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埋刀斧手,也並不是試探,劉備真心要把江山讓給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蜀漢昭烈帝劉備死前的"白帝城託孤",將後主劉禪連同蜀漢江山,一同交付給丞相諸葛亮照管。
這一幕本為千古佳話,令無數後世君臣士子感懷。
同時亦有許多人以己度人,認為劉備並非真心,甚至以為一旁埋藏了多少刀斧手,稱諸葛亮一個應對不好,便要人頭落地云云。
其實,這不免是以庸人之心,而度英雄之腹了。
劉備原是立志匡扶漢室江山的英雄義士,以此屢敗屢戰百折不撓之志,深得天下人認可,並一直自詡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
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
蜀漢昭烈帝:劉備
當劉備病終於白帝城時,劉禪已滿16歲,已接近成年,按兩漢諸帝故事,完全可以親政;之所以劉備要讓諸葛亮攝行全部軍國大權,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丞相、如輔佐自己一般來輔佐劉禪。
就是因為他知道,不論是傳承自己匡復漢室、中興漢業的理想,還是以劃地自守、保西蜀基業為現實要求,諸葛亮原本就是遠比劉禪更強得多的人選,是以又何必定要強求劉禪繼承權柄、威福自專?
亂世並非大一統王朝治世,沒有足夠能力繼承君主之位,亦如小兒持萬金於鬧市,為子孫後福計,亦非明智之舉。
正如陶謙和劉表臨終前,讓州牧於劉備的舉動,同樣亦是迫於情勢無奈之下的真心。
若以劉備奮鬥一生到終點,只為營營苟苟如何割據一方,以國家州郡傳及子孫為私產;以為他和諸葛亮的不懈努力,僅僅是為了維護劉氏一姓去代代不易當皇帝做江山的權利,其實反倒是將他們的志向格局看得太小了。
諸如「白帝城託孤陰謀論」,以為此言只是劉備耍權謀、試探和要挾諸葛亮,才是對此君臣魚水二人人格和胸懷的侮辱。
如諸葛亮這等千古無雙國士,若以權謀小道試探之,反而適得其反,徒傷其心。
若做如是想,不免是以凡夫私心而度千古英雄肺腑。
此時的蜀漢政權,不論疆域、兵員、人才,和幾年前的巔峰時期相比,皆只剩下一半甚至更少。
,幾乎是一份幾近亡國的爛攤子:
夷陵之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黃權部江北軍投靠曹魏,再加上其餘部隊的損失,東吳方面宣稱此戰共俘斬蜀軍八萬人,雖可能有所誇大,但對新生的蜀漢政權之重創,確係元氣大傷。
之前關羽軍團(含三萬野戰精銳和數萬留守軍團)的覆滅,加上夷陵這場慘敗,蜀漢損失兵員總計在十萬以上,同時首席大將關羽、謀士馬良戰死,關平、馮習、張南、傅肜等軍中一線骨幹戰死,大將張飛遇刺,謀主法正、尚書令劉巴、大將馬超、黃忠病死;大將孟達、黃權投魏;荊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和上庸郡丟了;南中三郡(越嶲、牂柯、益州郡)反了;
這種爛攤子,和袁紹死前的河北四州、鄱陽湖大敗後的陳友諒政權一般無二。
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之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白帝託孤,正是劉備經歷慘敗後,痛定思痛,徹底擯棄個人私心,重拾早年情懷的高義之舉。
如此方是「示天下為公」,讓諸葛亮但憑己意,自取蜀國江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正是出於真心實意的誠摯,非為劉氏一姓產業。
而這句話,連同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的告誡,也就明確了其後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對天子劉禪「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對百官群臣生殺予奪的君主大權。
可以說如無諸葛亮鞠躬盡瘁去為其續命,劉備的歷史地位未必強過袁紹或陳友諒,阿斗只好去比陳理吳世璠。
光是為了恢復元氣,籌集南徵收復南中需要的軍力財力,諸葛亮就忍了快兩年。
甚至為了安撫預謀造反的牂牁太守朱褒,不惜難得違背一回法度,殺了益州從事常房的兩個兒子。
蜀漢沒有一戰而亡,全賴劉備臨終省悟,白帝託孤,示天下為公,讓諸葛亮得以毫無掣肘地施展才華,白帝城託孤成為千古佳話,極大提高了劉備本人的歷史評價,讓他獲得了遠高於其本身功業的身後之譽和歷史地位,確實是名至實歸的。
是以白帝城託孤,名為託孤,實為禪讓,劉禪僅僅繼承了蜀漢皇帝的名號,諸葛亮才是劉備真正屬意的實際繼承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獨攬,在整個蜀漢說一不二。
可他卻始終沒有坐上那把龍椅,謀反篡位,取劉阿斗而代之。
對此,後世眾說紛紜。
其實哪怕不考慮諸葛亮本人卓越的政治操守和高尚的個人品行,僅僅以政治家的利害和立場去衡量,道理也很簡單,正因所謂「謀反」,即「圖謀反叛」之意,後面的賓語,無非國家、君主。
如果本身就是實際君主,又何必謀自己的反,篡自己的位呢?
如果按將那些漢末群雄,如袁紹、孫策、劉表、劉璋,都視為諸侯和君主的通行認知標準,蜀承漢制,而漢制稱列侯而為丞相者,是為「君侯」,法理更高於漢末那些作為「使君」的諸侯。
作為蜀漢丞相、錄尚書事、開府、益州牧的諸葛亮,「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全面掌握蜀漢政權一切權利,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君主。
正如漢制,相府屬官需視丞相為君、州郡屬官需視牧、守為君一樣;蜀漢各重要官員,為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義去任命,是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因此亦需以諸葛亮為主公,需對他盡相應的君臣義務,這亦是自劉備白帝託孤起,為當時天下人一致認可之事實。
曹睿也好,孫權也好,魏國和吳國的大臣也罷,都一致認同諸葛亮是和曹睿、孫權身份等同的政權首腦,而非劉禪。
曹魏時人說雄心壯志,動不動就是斬「權、亮」之首。
吳國和蜀國締結兩國盟約,盟書里直接就寫上「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而不提劉禪半語。
雖然名義上都是「大漢丞相」,可諸葛亮和漢武帝那些想殺就能殺、想換就換的大漢丞相,能是一回事麼?
223年-234年時代的蜀漢,即劉禪為天子、諸葛亮為實際君主的時代。
蜀漢君主、丞相諸葛亮
評價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功過是非,同樣是以如周公、霍光一樣的攝政君主為標準,而絕不僅僅是如管仲、蕭何、王猛等良輔大臣為標準。
歷朝歷代,從來並非有個「皇帝」「天子」名號,就等同掌控了國家的君主。
相反,僅僅有名而無實的皇帝,若欲從實際的君主處奪權,才是真正的「謀反者」。
僅僅以為有一個皇帝名號,就理所當然應該被全體帝國臣民拜伏和忠誠的,是標準的小學生思維。
大臣忠心於帝國和社稷,亦不代表定要忠誠於皇帝本人。
當這個皇帝為了奪權,實際上做了破壞帝國統治秩序、危害帝國統治階級利益的危險行為時,便理所當然成為帝國公敵而被廢除,如霍光廢劉賀例。
是以,若後人以為諸葛亮攬權而不歸政,便或有異心反念,並非忠臣云云,實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劉禪自以為身為皇帝便當如漢武帝一般總攬大權,可以對諸葛亮這個丞相生殺予奪的話,那麼他才是背叛了其父劉備的遺志,實為蜀漢政權真正的「謀反者」。
那時劉備「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訓就可以派上用場,改換魯王劉永或者梁王劉理來當這個禮儀性「祭則寡人」的天子了。
幸好,劉禪論才智雖僅算平平,卻謹遵父訓,亦是具備充分的自知之明。
終諸葛亮一生,謹以父事之,滿足於做一個禮儀性的天子,絲毫沒有任何爭權意圖,確實不負劉備和諸葛亮對他「氣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的好評。
蜀漢天子、皇帝劉禪
其實諸葛亮性情秉承秦漢風骨,作風豪爽豁達,從來不是後世那種憂讒畏譏之臣。
他在書信里一般稱「吾」、與盟國君臣的書信還謙稱「仆」,對後主稱「臣亮」,而對諸下屬亦敢自稱為「孤」,以當時論並沒有任何程度的悖逆。
他不止和東吳君臣各種通好,涉及兩國重要人事安排等話題亦不避嫌和顧忌;即使和敵對曹魏諸重臣也常有書信往來。
「十命可受,何況九錫」這種話,諸葛亮敢寫在和政敵李嚴的書信里,蜀吳兩國盟約隻字不提劉禪,反而大讚諸葛丞相,雖是吳人所擬,也必然經過諸葛亮本人認可。
後世那些君權集中強化時代的君主大臣們,顯然是難以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以天下為公的大無私的,甚至連劉禪這個「凡人」他們也理解不了。
於是清代那個被一些無良文人吹噓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就公然質疑過「白帝託孤」,蔑稱「三國人以譎詐相尚,鄙哉!」可說此人甚至不及晉武帝司馬炎的眼光。
【善哉,使我得此人(諸葛亮)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
當只有區區幾百年歷史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成了大眾印象中的君臣法則時,
當連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皇帝非要搶宰相的活來干,以為一天批閱無數奏摺才算「勞模」才算「好皇帝」的理念貫徹朝野;
當一群名為「閣老」「軍機大臣」實為君主私人秘書的僚屬,代替了秦漢開府「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丞相君侯時;
豈不知秦漢的丞相三公長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樣要長跪還禮。
重臣們朝見完畢離開,君主同樣要起身送到門口。
這等君臣敵體,如賓主互擇的漢官威儀,是後世那些迎面三跪九叩、奏對時誠惶誠恐的臣子所能想像的麼?
《三國志》: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三國演義》:【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
兩相對比,正是君權極度集中和強化的後世,再難理解秦漢風骨的豪邁爽朗,因此《三國演義》才把諸葛亮醜化成了一個符合後世認知的兢兢戰戰、憂讒畏譏之臣。
如果您喜歡本文,誠摯邀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但求同好,泛舟史海,縱論古今。
劉備到底有多奸詐虛偽?扒開白帝城託孤的陰謀,不敢想像!
了解三國的朋友都聽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這是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退守白帝城,向諸葛亮託付身後事的故事,白帝城託孤是蜀國的轉折點,從此蜀國大權轉移到諸葛亮手上,而實際上這是劉備一個陰謀。
蜀漢風雲事件3——永安託孤
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實際上應該是「永安託孤」,因為準確來說劉備實際上是在永安宮託孤的。」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帝王已時日不多,此時朝政局面不佳,兒子還未過而立之年,且難堪重任...
劉備去世前,對諸葛亮說了一番話,僅僅是託孤那麼簡單嗎?
諸葛亮,三國最有智慧的人物,輔佐劉備開創了蜀漢政權,並在劉備去世後繼續輔佐劉禪,為了先皇完成匡扶漢室之遺願,六次北伐曹魏。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用自己是一生,向世人詮釋了「鞠躬盡瘁,死...
劉備已經默許,劉禪又這麼不爭氣,諸葛亮為何不篡位?
蜀漢建立前期,諸葛亮輔佐劉備,奪取荊州、益州,基本算是實現了《隆中對》的計劃。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戰死,張飛伐吳未半被叛殺,夷陵之戰兵敗大損,致使蜀漢雪上加霜。劉備為人重義氣,關張之死加上蜀漢剛...
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君可自取」,康熙:都是陰謀,鄙視他
劉備白帝託孤乃是君臣際遇的千古雅事,但是近代某些人卻懷著陰謀論的看法對此表示鄙視,尤其是滿清皇帝康熙在披閱《通鑑輯覽》時說劉備這番話是猜疑之語,既然已託孤於諸葛亮,就不應該再說自取的話,其目的無...
白帝託孤,劉備的「自取」之言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虛情假意?
姚老師說歷史第十三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編者語:在三國之中,「白帝城託孤」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經典的場景了。劉備在鍥而不捨地建立了蜀漢帝國之後不幸身染重病,臨死之際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
不是父子勝似親父子,歷史上最孝順的皇帝,讓丞相之位只屬一人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時,蜀漢皇帝劉禪特意換上白色喪服,哀悼三日。有個不得志的官員李邈,卻上書稱:「諸葛亮倚仗強軍,狼顧虎視,是對國家社稷的重大威脅。如果幸好他死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不同意給他立廟,一直到幾十年後?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時,蜀漢皇帝劉禪特意換上白色喪服,下令舉國哀悼三日。有個在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員李邈,卻上書稱:「諸葛亮倚仗強軍,狼顧虎視,獨攬大權,是對國...
劉禪並非真「阿斗」:裝憨賣傻只為保己命救蜀國
歷史往往是這樣:一個個人魅力太強、太完美的君主,給他的後代帶來的壓力,往往是常人難以想像,也難以承受的。這種壓力,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和社會壓力。這樣的君主在離世之後,如果沒有十...
夷陵之敗後劉備託孤,是否欲殺諸葛亮穩幼主劉禪江山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白帝城託孤,章武三年春,先主屬後事,謂亮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死前,將蜀國江山和幼主劉禪...
蜀漢諸葛亮為什麼不和司馬懿一樣謀反,5大原因,這個最為關鍵!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白帝城託孤,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從白帝城託孤,劉備對丞相諸葛亮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劉備是允許諸葛亮稱帝的。劉備死...
白帝託孤最大爭議,竟然是劉備死前最秒的一步棋!
白帝託孤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單從影視劇《三國演義》中來看,整個託孤的過程可謂是君臣一心,感人至深啊!但白帝託孤一直以來都存有一個最大的爭議,那就是劉備說出了一句不符合人們常規認知的一句話:若...
劉備白帝城託孤說「君可自取」,有沒有威脅諸葛亮的意思?
新春秋導讀:白帝城託孤本來是君臣際遇的千古雅事,到了近代打著「懷疑有理」的大旗,竟然變成了一件非常齷齪的事情,尤其是滿清皇帝康熙說託孤是"猜疑語",並表示"鄙哉"。豈不知夷狄之君,視所有人皆有篡...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給諸葛亮嗎?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都知道,把兒子阿斗連同江山一起交付給丞相諸葛亮照管。這一幕本為千古佳話,令無數後世君臣士子感懷。同時亦有許多人以己度人,認為劉備並非真心,甚至以為一旁埋藏了多少刀斧手,稱諸葛...
沒有埋刀斧手,也不是假意試探,劉備真心實意把江山讓給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獨攬,在整個蜀漢說一不二。可他卻始終沒有坐上那把龍椅,謀反篡位,取劉阿斗而代之。對此,後世眾說紛紜。其實道理很簡單,正因所謂「謀反」,即「圖謀反叛」之意,後面的賓語,無非國家...
劉備臨死託孤,讓諸葛亮可以自己做蜀漢皇帝,這是真心還是假意?
蜀漢昭烈帝劉備死前的"白帝城託孤",將後主劉禪連同蜀漢江山,一同交付給丞相諸葛亮照管。這一幕本為千古佳話,令無數後世君臣士子感懷。同時亦有許多人以己度人,認為劉備並非真心,甚至以為一旁埋藏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