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一場大型水戰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三國歷史無以倫比的魅力和影響,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中,赤壁之戰幾乎可以說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場戰役,同時,由名著《三國演義》的經典藝術創造,包括民間傳說和一些史書含糊的理解,對於這場真實發生過的戰役的誤解相當多。
從歷史出發,作為劉備、諸葛亮能否實現立足荊州,再取西川的三分大戰略,赤壁之戰的成敗實在太過重要,但赤壁之戰的真相究竟如何,真的是號稱當時一流軍事統帥的曹操因驕傲自滿而犯錯,想要與江東比拼水軍實力?赤壁之戰真的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大型水戰嗎?實在有必要梳理澄清一番。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開始南征,荊州軍閥劉表背疽發作身亡,享年六十七歲。
荊州文武一面擁立小兒子劉琮為繼承人,一面大多願意降曹,年幼的劉琮便向曹操上表,結束了劉氏父子在荊州十九年的統治。
這時,依附劉表已經數年的劉備仍沒有一塊牢固的地盤。
曹軍南下之際,劉備屯聚的新野首當其衝,其兵力不多,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建議聯合江東孫權。
對於諸葛亮,究竟是劉備留下了三顧佳話,還是因好友徐庶勸說出山,一直有不同說法。
多數人傾向於前者。
但需要注意,劉備在荊州駐紮近六年,長期廣攬人才,到最後才找諸葛亮,也有些蹊蹺。
諸葛亮的名聲很大,劉備不可能沒聽過,可能知道他很有名士風采,性情又比較高傲,自比管樂。
起初聽到臥龍名號時,可能劉備並不大願意放下架子去拜訪年紀輕輕的諸葛亮。
再從人脈關係說,諸葛亮的岳母、黃承彥之妻與劉表的夫人是荊州大族蔡氏親姐妹,作為外來者的劉備內心也可能有忌諱。
直到劉表健康出現危機,曹操威脅增大,預感前景堪憂,劉備才終於拜會諸葛亮,認同了「隆中對」的謀劃。
同時,江東魯肅也表現出遠見卓識,主動來聯合劉備。
原本劉琮投降後,劉備從新野南下算是與江夏的劉琦合夥,即便如此兵力才兩萬左右,要想擺脫覆滅只有藉助江東。
當蔡瑁、張允的水軍和文聘等荊州武將投靠曹操,又進一步壯大曹軍實力,自然曹操就萌發有一鼓作氣掃平江東統一中原的戰略意圖。
就江東勢力的形成而言,主要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打下的,而孫策與周瑜是三國歷史上真正的「結義兄弟」(劉關張是小說渲染的桃園結義),孫策死後幾年,周瑜多在鎮守各地的位置上,實際作戰機會並不多。
而孫策臨終交代「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應該是記得,但因周瑜的資歷還很有限,一時半會,孫權也沒有想要把周瑜推到江東第一統帥的位置。
赤壁大戰前兩年(206),周瑜曾與孫瑜討伐麻、保二屯(屯是地方鄉勇),斬其首領,俘虜萬餘人。
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曾反擊俘虜鄧龍。
孫權對是否抗曹一事遲遲不易決斷,一來坐上主公的位子沒幾年,有太多父兄老臣指手畫腳,「孫吳的建國之路」在三國史中是一大課題,可見田餘慶先生著名的專文。
而後,憑藉周瑜「雄烈」之姿(雄烈是孫權的親口評價,宋朝蘇大學士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也形容周瑜「雄姿英發」),孫權「斬桌腳」抗曹,命周瑜出任大都督,老將程普為副當時不服,也明顯是對周瑜實戰經驗太少的不信任。
可程普和周瑜真正接觸以後改變了看法,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周瑜出身地方豪強,既有名士風采,也有藝術細胞,再次印證魏晉時代人格魅力的巨大影響力)。
曹操南下的兵力,以保守計算大約有十五六萬左右。
之前掃滅袁紹兒子時,組建了精銳騎兵虎豹騎,所有軍士百里挑一,有誇張說法,虎豹騎的普通軍士放在其他部隊都能夠充任校尉、將領,堪稱中央禁軍的骨幹。
為掃平南方,曹操大約出動步兵十萬上下(含相當數量新訓練的北方水軍,原步兵精銳青州兵估計只占一半),騎兵五六萬,加上荊州投降有七八萬(可能六七成為水軍)。
而周瑜所帶兵力為精銳三萬(江東部隊的戰鬥力為三國前期第一,水陸兩戰都極為出色,從孫堅討董卓、孫策拿下江東六郡到周瑜破曹,善於練兵是不可忽視的要素),聯合劉備有約二萬,但真正屬於劉備名下的只有幾千人,另外一萬多是劉琦在江夏的水軍,沒有參加戰鬥。
史詩般壯麗的赤壁之戰,長久以來由於小說精彩絕倫的藝術塑造以及部分史書的誤導渲染(例如強調曹操會一時糊塗萌發水戰滅江東的錯誤),這一戰役過程尚有許多環節需要深入探究。
例如第一,劉備從新野敗退帶走許多百姓,他的真實用意是什麼?長坂坡一役是曹操虎豹騎追擊劉備致使其敗退,儘管小說描繪趙云為保全嬰兒劉禪,在曹軍中來去自如,神勇無比,但不能否認本質上是一次敗退(長坂坡古戰場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所轄當陽市中心城區偏西南),而故事渲染劉備的仁義至今還能感染不少讀者。
可作為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劉備為亂世豪傑,雙方相差如此懸殊,帶著眾多百姓轉移,削弱行進速度,任誰都能想到這太有悖常理,確實像魯迅先生評價劉備的仁慈近乎虛偽,這種感覺太不真實,歷史上的劉備顯然也不會是小說塑造的理想化君主的模樣。
要還原真實的戰役過程,需要仔細分析劉備的處境。
長坂坡敗退,魯肅以弔喪劉表的名義前來試探,劉備「打太極」說想去投奔遠在蒼梧的吳巨,表明劉備對撤退有過謀劃(諸葛亮隆中對早有聯合江東為援助的謀劃)。
如今新野丟了,劉備的這一反常舉動正為日後與江東談判充當資本——若沒有新野百姓,他就真變成「投靠」孫權,劉備拚死保護新野民眾,固然不否認有仁義的表現,但最為實際的是象徵他還是一股獨立的、殘存的「荊州勢力」,這或許才是真正用意。
第二,曹操若應對南方水戰究竟有無充分準備?袁紹、烏桓解決之後,曹操已經考慮日後南征需要面臨水戰的問題,史書記載修建玄武池是建安十三年初,就為了訓練水軍,時間至少有半年左右,秋天荊州方面投降得到比較厲害的荊州水軍數萬人,然後在樊城漢水上進行水陸合作訓練。
曹操應該知道己方的水軍可能不如江東,即便他內心充滿自信,也應該會有防範(我們不能否認梟雄曹操一是生性多疑,二來他毫無疑問是當時傑出的統帥),那麼,素來精通兵法韜略的曹操真的還會盲目張狂到想用自己的短板——水軍去攻滅孫權嗎?
還有,當時流傳瘟疫或者水土不服究竟有多大影響?「北人水土不服」的問題還牽扯到小說描寫的離奇構想——曹操計劃用步騎大軍在水面上同江東打水戰!這更是完全違反常理,即便真有這麼天真爛漫的想法,首先也該明白曹操早有訓練不少水軍(對於水面顛簸也應該可以基本克服,至少不會誇張到大批北人水土不服),再者,單荊州投降的水軍已經比孫劉聯軍多,怎麼還會出現許多因不習江面水性而犯病的情況?顯然是說不過去的,也絕對不是事實。
第四,在赤壁之戰中,「火攻」到底有多大作用?這是三國史中一個隱藏非常深的問題,號稱三國三大戰役竟然全都是神奇的「火攻破敵」,尤其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太過精彩。
固然都有歷史事實的基礎,但《三國演義》把戰役場景藝術化和誇張化了。
若仔細研究各方記載還原戰役過程,就會發現有不少其他真相。
好比眾所周知的一個重要細節:赤壁戰役發生在建安十三年隆冬,氣候大多刮西北風,東南風雖不是沒有,但比較少見,因此才誕生了小說「借東風」段落。
巧合在於赤壁火攻確有其事,但筆者覺得存在的問題是:孫劉聯軍真的會把如此重要的成敗關鍵,寄托在冬季十分罕見、不可捉摸的東南風上面嗎?顯然也與常理太過違背。
就小說而言,赤壁這一大段故事全力刻畫了諸葛亮這一核心人物,藝術創作的「借東風」神奇是製造緊張刺激的懸念和衝突。
而真正的戰爭,作為一方統帥絕不會憑藉「天意巧合」來魯莽決定數萬將士和數十萬百姓的命運。
那麼,赤壁大戰中火攻的真實用意是什麼?真寄希望憑藉一把火燒退曹操十幾二十萬大軍嗎?應該並不是這樣,至少不能完全出於僥倖而依賴這樣的奇蹟!恰恰事關真實的三國歷史,不少重要段落要麼限於資料,十分含糊,要麼謎團重重,要麼完全被小說的精彩所干擾,赤壁之戰的真相就如此。
筆者覺得,周瑜與黃蓋火攻行動的主要任務是阻止曹操大軍渡江,所以是針對連鎖戰船放火,冬季里的東南風屬於意外巧合(顯然不大可能是諸葛亮能掐會算或者什麼登壇做法促成),起到使曹軍陷入混亂和恐慌,使其被迫撤退,然後全面出擊,這就是周瑜破曹的核心戰術。
以此來參照史書評價,赤壁之戰當之無愧凸顯周瑜「雄烈」的個性魅力,敢以三萬江東精銳主動迎戰非常傑出的曹操和乘勝而來的十多萬或近二十萬水陸聯軍,如果沒有曠世不凡的膽識與勇略,完全是尋常人根本不敢奢望和難以相信的神話故事!
再看赤壁之戰的第一階段,周瑜在三江口以水軍阻擊曹軍獲得小勝,這就基本打消了曹操想以水軍致勝的可能性。
周瑜本來駐軍於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獲得孫權受命以後,帶兵逆流而上前往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區),在三江口與曹操水軍遭遇(今漢口、漢陽與武昌間長江交匯處是為三江口),曹操的水軍是從襄陽、樊城順漢水而來,因不敵江東水軍,曹操覺得很難再用水軍打敗周瑜,再次可以印證這合乎曹操多疑的個性,二來曹操是出色的統帥,不至於以己方之短去同對方硬拼。
曹操一向頭腦精明,即便有驕傲自大的毛病,也不會如小說描寫的那樣犯下一連串低級錯誤,這不符合軍事常理和客觀事實。
從接下來的決策就能看出,曹操下令大軍退撤到江北烏林一線,位置在今荊州市所轄洪湖市境內的長江北岸烏林磯,與赤壁隔江。
以今天的位置觀察,兩地頗有距離,大約距160里,且當時並沒有赤壁的稱呼,完全因烏林之戰的大火才有了赤壁之名。
這時,曹軍開始連鎖戰船,並不是曹操被龐統欺騙,實際考慮的應該是希望大軍快速突破過江,方便發揮北方精銳步騎的優勢破敵,這才是交戰雙方真正的意圖。
儘管今天屬於事後的推測,但想來曹操肯冒險接納黃蓋來降也多半是希望儘快渡江,需要熟悉江東情況的內應。
以烏林的位置看,除了水軍和陸軍都能駐紮,也就為了方便大軍過江,撕開孫劉聯軍的突破口。
這裡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三國時代究竟有無可能大規模水上戰役?雖然各有水軍,但感覺水戰尚不能發揮決定作用,古代戰爭絕大多數核心目的都是攻城略地。
漢代樓船水軍在編制上也從屬陸軍,戰船的用途主要是渡河渡江渡海。
南方地區雖歷來有過水戰,其作用在整個軍事環節上還是輔助性,起決定性作用的應該還是陸戰能力(參考後面周瑜爭奪南郡江陵,呂蒙奪取荊州以及陸遜的夷陵猇亭戰役。
就算在小說里,也再沒有過像赤壁之戰那麼渲染強調江東水軍的作用)。
再看實際過程,當火攻擾亂戰船營寨後,曹操臨機決斷,迅速挪開戰場(這就是周瑜以火攻逼迫曹軍實施退卻,然後趁機出擊將曹軍擊敗,除了周瑜,三國時代再無人敢這樣挫敗不可一世的曹操),順帶曹操放火燒毀不少戰船物資,計劃到開闊地再用步騎兵決戰周瑜。
但在戰役之中大軍突然後撤的確是犯兵家大忌,加上火攻的消極影響,曹軍因火勢太猛而失控(如100多年後還有一個經典案例淝水之戰,前秦軍隊同樣因臨戰突然後撤調整陣形失控導致敗退,淝水之戰的進攻方前秦苻堅的戰略同樣為了要完成渡江發揮北方步騎優勢,與赤壁之戰曹軍的動機幾乎一樣)。
這就是第二階段烏林之戰,周瑜完全是陸戰突擊取勝,劉備的軍隊這時從側翼發揮助攻,曹操的陣營已經大亂,終於不敢硬拼,在虎豹騎保護之下退走,而步軍完全潰敗,這才是赤壁之戰的整個經過。
今天多數人往往被《三國演義》史詩般的創造所迷惑,相信赤壁之戰是一次壯觀的水上火攻大戰。
而從史書來看,陳壽和裴松之等各家著述各有側重,以至於有些方面比較矛盾,更加造成「赤壁之戰」成為三國歷史的主要難點之一。
《三國志》引用的《江表傳》立場在東吳,的確有對周瑜美化的問題,但就作戰經過來說還是清楚的,周瑜水戰陸戰都堪稱一等一的人才,年紀輕輕的周瑜(當時就三十二三歲)能夠憑藉區區三五萬人大破曹操十幾二十萬大軍,進而奪取南郡江陵,以不到兩年時間完成占據荊州要衝,做好攻取西川的準備,在整個東吳來說,除了孫策以外,只有周瑜一人是胸懷天下的進攻型統帥,幾乎無往不勝。
可陳壽的立場對劉備和蜀漢懷有特殊感情,《三國志》刻意淡化劉備的窘迫,提出一個「孫劉」聯盟,更出於某種隱晦留下一段「借荊州」懸案,關於赤壁之戰前後的許多情況都需要仔細分析才能接近真相。
以赤壁之戰結局來看,等於是把原來的荊州進行了一次瓜分。
劉備先是奪取了荊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和桂陽,軍事上是利用劉琦在江夏的兵力,劉琦死後就歸關羽統領。
江夏位於今武漢市江夏區,在赤壁主戰場以南,奪取荊南四郡占據地利優勢。
劉琮投降後,荊北三郡中的南陽、南郡原本歸了曹操,逆流而上的孫權後來占據江夏。
另外,著名的襄陽與樊城其實是劉表臨時劃出的一個管理北部三郡中心,荊州的州治——南郡江陵一直成為三方爭奪的焦點,是周瑜用了一年時間從曹軍手上勇奪江陵,全程陸戰,再次證明周瑜及江東軍隊的戰鬥力。
但十分詭異的是,明明周瑜是從曹操手中力戰得到了江陵南郡,究竟又如何最終落入劉備手中,這也是三國史上的一大謎團。
之前,劉備有一面旗號是為劉表長子劉琦保全荊州,劉琦死於赤壁戰後的209年,關羽統領江夏軍後迅速奪取荊南四郡。
為了穩住兩家結盟,孫權提名劉備當荊州牧,周瑜也同意分地盤給劉備,為此建立公安縣(原名油江口,位於江陵南部的長江南岸,在曹操占據江陵時,劉備單方面把南郡名義上的治所改到公安而非江陵)。
由於劉備趁著曹操敗退之機好容易占據了屬於自己的地盤,哪肯因孫權周瑜的虛情假意輕易讓利?劉備跟著打出要進一步向西川進軍的旗號,可這一想法早在周瑜赤壁大勝的威勢下已經積極謀劃。
所以,歷史上是周瑜與劉備在對未來戰略方面產生了尖銳的衝突(誰先爭奪西川),並非是小說渲染的周瑜同諸葛亮因才華優劣產生各種較勁,甚至都還不完全是雙方如何瓜分荊州的問題。
建安十五年(210),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為由要去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見孫權,要求都督荊州,擺明要進駐江陵,占據南郡。
孫權方面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以周瑜、呂范為首的反對派。
在周瑜眼裡,劉備已經嚴重威脅自己的戰略部署,他認為劉備的威脅要大於曹操,「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能虎之將,必非久屈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
」(見《三國志·周瑜傳》)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美人計」的由來。
周瑜主張最好殺掉劉備,即使不殺也要軟禁。
另一種是以魯肅為代表的贊同派,他說:「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
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三國志·魯肅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周瑜還對孫權闡述了未來的戰略構想:「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
但孫權為了慎重,或者較為直白地說壓制周瑜的擴張意圖,同意魯肅安撫劉備維繫聯盟。
但周瑜仍然堅持西取巴蜀,劉備心慌,藉口「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披髮歸於山林。
」(見《三國志·周瑜傳》),不讓江東將領孫瑜帶兵經過,在公安布置兵力,隨時準備開戰。
經過一番波折,周瑜力戰曹仁奪取了南郡江陵,而劉備和孫權之間仿佛做了一個交易(就是孫權既同意周瑜、甘寧展開奪取西川的計劃,又放回劉備去占據南郡阻撓周瑜西進,耍了一手兩面派),劉備最終得到了南郡江陵,在荊州方面一共到手五郡,孫權僅得到原劉琦所在的江夏,因此,後來江東方面才堅持認為當初有借過荊州地盤給劉備的說法。
但關於劉備究竟如何得到南郡以及周瑜的死,一直是三國史中最費解的部分,小說也因為真實的史實不清不楚而大加虛構。
周瑜在即將奪取西川中途突然身亡,就算歸咎於江陵之戰受過箭傷,他的死還是不大正常。
他的傷是差不多在過一年後復發,且短短几天就要了一個30多歲的壯年統帥性命,史書曾形容周瑜身材高大英俊,儀表堂堂,感覺應該和呂布、馬超類似,絕非現在三國影視劇中那種中等身材,刻意凸顯儒雅氣質的模樣,而周瑜是小說里才認為是中毒箭,因此真相如何已經不可考證。
當時的周瑜威震天下,意氣風發,準備逆流而上奪取西川。
孫權顯然並非不願意開疆拓土,但內心可能更害怕周瑜難以控制,這是史書刻意淡化的。
綜合孫權的為人,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如孫權待哥哥孫策的後人著實不怎樣,待周瑜的後人更加糟糕。
周瑜兒子周胤因罪名奪爵流放(周瑜的長子周循早夭),功勳卓著的陸遜一方面是孫策的女婿,原本在江東諸將里地位一般;一方面陸家為江東大族,本身頗受排擠。
孫權起初可能就是故意不提拔陸遜(能娶孫策的女兒為妻是後來孫權發現陸遜確有才幹而親自安排的),但問題在於陸遜立下夷陵大功後,聲望一度堪比周瑜。
孫權滿以為陸遜為人謙遜,能夠控制,讓他擔任丞相要職繼續恩寵。
既然身為丞相,陸遜擔憂東吳繼承人問題應該是職責所系,結果遭到孫權猜忌,最後含恨而終。
還有,來自劉表陣營的勇將甘寧一直力挺周瑜西進戰略。
在赤壁戰前擊破黃祖的時候,甘寧就有進軍巴蜀的建議(他本就是巴郡臨江人,今屬重慶市忠縣,年輕時為地方惡霸和江面上的盜賊,祖上據說是秦國名臣甘茂、甘羅,是否屬實就不可考證了):「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盧弼的《三國志集解》批註:「此即公瑾關蜀之策,宜其識拔推薦也。
」但甘寧在周瑜死後一直不受重用,儘管濡須之戰、合肥之戰多次立功,還曾拚死保衛孫權,結果僅是好言誇獎,如說兩句:「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之類的話。
因甘寧出身盜匪,性格魯莽,不拘小節,與江東臣子時有衝突,雖然像凌統、孫皎之類最後雙方都有和解,但甘寧還是顯得十分孤立,最後鬱鬱而終,其子甘瓌「以罪徙會稽,無幾死」,竟和周瑜之子周胤一樣下場。
更讓人心寒的是,對孫權曾有救命之恩的甘寧,不僅生前沒有封侯,死後都沒有被追封。
潘眉在讀《甘寧傳》時感嘆:「甘寧之勇烈功績,與魏典韋相上下,韋不封侯,寧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為未副也。
……若甘寧則身未封侯,而其子於未得罪前亦不加追錄,則所以待寧者,不亦薄乎!」
再有孫瑜是孫堅表弟孫靜之子,他和周瑜早在建安十一年便合作討麻、保二屯。
他對取巴蜀的戰略非常積極,甚至周瑜死後仍率水軍進駐夏口,只是此時劉備已經坐大,沒有機會越過劉備去取西川,被孫權召回。
幾年後病故,年僅三十九歲而已。
如果這些江東人才統統歸咎於時運不濟,單看周胤被流放的情形,也能感到當年周瑜之死或許不簡單。
諸葛瑾、步騭等老臣上書請求赦免周胤的罪過,但他們沒有提周胤具體什麼罪,倒花了一大半的篇幅重申周瑜的功績:「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仍重申戰役地點是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楚國故都就是三國時江陵),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夫折衝扞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
」實在讓人費解,似乎周胤被貶別有玄機。
孫權一開始沒有同意,大將朱然、全綜(朱然是老臣朱治的養子,朱家與全家都是東吳豪強大族)等將領也上表請求,才勉強同意。
不過赦書下達前夕,周胤已經神秘地病死於徙所廬陵,陳壽寫道:「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一個「會」字怎不令後人浮想聯翩?
赤壁之戰結束,劉備終於時來運轉,不僅占有大半荊州,同時人才方面也逐漸到達頂峰,除了臥龍諸葛亮之外,號稱鳳雛的大才龐統也投到劉備麾下。
如果說諸葛亮隱居隆中靜觀天下大勢,是屬於待機而動。
同樣厲害的龐統卻已經看出,恐怕當時唯有周瑜是能夠成就大業的英雄,所以早早出山前去相助。
《三國志》雖然對龐統在周瑜身邊的作用也提及不多,但周瑜死後,恰恰由龐統護送遺體到吳都出喪的,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史書說龐統是周瑜帳下功曹,算是周瑜招募的私人官員。
如果將周瑜積極奪取西川的態度和後來龐統向劉備建議取西川的計劃參照,顯然,龐統任周瑜功曹期間,兩人多半多次商議謀劃,只不過到底是龐統向周瑜建議,還是周瑜的思想影響了龐統,就不得而知了。
《三國志·龐統傳》後面曾引《江表傳》有一段微妙的對話:「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
』統對曰:『有之。
』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
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
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劉備問龐統,周瑜是否有勸過孫權扣留自己,還刻意加上一句「在君為君,卿其無隱」。
提醒龐統現在是我劉備的人了,要實話實說。
顯然劉備知道過去周瑜、龐統的交情非同一般,擔心龐統不肯說實話。
好在龐統為天下名士,坦率豪爽,用實際行動證明對劉備忠誠,當龐統來到劉備身邊後,地位很快凌駕於諸葛亮之上,成為劉備在軍事方面最倚重的軍師,之後就帶著龐統奪取西川。
若論才智聲望,臥龍鳳雛應該相差無幾,只不過由於諸葛亮多年以來深入人心的歷史地位,多數人或許不能夠輕易明白,為什麼起初劉備好像更看重龐統。
歷史的軌跡自有道理,如果看清周瑜和龐統之間的關係,就能夠了解劉備的態度和安排合情合理。
因為周瑜與龐統早有過攻取西川的謀劃,這也符合劉備長久以來的盤算。
當龐統獻出比較成熟的方案,自然得到劉備的認同和倚重,進入西川順理成章是把龐統帶在身邊。
三國英年早逝的6位英雄排行,周瑜僅排第四,誰排第一?
俗話說天妒英才,三國時期名人輩出。能活到最後的都能流芳百世,但也有一些人,他們的能力出眾。但都出於各種原因英年早逝,如果他們不死,三國的局面恐怕不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國志9威力加強版中統帥值最高的幾位武將,曹老闆不是第一
歷代三國志遊戲中,小編唯愛三國志9代。光榮通過數字把三國數百個武將整合在了一起,又通過相性把武將分配在不同的陣營,四維把武將進行了合理的定位。小編這次要發的就是三國志9威力加強版中統帥值前十的幾...
蜀失龐統,魏失郭嘉,吳失周瑜,哪個對國勢走向影響最大?
三國時群英薈萃,各方豪傑都是不世之才,但總有一些英傑天不假年英年早逝,讓人扼腕嘆息。而其中不乏一些,對國運影響極大者,譬如:曹魏失郭嘉、東吳失周瑜、蜀漢失龐統。但小縱卻一直有一個困惑,如果拿郭嘉...
歷史上,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被氣死的?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
赤壁之戰定三國:諸葛亮封神,還是周瑜之巔峰?(二)
前一篇文章中,悅史君「遙想公瑾當年」,講述了周瑜的前傳:年少時,他與同齡人、江東「小霸王」孫策有總角之好,協力共擔大業;孫策之父烏程侯、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孫堅被刺後,他又通過丹陽借兵、戎馬數...
三國中周瑜一生最大對手是此人?並非諸葛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
三國中最讓人遺憾的七件事,尤其最後一件,讓我們惋惜了幾千年!
人生漫漫,難免會有讓自己遺憾的事情。有些遺憾還可以彌補。但是有些遺憾可能會讓人抱憾終身,甚至永遠無法翻身。三國中也有很多這樣遺憾的事情,在我們後人看來也會為這些遺憾深深地惋惜。要是沒有這些遺憾說...
周瑜提出了一個計劃,他若不死,三國變兩國,劉備靠邊站
如果要從三國眾多風流人物中找出幾位可以影響大局卻英年早逝之人,估計孫策,周瑜,郭嘉,龐統四人一定可以入選,巧合的是有一人的命運都和這四人有所關聯,此人就是劉備。為何這麼說?先說孫策,只要孫策能...
三國時期最富盛名的一場戰爭,竟然有如此多的爭議!
若論三國時期最出名的一場戰役,非赤壁之戰莫屬。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
赤壁一戰,其實並不需要東風!
赤壁之戰只是曹滅劉的一個局部戰爭,但是產生的影響很深遠。第一點,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不再把追求國家統一當做第一要務了。赤壁的失敗,給了曹魏軍事集團當頭棒喝,同時也給北方一些面和心違的各個小集團一個...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家喻戶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話對於熱愛三國歷史的朋友來說,絕對是耳熟能詳!但還是有不少朋友並不清楚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話得要從公元208年,曹操赤壁大敗過後說起了,當年曹操赤壁大敗,讓...
三國死得最可惜的五個人,一個死後曹操痛哭,一人死後劉備偷笑
三國時期有幾個人死得非常可惜,而且他們的死都深深的影響了當時的天下大局,如果他們不是早逝的話,三國的局面肯定會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說歷史不能重來,但是可以想一想如果他們沒有過早離世的話,會對當時天...
為什麼說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下)夢三國英雄說
我們看看孫權真正的虛實:原來,孫權除了要與劉備聯軍,迎擊江陵方面的曹軍外,還要在北方前線的合肥地區與曹軍作戰。孫權攻合肥,是希望從曹操的主力中分散出一部分人馬,以減輕對赤壁一線的壓力。這一路,周...
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那麼他的兩分天下之謀能否實現?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
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氣死?都是虛構的!他倆當時都沒見面!
周瑜,周公謹,在正史上周瑜乃「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他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赤壁之戰時間結果起因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哪一年 赤壁之戰的故事
赤壁之戰簡介時間結果起因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哪一年 赤壁之戰的故事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
幾十萬大軍 就這樣消失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