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出世,水鏡先生何以說不得其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喜好《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的情節,劉皇叔三顧茅廬,臥龍未出隆中已三分天下。
當臥龍攜手劉皇叔出山時,水鏡先生卻說出了「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惜哉,惜哉」水鏡先生這句話是無的放矢還是確有實據呢?和諸葛亮最終星隕五丈原是否有關係呢?我們來從以下幾點來看。
第一:劉備其人,自稱乃皇室貴胄,這個身份的真假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其人絕對有才,而且有雄心壯志,但是他的野心已經大過他的才華,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
唯使君與操爾」這句話雖然有點試探的成分,但是當時天下確實是大勢已定,已經沒有什麼諸侯能和曹操爭天下了,只是時間問題,曹操要做的只是挨個收拾就好了。
當時劉備已被天子拜為皇叔,這個身份要曹操有點顧忌,雖然不至於引起實質性的麻煩,但是影響太壞,所以才會有「青梅煮酒論英雄」但是劉備的表現讓他放心了,沒有對劉備動刀,此事後來一直被曹操引以為憾。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此事卻對劉備產生了不小的振動,讓他默默的記住了,我是一個被曹操誇過的人,此事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劉備,「青梅煮酒」對歷史的轉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蜀漢一方的局面,當時劉備可以說是經歷了人間苦楚,幾次戰鬥別說兄弟家眷了,最後甚至是被曹操追殺的都要自盡了,身邊無一兵一卒,連佩劍都失落了,如果不是許攸及時出現安撫,或許他直接就自盡了,真的是一敗塗地。
雖然後來古城再聚義,更是得到了徐庶的幫助,但是後來徐庶被曹操用計離去,雖然臨走前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但是我個人認為,此事最終毀了諸葛亮,原因後面會說到。
第三:當時的天下大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天下之柄。
官渡之戰後更是聲勢滔天。
劉表命在旦夕,江東政權更迭,真可謂多事之秋。
但是過後必將面臨一次洗牌,曹操想把劉表劉備一次洗掉,據荊州以圖江東,孫權剛入住江東,想占領荊州,從而虎視中原。
孫曹必將圍繞著荊州的歸屬展開一次大戰,劉表自己都心知肚明,自己死後,荊州必被人所奪。
雖然「丟城失地,坐收漁利」是對劉備最好的方案,但是對於諸葛亮來說卻是最差的。
這個時候的劉備太弱小,但是都誇你諸葛亮,結果你出山了就TM的帶著弟兄幾個東躲西藏?所以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選擇了最差,最剛,最能得人心的方案。
孫劉聯盟。
綜上所述,劉備此人雖有才,但是其並無大才,但是他命好,一生得到了五虎將,臥龍鳳雛相助,無一不是當世豪傑,但是他們都被劉備騙了,我個人認為,劉備根本不是皇室之人,只是冒充的,他的目的只是想稱孤道寡,從他占領漢中之後被群臣一夸,立馬進位漢中王就可以看出來,要不是顧忌孔明的想法,他都有可能直接稱帝。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開始膨脹了,他已經開始排斥孔明了,因為這個時候他最大的敵人不是曹操孫權,而是孔明,五虎將之三對其死心塌地,已經功高震主了,關張之死給了他一個機會,一個擺脫孔明的機會,一個建立屬於他威望的機會,他要證明,沒有孔明他也可以所向披靡。
而且他記得「青梅煮酒」所以認為曹操怕他,最起碼也會對他有顧忌,但是他錯了,才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最終病逝白帝城。
所以我認為,水鏡先生所說的話很有道理,諸葛亮出山的時間不是很成熟,這個時候的劉備還是對自己有自信的,而且徐庶的影響還沒有消除,關張二人對這個被徐庶夸的像花一樣的人不感冒,認為諸葛亮是徒有虛名,雖然劉備從江東歸來後,他們開始信服諸葛亮,但是都是口服心不服,不然關羽不會忘記諸葛亮託付荊州時候的話,從而敗走麥城,自己被斬,張飛被斬,劉備病逝白帝城。
為什麼說這個徐庶在辭別劉備時舉薦諸葛亮是害他呢?因為這個時候,劉備還是有點家底,他還不是一無所有,這個時候諸葛亮來在關張看來還可以算是錦上添花。
而且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還沒有準備好,為什麼劉備三顧茅廬才找到諸葛亮?不是因為他試探,他在幫劉備搜集情報信息,他早已經選定劉備做為他的主公了,孔明為什麼不投曹操或者江東?因為這個時候曹孫集團已經成熟了,他去了也不會被重視,或者是說他做不到在蜀漢的大權獨攬,而其他諸侯只有劉備最適合,劉備貴為皇叔,武有關張趙,皆是當世名將,各個忠勇無雙,就是缺個軍師,而且劉備在荊襄九郡已經聲名在外了,最為適合。
因為不論是曹操還是孫權,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諸葛亮很看重這個。
所以劉備是最好的選擇。
那麼什麼時候比較成熟呢?我不知道司馬徽怎麼想的,我個人認為最佳的時機在曹孫交戰之後,不論誰勝,都是慘勝,而且只能是兩敗俱傷,在這之前劉備雖然可能是會很慘,但是劉備依然可以逃出生天,因為他福氣好,或者說是命不該絕,
不論躍馬檀溪,還是逃出許昌,逃出冀州,哪次不是險死還生。
這個時候的劉備才會認清自己,這個時候諸葛亮如果再出山助劉備打天下,關張會更加服氣,而且不會和孫權有荊州的爭議,也就杜絕了後面很多事情的發生。
就像司馬懿,在赤壁之戰後在出現在曹操面前,一樣的道理。
如果劉備沒活到那個時候,一切都不要說了,就像如果曹操死在華容道,司馬懿也肯定會離開曹魏集團的。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雖然沒有完成中興大漢的願望,不過諸葛亮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惜哉惜哉。
。
。
三國大騙局: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背後的騙局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南下依附同為漢室宗親的荊州牧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待之以上賓禮,讓劉備屯兵新野。次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擊曹,在葉縣遭到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軍的抵抗...
三國,司馬徽說的話,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重點在後一句
三國可謂是人才濟濟,將星雲集,謀士輩出的時代。說到三國的璀璨就不得不說說諸葛孔明了,這是一個集帥氣和智慧並存的奇才,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孔明撐起了漢室三分天下之局,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代...
諸葛亮何以長期隱居襄陽?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大解密
諸葛亮,徐州琅玡人,八歲時隨叔父在荊州定居了下來,從十七歲(建安二年)開始在隆中耕讀。此後一直到建安十二在司馬徽、徐庶的牽線下出山輔助劉備,諸葛亮已經默默修煉了整整十年。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和合作...
諸葛亮出山後第一計,劉備沒有聽從,所以丟了天下
諸葛亮出山時,獻與劉備的草蘆對(通稱「隆中對」),一千八百年來眾說紛紜,多少千古名士、軍政大家對此都有過精闢論述。 贊之者多認為劉備半生苦戰,促居一縣,得此戰略規劃後,騰躍高飛開三國鼎立局面,可...
他一生湮沒不彰 但卻是三國的幕後策劃者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劉備劉玄德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黃昏時分遇一牧童,因牧童引路,得見其師水鏡先生,夜宿水鏡莊。水鏡先生言劉備旗下無經綸濟世之才,推薦「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但...
孔明那時26歲,值得相差20歲劉備三次跑?劉備更看重的是他的這個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事情大家都有了解過,在印象中,諸葛亮是被劉備的誠心打動,所以出山幫助劉備,但是為何劉備一定要請諸葛亮幫忙呢?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當時已經有46歲了,諸葛亮那時候...
三國著名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處世哲學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諸侯割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身處亂世,有劉備一般要立志匡扶漢室的末代忠臣;有袁術一樣妄圖稱帝的亂世奸雄;有趙雲一樣忠貞護主的忠義之士;也有諸葛亮一般鞠躬盡瘁的肱骨之臣...
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為什麼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中記載著這麼一段故事。是司馬徽和劉備的一番交談,因為徐庶剛被曹操「拐走」,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那司馬徽是怎麼介紹諸葛亮的呢?司馬徽說:孔明常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孔明的才能是不可估量...
造成三國天下大亂,諸葛亮才是歷史的罪人
歷史上有的人被捧成神,完全來自小說作者的功勞,或許,他們也是反人類的罪人。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被擁劉反曹的吹成無所不能的救世主,為喪家之犬般的劉備續命,讓原本就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可以說...
劉備得知徐母死後,未哭說了這六個字,難怪徐庶不肯回來輔佐他
徐庶作為劉備最先招攬的謀士之一,不僅幫助劉備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更是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可以說徐庶這個人如果可以一直輔佐劉備,那麼勢必劉備將會更早的實現割據一方,甚至可以避免夷陵之戰那樣的慘敗。...
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然後關羽死了
三國時代,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們除了搶奪地盤和資源,更重要的是爭奪人才。誰麾下的人才濟濟,誰就能在三國笑傲天下。「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國時代的名士,水鏡先生的預言。然而,劉備先後得到...
諸葛亮為什麼不早出山,而是死等三顧茅廬的劉備呢?
我們知道,在整個三國時期,能夠笑傲天下的人物沒幾個,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諸葛亮有大才這是眾所周知的,諸葛亮的才華不僅僅體現在隆中茅廬中對於時局的分析和未來規劃的展望,還包括對蜀國的治理,以及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