對攻,五月辛巳,(司馬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王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諸葛亮傳引漢晉春秋》)。

當諸葛又因糧盡退兵時,張郃更前出追殺到略陽縣,被諸葛斷後軍射死於木門谷。

這裡得多提一句。

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眾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幾位親貴大將,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位最厲害了。

夏侯淵死於定軍山劉備指揮的黃忠所部,于禁被關羽擒住,張郃死於諸葛亮之手。

張郃死時,是國家第二高的軍事長官車騎將軍。

7、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戰役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相持百餘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這是關於第五次北伐在諸葛亮傳中的記載,關於兩軍的交戰只有.相持百餘日,可見這場戰爭中兩軍是相持不下,我想要說明的是丞相第五次北伐的規模和對魏國帶來的影響。

關於這一次戰爭丞相的戰略方針,我的觀點是在隴右和魏軍相持,但是避免攻堅戰,

而這一次戰爭,司馬懿則採取了較為保守的戰略方針,不斷防守與丞相消耗。

三國志.郭淮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

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

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文中並未出現諸葛亮兵敗的字樣,而眾所周知,魏書以曹魏史料為藍本,夸勝諱敗是其習慣。

淮逆擊之雖然並未道明結果,但是估計郭淮也不會占到多大便宜,而有備不得上也最多說明諸葛亮沒有達到攻拔城寨的結果,但是兩軍交鋒,必有死傷,郭淮傳卻迴避了兩次戰爭的結果,可見縱然丞相沒有大勝,郭淮也占不到什麼便宜。

三國志.辛毗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渭南。

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

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

六軍皆肅,准毗節度,莫敢犯違。

由此可見,司馬懿無論因為什麼原因,一直沒有出戰。

而諸葛亮則不斷的發動試探性的進攻,但魏軍卻決不應戰。

這也側面說明,魏軍對於與諸葛亮野戰並沒有十成的把握。

而且朝野對於諸葛亮的這次北伐極為重視,因此魏明帝屢次強調司馬懿不得出戰。

魏明帝也立下了這樣的詔書.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

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當然,觀其後來的戰局,諸葛亮既沒有久停則糧盡,司馬宣王面對一個死諸葛仍然不敢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可見魏軍對於諸葛亮是有一定畏懼的,生不敢交戰,死不敢追擊。

結合三國志中魏蜀兩方面的史料來看,可以看出如下幾點

一. 魏國政府對於丞相有一定畏懼的,以至於不敢交戰。

二.戰爭中兩方主要相持不下,但是根據魏書夸勝諱敗的習慣來看,郭淮兩次交戰也不會占到多大便宜。

分析完三國志中魏國方面的史料,該當參考一下吳國的史料。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

是時蜀相諸葛亮出武功,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自率水軍東征。

未至壽春,權退還。

這條史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諸葛亮對於魏國造成了一定影響。

以至於孫權認為這次可以趁火打劫,認為魏明帝不能遠出,但是最後的結果是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

雖然魏明帝還是得以脫身,但最起碼從這裡可以看出一點,那就是司馬懿的戰局不利。

否則孫權不會認為魏明帝無法遠處,魏明帝也不會派兵援助。

參考第一次北伐,正是魏國戰局不利,三郡投降,才派出了張郃作為援軍幫助曹真。

時隔數年,丞相再次北伐,倘若郭淮兩戰都勝,司馬懿也占到便宜,那麼魏明帝何苦如此在乎這邊的形勢。

若非不遠出,便得遣兵助,可見五丈原,雙方相持不下,魏軍一定也沒有占到什麼便宜。

然後再看一下東吳北伐失利之後裴松之的評價.俘馘千人,未足損魏,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與諸葛渭濱之師,何其殊哉!在這裡殊應當是懸殊的意思,東吳北伐兵敗,與當年丞相北伐懸殊甚大,倘若丞相北伐對於魏國毫無影響甚至自己吃虧,那麼裴松之又豈會說出這樣的話。

因此結合吳主傳和裴松之的評價可以補充上一點

三. 丞相把渭水一帶的魏軍打到魏明帝必須派兵援助,就連孫權都認為丞相已經打得魏國到魏明帝不能遠出的地步。

這次北伐,丞相改變以往的方針,兩次試探性進攻,然後尋求野戰。

但是司馬懿堅守不出,丞相也避免攻堅戰的發生。

所以導致了相持百餘日,最後丞相終於操勞過度而死。

總結,丞相指揮的戰役中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錯用馬謖大敗以外,南征戰役勢如破竹;二次北伐完成響應東吳,牽制魏軍的戰略;三次北伐收取武都、陰平兩郡;丞相反擊魏第一次攻蜀戰役丞相的防禦部署是比較合理和嚴密的;第四次北伐收取涼州,射殺張合;第五次北伐死於過勞,但任然戰果不菲。

所以

軍略:一流上

丞相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

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

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

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丞相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丞相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這正說明了丞相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丞相「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

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丞相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蜀漢人口只有90萬,卻有10萬的軍隊,2萬的官僚,沒有民變,沒有暴動,反而井然有序,人人稱道。

從全國的角度來看,丞相的執政能力體現。

內政:超一流

諸葛連弩:在《三國志》和《魏氏春秋》中的記載為:「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從字面可以理解成:這是一把可以隨意增減箭支發射數量的弩,在戰場上是主力武器,鐵質箭頭,箭長8寸左右,根據三國時期度量衡換算,1寸約合現在的2.3厘米,那麼整枝箭大概長度是18厘米左右,一次能發射10箭。

木牛流馬:晉·陳壽《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 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 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還有一些孔明燈,孔明鎖,饅頭什麼的,我沒有進行查證,但是就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而言:

發明:超一流

李嚴、廖立、是儀搞黨派,反對北伐國策,諸葛亮沒有殺了他們,沒有屠殺三族,三個人辭官回鄉還是認可尊敬丞相的。

譙周也是反對北伐的領袖之一,但是鬧得不像前三個厲害,然而丞相死訊傳來時第一個跑出成都去奔喪。

這是丞相為政人格的體現。

相反,司馬懿在魏國掌權的時候,前面保證曹爽安全,後腳就夷滅三族。

整個司馬家在魏國的掌權時代,光是壽春就爆發了三次大規模叛亂。

如果司馬懿能有諸葛亮一半胸襟和氣度,能有一半的品行和操守,司馬家也不用天天用血腥的恐怖手段來鞏固政權。

一生一妻一子,死後家中僅有800棵桑樹的財產,沒有置辦產業,就這樣還不讓皇帝額外恩賜子孫什麼。

兒子諸葛瞻雖然執政能力平庸,但是文采和書法當世一絕。

因為背負眾人過高的期望,在綿竹關和15歲的兒子諸葛尚一同戰死。

這是人格品行的體現。

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擔當著蜀漢實際的君主地位,營造了一個富裕繁榮、路不拾遺、沒有醉漢的國家——一個沒有了他,還是可以支撐三十年穩定的國家——然後用只占對方1/9的資源,不斷攻擊曹魏,試圖讓曹魏再一次發生內亂,然後把握住機會。

他沒什麼物慾,家裡也只有桑樹八百、田十五頃。

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征時在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荀攸,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程昱、劉曄、蔣濟、司馬懿們。

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制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把這個一開始就註定要輸,好容易打出轉機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著,一直到瀕死之際,還堅持領著軍隊,在西北渭水邊緣戰鬥呢?不知道。

很多年後,東晉的桓溫遇到一個百歲老人,說少年時見過諸葛亮。

於是有以下對話:

桓溫:「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老人:「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很對

每個人都會經歷:

諸葛亮好厲害啊!

諸葛亮好像也沒那麼厲害?

諸葛亮不如司馬懿/郭嘉/賈詡!

諸葛亮的缺陷太多了!

諸葛亮其實還xxx

(很長的空檔期,沒有再關注過諸葛亮)

諸葛亮似乎真的挺nb的。

諸葛亮是個有大智慧的人……

丞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