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時間結果起因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哪一年 赤壁之戰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壁之戰簡介時間結果起因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哪一年 赤壁之戰的故事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

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著名戰役的經典,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範例,可謂是家喻戶曉。

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是曹操和孫權、劉備在今湖北江陵與漢口間的長江沿岸的一場戰略會戰,對於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這場戰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孫、劉聯軍,面對總兵力達二十三四萬之多的曹軍,正確分析形勢,找出其弱點和不利因素,採取密切協同、以長擊短,以火佐攻,乘勝追擊的作戰方針,打得曹軍丟盔棄甲,狼狽竄北,使曹操「橫槊賦詩」、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諸東流,從而成為歷史上運用火攻,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簡介及時間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發生的?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赤壁決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這場戰役在我國歷史上因以弱勝強而聞名,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

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孫權、劉備在今赤壁市三國赤壁古戰場(原蒲圻市)進行了一次爭奪汗鼎的大戰,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說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陽)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

九月,曹軍進占新野(今屬河南),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

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

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

劉備在長(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

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

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

黃蓋擇時率蒙沖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

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

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地 簡述赤壁之戰的過程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

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併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

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

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

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

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

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

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

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

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讚許。

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

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

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

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赤壁之戰遺址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

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逕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

曹仁分兵圍甘寧。

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

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

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

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的原因是?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勢向江南進軍,一舉奪占荊州。

在此關鍵時刻,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圖東吳。

而他卻驕傲輕敵,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

江南是水網地區,利於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不習水戰。

曹操在進軍之前雖然訓練了一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在進軍中雖然又收降了荊州水軍,但軍心不穩。

在這種情況下,要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顯然是舍長就短,結果為孫劉所乘,遭到失敗。

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

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

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迎戰,先機制敵。

採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

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占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

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

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四、以長擊短,出其不意。

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

赤壁一戰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兵力對比 赤壁之戰中兵力發生的變化

兵力變化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劉璋向江東送信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少。

曹操軍方面:《三國志·魯肅傳》(應是周瑜、魯肅、呂蒙等人的合傳,下同)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

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儘管曹操燒了自己的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無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探索真相:赤壁之戰曹操落敗 因被自家謀士暗算?

曹操一方面想做仁君,另一方面卻又連小臣劉馥都容忍不了,在橫槊賦詩時倚酒將他刺死。

(僅因直言詩句不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如此類推,曹操還能聽得進程昱、二荀的逆耳忠言嗎?幸好三位謀士先知先覺,提前疏遠了曹操,不然早已死無葬身之地。

再類推,曹操一旦當了皇帝會怎麼樣呢?所以他的勸降戰略不過是「王莽謙恭未篡時」。

想當初官渡之戰郭嘉是「十勝十敗說」,荀彧也是三番五次諫議曹操堅持到最後。

世事難料,轉眼間主、臣就從互助互信變成了互離互棄。

這就是不可抗拒的對立統一規律。

程昱想在曹操失敗後崛起,可惜不得其時既然三位幕官決計要抱團反曹,但為什麼程昱又要在龐統獻連環計之後,以及東南風颳起之後提醒曹操預防火攻呢?這中間可是大有深意,堪稱倒戈反主的經典。

第一,程昱利用曹操聽不進諫言的逆反心理穩住他,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錯誤決策。

由於程昱不是第一謀臣,加之曹操現已高高在上,所以程昱料定他必然心存逆反(與前文提到的楊修一樣)。

比如曹操在聽到火攻的警示之後說:「凡用火攻,必藉風力。

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若彼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曹操在做了這番主觀思考之後,當然就不會懷疑龐統了,甚至認為只有他才能解悟大隱士龐統的奇謀。

龐統也確實誇獎過他:「丞相用兵如此,名不虛傳!」曹操心說,龐統是比伏龍諸葛亮還要強得多鳳雛,有了他相助,你們就不必多慮了。

謀士們便旋即拜伏曰:「丞相高見,眾人不及。

」意思是——軍中無戲言,您可別反悔喲!

正因為前面程昱反向強化了曹操的思維定勢,所以當東南風真颳起時,他仍死要面子說:「冬至一陽生,來復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心說,這種小機率的風是捉摸不定的,並無實戰應用價值,風頭會隨時轉向。

然而,他也不想想,對這一「不足為怪」的天氣常識為什麼當初謀士們都不提及呢?都只夸「丞相高見」呢?可見此曹丞相已不是彼曹阿瞞了,已不再拒絕任何形式的奉迎。

順便要解釋的是,曹操在冷落身邊謀士的同時,還玩出了一個人力資源新花招,那就是臨時聘用外來的謀士。

他以為只要給足面子或金錢,任何人都能收買。

並且這種僱傭兵不會與自己搶功,還可以隨時解僱。

他此前也確實屢試不爽,比如關羽出於感恩就為他解了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許攸就為他獻了偷襲烏巢之計。

但曹操沒有料到世上還有用聲色貨利、虛情假義不能收買的人,哪怕是一瞬間,比如徐庶、龐統。

權術給曹操帶來了一時的成功,更給他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失敗。

赤壁之後的曹操是既不敢相信身邊的人,也不敢相信外來的和尚,趕盡殺絕之後,司馬懿夾縫而生。



赤壁之戰曹操死了多少人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在歷史上是一場異常經典的戰役,曹操帥人數絕對占優的大軍攻打只有區區幾萬人的孫劉盟軍,結果卻大敗而歸,請問在這場戰役中,總共傷亡多少人?

赤壁之戰雙方傷亡人數

曹操原有人數:曹軍20餘萬(稱80萬)

死亡人數: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

周瑜原有人數:12萬人

死亡人數:2萬左右

死亡總人數:約847600人左右

赤壁之戰歷史意義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作用,赤壁之戰之後,三國頂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

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

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

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

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

次年,曹仁被迫撤退。

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

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

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

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赤壁之戰歷史意義

赤壁之戰歷史人物簡介 赤壁之戰的主人公是誰?

赤壁之戰是西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之間發生的一場重要戰役。

赤壁之戰中的人物簡介

魯肅(172~214)字子敬。

三國時臨淮東城(今定遠)人。

出身士族。

初率部屬百餘人跟隨周瑜到江南,為孫權所敬重。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嚴重威脅孫吳政權,他與周瑜堅決主戰,並建議聯合劉備協力抗曹,孫權採納其建議,任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今湖北嘉魚縣境)。

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兵。

他為人嚴格,生活節儉,治軍有方,禁令必行,雖忙於軍備,手不釋卷,又善談論,擅長文辭。

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

幼喪父,有壯節,好為奇計,喜擊劍騎射。

他與周瑜交好,孫策經營江東,他與周瑜同歸之。

孫策死,他繼續輔佐孫權,為孫權所敬重。

赤壁之戰前夕,他力主與劉備聯合抗曹。

赤壁之戰後,又從大局出發勸孫權把南郡暫時讓給劉備。

周瑜死後,孫權任魯肅為奮武校尉,代周瑜統兵,繼續維持與劉備的聯盟。

魯肅死時,孫權親臨其葬,諸葛亮亦在蜀國為他發哀。

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

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占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

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

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

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

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

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

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

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

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

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

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

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

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

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

220年,曹丕代漢。

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庸,曹丕授予孫權九賜。

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

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都督,迎戰劉備。

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

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

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

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

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

226年,曹丕病逝。

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關羽,字雲長,原字長生,公元161年生,河東解良人,在三國演義里提到他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關羽殺之後逃難江湖,於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

三國演義里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

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82斤。

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

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里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里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

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為偏將軍。

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

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里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里斬顏良誅文丑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添加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

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

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

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罾口,網者也,「魚」入「罾口」豈能久乎?此乃小說一戲劇性解釋),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

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樊城乃魏都城許昌最後屏障),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

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為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

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

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魯迅曾評三國演義里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

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為「大帝」,四處立廟。

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

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

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里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為其子求婚未果。

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而關羽與張飛誰更強呢?我不好下定論,但在看他們二人戰袁術部將紀靈可略窺一二:關羽與之戰三十合而不勝,張飛戰十合斬紀靈於馬下。

有對聯贊關羽: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文武寒心。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

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

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

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

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

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

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

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

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

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

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

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

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

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

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

」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

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係,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

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

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馬超(176~222)三國時期蜀國將領。

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

父馬騰與韓遂等於漢靈帝時起兵割據涼州。

後因內部矛盾,馬騰復歸漢,至京師任衛尉,馬超因領其眾,為偏將軍,甚得羌、胡等族人心。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關隴,馬超與韓遂等關中割據勢力屯據潼關,聯合抵抗,曹操施離間計,致使馬、韓相互猜疑,遂一舉擊敗。

馬超率羌、胡退出關中,轉戰隴上攻陷冀城,殺涼州刺史,並其眾,自稱征西將軍,督涼州軍事。

不久原刺史故吏楊阜起兵討伐,殺其妻子,馬超投奔漢中,依其地割據勢力張魯,不得志。

建安十九年,歸劉備。

時劉璋被劉備圍於成都,馬超率軍抵城下,城中震怖,加速了劉璋覆敗。

諸葛亮贊他文武全才,勇猛過人。

建安二十二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馬超從征。

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馬超為左將軍,假節;章武元年(221),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

次年卒。

袁紹(?-202),字本初。

因為祖上四世三公,故在諸侯中很有影響。

在董卓霸京師時,袁紹和董卓發生了正面衝突,便離開洛陽回渤海。

董卓想追殺袁紹,李儒對他說:「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

」然後曹操發檄文,十四路諸侯共伐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

由於孫堅的突出表現,諸侯聯軍攻進了洛陽。

諸侯解散後,董卓被呂布、王允誅殺。

謀士獻計讓袁紹將獻帝迎到鄴城,但袁紹怕以後事事要請奏,太過麻煩,就沒有採納。

後來曹操將獻帝迎到許昌,袁紹聽說後又後悔不矣。

198年,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呂布。

田豐獻計讓袁紹攻打空虛的許昌。

但袁紹竟以他的小兒子有病拒絕出戰,失去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然後袁紹起兵攻打北平太守公孫瓚,經過一番努力後,於199年終於消滅了公孫瓚。

後來劉備殺了袁術,袁紹反而和劉備結了盟。

最終劉備被曹操擊潰,袁紹又收留了劉備。

然後袁紹發了討伐曹操的檄文,並起兵白馬,但先鋒顏良被寄居在曹操手下的關羽斬殺。

袁紹又起兵延津,但先鋒文丑中了曹操之計,又被斬殺。

袁紹聞知關羽在曹操處後讓劉備去招關羽回來,關羽投奔劉備後,袁紹讓劉備至汝南駐紮。

此時江東孫策病逝,孫權繼位。

袁紹得知孫權無意和自己合作後就親率大軍出戰官渡,以七萬人攻打曹操的二萬人。

但一時竟攻不下來。

第二年,曹操成功襲擊了袁紹的糧倉烏巢,活捉守將淳于瓊。

然後大敗袁紹。

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戰。

袁紹只帶幾百騎逃回鄴城。

然後袁紹起兵倉亭,要雪官渡之恨。

結果又被曹操打敗。

袁紹回鄴城後就一病不起。

次年,袁紹長子袁譚起兵攻打曹操,結果又一次大敗。

袁紹聞訊後,吐血身亡。

臨死前,他傳位給三子袁尚。

這為以後的二袁之爭埋下了禍根,也為曹操以後平定北方鋪平了道路。

終袁紹一生,不過羊質虎皮一個。

袁紹在當時的諸侯中,實力最強,按說他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但他的性格使他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絕好的機會,最終在官渡之戰中敗給實力比他弱得多的曹操,也是必然的。

袁術(?~199),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漢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從弟。

曾任漢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董卓進京專權,袁術出奔南陽,被劉表薦為南陽太守。

在州不修法度,為百姓之患。

後與袁紹鬧矛盾,北結幽州公孫瓚,遭袁紹、曹操夾擊。

袁術抵擋不住,率眾奔九江,自領揚州刺史。

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肆意搜刮民財,採選後宮,驕奢淫逸,把江淮一帶弄得殘破不堪。

建安四年(199年)被曹操所破,在投奔袁譚的途中病死。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河北豐潤)人。

三國時吳國大臣。

程普初為州郡吏,曾隨吳國的奠基人孫堅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

他"攻城野戰,身被創夷"。

孫堅死後,他又從孫堅之子孫策。

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元),孫策開始了平定江東的戰爭,先攻廬江,然後回師東渡,直落吳、會稽、丹陽、豫章、新都等五郡。

程普因戰功,被封為吳郡都尉。

後遷丹陽都尉。

有一次孫策軍隊被圍,處境險惡,程普率騎兵緊緊保護孫策突圍。

他手持長矛,驅趕坐騎,大聲呼吼著沖向敵陣,敵方個個心驚膽戰,無人敢當,孫策因而脫身。

程普因捨身救主拜為蕩寇中郎將,改零陵太守。

建安四年(199年),船隻總數又隨孫策征討劉勛,襲破廬江郡,得袁術部曲3萬餘人。

孫策死後,他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

轉戰東西,鎮壓反叛,征討江夏,平定樂安,始終是戎馬倥傯,"人不解甲,馬未卸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企圖統一中國。

占據長江中下游的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共拒曹操。

孫劉以5萬人的聯軍在赤壁(合湖北嘉魚縣西北),與曹軍決戰。

主帥周瑜與程普為東吳軍隊的左、右都督。

他協同周瑜及其他戰將,利用火攻,擊破曹軍。

曹軍敗走華容,"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曹至南郡",程普直按參加了進攻南郡的戰鬥,驅走曹操的征南將軍曹仁。

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建安十四年(209年),程普任江夏太守。

程普是東吳的開國重臣和三代元老之一,是軍界、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朝野內外,皆因其德高望重而尊稱他為"程公"。

程普"好性施與,喜上大夫"。

曾以年長功高自居,瞧不起周瑜,多次當眾施加凌辱。

然而周瑜"性度恢郎",心胸寬廣,能忍辱負重,每每寬容,從不計較。

程普為之感動。

他知錯則改,從此心悅誠服,並和周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他主動對人說:"與周公瑜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周瑜死後,程普代任南郡太守,孫權分荊州與劉備,他又"還領江夏",被任命為蕩寇將軍。

孫權稱帝後,"追論普功",封他的兒子程咨為亭侯。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

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

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散文亦清峻整潔。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黃蓋,三國時零陵郡泉陵縣人。

字公覆,本南陽太守黃子廉之後,祖父時遷居零陵郡泉陵縣(今零陵)。

幼時家貧,備嘗艱辛。

打柴負薪之餘,常誦讀經書,並研習兵法。

後舉為孝廉,辟公府職。

東漢末年,孫堅在江南起兵,黃蓋往從。

屢經征戰,被堅拜為別部司馬。

堅死後又從孫策和孫權。

曾任潯陽令,又遷丹陽都尉,使山越歸服。

凡境內動亂,蓋常被委為守長。

先後共歷9縣,多得安寧。

獻帝建安十三年(208),隨都督周瑜、魯肅等迎擊曹操於赤壁。

曹軍北來,不習水戰,用連環將船艦聯結,以求平穩。

蓋建議火攻,而又先作書報曹操,詐稱欲降。

約期以戰船十艘,裝載柴草,灌以膏油,用布蒙蔽,順東南風向江北疾馳而去。

曹軍以為蓋果真來降,紛紛出營觀望。

及近曹軍戰船,蓋因風縱火,火借用勢,曹軍倉皇失措,全軍大潰。

蓋以破曹功任武鋒中郎將。

後為郡守,平定「武陵蠻」和長沙、益陽等地「山賊」,加偏將軍。

呂布,五原郡九原人。

東漢末年董卓部將。

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

素以勇武著稱,熟習弓馬,膂力過人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

呂布勇武非常,然無謀而多猜忌。

初為丁原部下,後殺丁原而投董卓,認卓為父。

遷中郎將,封都亭侯。

董卓暴虐,曾因小事失意,拔手戟擲布。

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亦難安。

時司徒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

王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

李郭兵變,呂布投袁紹,合攻張燕。

後袁紹欲殺呂布,呂布無奈投張揚,奔走四方。

曾與曹操戰於濮陽,兵敗投劉備,乘劉備攻袁術,襲取下邳,譴劉備屯小沛,布自稱徐州刺史。

又曾轅門射戟解劉備之難。

建安三年,再敗於曹操,被縊死於白門樓。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覆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後人有詩嘆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餘赤兔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今太懦,養鷹休飽昔無疑。

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無恩大耳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魯肅的才能真的比諸葛亮差嗎?

魯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戰略家、外交家。作為東漢末年東吳都督,魯肅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來為他弔喪,可見魯肅的重要性。智者之間是惺惺相惜的,而君主與臣子之間也能像魯肅與孫權一樣。 魯...

幾十萬大軍 就這樣消失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

我心目中的三國第一名將—周瑜,你覺得呢?

三國,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一個典型的戰爭時代,群雄並起,你征我伐,是培養名將的肥沃土壤。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自己的三國夢,小編自小沉迷三國故事,對三國的各種名將尤為嚮往,有的以勇猛取勝,有的品格...

碧眼紫髯觀孫權(上)

孫權,字仲謀,繼承父兄之業,成為吳主。他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從外貌上看,極像胡人。有專家認為漢時國門已開,漢胡交融,孫氏一門乃江東豪族,家蓄鬍姬,並不意外,因此推斷:孫權極可能帶有外族血...

水鏡八奇之一 周瑜的歷史評價是怎樣的?

人物生平官宦世家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兵討董卓時,...

赤壁一戰,其實並不需要東風!

赤壁之戰只是曹滅劉的一個局部戰爭,但是產生的影響很深遠。第一點,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不再把追求國家統一當做第一要務了。赤壁的失敗,給了曹魏軍事集團當頭棒喝,同時也給北方一些面和心違的各個小集團一個...

周瑜是被氣死的嗎?真相是這樣的

周瑜---三國高富帥的代表人物之一,智勇雙全,在《三國演義》里卻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氣量褊狹,心胸狹小之人,並且因為嫉妒諸葛先生的才智,而活活被諸葛亮氣死,由此給後人造成了誤解,對周瑜來說,實在...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盪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嘆。...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盡顯風流 盪氣迴腸的三國「義」(三)

才秀明達的孫權江東稱雄三國時期在江東稱雄的孫權是孫堅的次子。孫堅原是袁術的部將,後來被劉表所殺,長子孫策代領部曲。公元195年,孫策因不能受到袁術的重用,遂在袁術的允許下,帶領部下千餘人渡江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