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雄之間的博弈,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操,而選擇一貧如洗的劉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話說諸葛,就出師表和隆重對來說,眼光與才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但為何,作為如此聰明之人,難道不明白北強南弱,甚至是聯吳抗曹也難以統一北方的道理?(南北經濟、人口早已決定力量對比),為何諸葛亮沒有選擇實力更勝一籌的曹操,而選擇一無所有的劉備呢?
確實 跟身邊的朋友討論起三國 有人就會說,孔明好蠢,劉備那麼弱曹操最有希望統一,為什麼不投奔曹操卻去找劉備?職業規劃很有問題。
其實應該先來看看諸葛亮的經歷。
自古庸者選擇隨波逐流,而偉大者才知道逆流而上挑戰命運的可貴。
諸葛亮在年幼之時,就在故鄉(很有可能)目睹過曹公的軍隊如何殘暴屠城。
對於他來說大概是一生都不會選擇北投曹魏。
孔明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其政治目標在於出將入相。
曹操是不可能滿足這個目標的,因為諸葛的地位絕對不會比荀彧夏侯高,同理,孫權也不滿足這個條件,孫權那邊還有張昭周瑜。
所以只剩下劉備了,擁有關張趙這幾個絕世猛將,而且劉備素以仁義自稱,是個好去處。
我認為諸葛亮去劉備並不是敗筆,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正確選擇。
我認為諸葛最大的敗筆在於把荊州交給關羽。
關羽死後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曹孫瓜分了荊州,讓諸葛隆中對的策略失敗,其後劉備伐吳,丟了性命不說,還損兵折將。
三國蜀國的戰鬥力第一!
好像大部分人都說蜀國是最差的,其實是最強大的!開始諸葛亮和關羽鎮荊州,龐統輔助劉備進攻,這都是按照隆中對的計劃而行,如果龐統不意外死,諸葛亮也不用入川,到劉備取得漢中,那就牛逼了,隆中對說的就能...
關羽死的地方,離益州只有20里,劉備為啥見死不救?
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最後關羽死的地...
如果關羽沒有敗走麥城身死,劉備能統一三國嗎?
從《三國演義》和民間對關羽的信仰來看,他勇冠三國堪稱當時第一名將。後世的史學家們也頗認同這個看法,儘管《三國演義》是一本文人書寫的通俗小說,是藝術作品。但關羽的形象大致符合真實的歷史,演繹的成分...
臥龍出世,水鏡先生何以說不得其時?
喜好《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的情節,劉皇叔三顧茅廬,臥龍未出隆中已三分天下。當臥龍攜手劉皇叔出山時,水鏡先生卻說出了「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惜哉,惜哉」水鏡先生這句話是無的放矢還是確有...
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親率大軍在占領漢中之地後,進位漢中王,關羽被封前將軍,假節斧。是歲,時羽攻曹公將曹仁,水淹七軍,擒于禁於樊城。採納之計,一面調五萬...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投奔劉備是敗筆嗎?
話說諸葛,就出師表和隆重對來說,眼光與才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但為何,作為如此聰明之人,難道不明白北強南弱,甚至是聯吳抗曹也難以統一北方的道理?(南北經濟、人口早已決定力量對比),為何諸葛亮沒有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