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真的成就了曹操的基業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中國歷史,三國時期一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

劉備,孫權,曹操,公孫瓚,袁紹等各路諸侯群雄並起,書寫了一段盪氣迴腸的史書。

但是作為曹操來看,官渡之戰或許成為曹魏政權基業建立的基礎,自此之後,曹魏政權成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政權。

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官渡之戰吧。

曹操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

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濬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

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

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

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曹操與袁紹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占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

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占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

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

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

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

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

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六百,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

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

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

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文丑為亂軍所殺,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

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

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

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

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

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

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

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

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

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16]。

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戰爭結果編輯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

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

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官渡之戰,狼煙四起

官渡之戰,從建安五年(200)二月開始,到十一月結束,歷時9個月,它是漢末群雄混戰和三國鼎立形成時期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次大戰,也是曹操統一北方之戰中最重要一戰,官渡之戰讓混亂的中國北...

倉亭之戰經過

倉亭之戰,亦稱平丘之戰,為袁紹和曹操繼官渡之戰後所對峙之最後一場戰役,袁紹在這場戰爭中湊足七萬餘兵力攻曹,曹操由於漢獻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諸侯聚兵五萬攻袁。東漢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於倉...

官渡之戰經過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焚毀袁軍糧草,使得袁軍喪失鬥志,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曹操...

東漢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

在1818年前的今天,0199年6月1日 (農曆四月二十),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曹操軍事生涯最會輝煌的一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

歷史之我見——官渡之戰

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