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一統北方的關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00年,經過將近十年的諸侯混戰,董卓被滅,呂布已亡,袁術身死,張繡投降,孫策據江東,劉表持中觀望,這時候局勢就變得十分清楚起來,那就是曹操跟袁紹兩大諸侯的對立之戰,不要說劉備,這時候的劉備兵敗投奔到了袁紹這裡,根本不足為懼。

此時的袁紹獲得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地,雄踞中國北方,曹操的勢力卻在兗州、豫州、徐州等地,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大部分地方,與袁紹隔著黃河南北對峙。

而據史料記載,袁紹此時的兵力有十萬之眾,曹操卻僅有一萬人,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所以袁紹決定進攻曹操,官渡之戰由此拉開序幕。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駐軍黎陽(黃河北岸),派上將顏良攻打白馬(黃河南岸),同時派上將文丑攻打延津,不過主戰場袁紹設在白馬。

這時候駐守白馬的是劉延,僅有三千人,顯然抵擋不住袁紹的進攻,所以就求救於曹操。

荀攸建議曹操聲東擊西,不打白馬轉而打延津,做出要包圍袁紹後路的架勢,袁紹果然中計,派兵增援延津,曹操卻在此時派出一小股騎兵直撲白馬,為首大將便是關羽(劉備本想跟袁紹聯合共擊曹操,可誰想劉備兵敗,失了徐州。

關羽被擒,投降了曹操,劉備卻逃了出去,投奔了袁紹)。

顏良被關羽殺了個措手不及,一刀斬殺,袁紹這才發現上當,連忙派劉備跟文丑趕往白馬。

曹操在解了白馬之圍後,知道這個地方不能再守,袁紹肯定會派兵過來進攻,所以就下令往延津撤退,卻不想正碰上劉備和文丑的軍隊。

曹操兵少所以就下令士兵放棄輜重原地休息,士兵們都不明白為什麼,直到文丑率軍瘋搶輜重曹操這才下令士兵衝殺,袁軍抵擋不住,大將文丑被殺。

至此曹操初戰告捷,但袁軍兵多勢眾,曹操要想取勝還是很艱難的,所以曹操就下令撤軍到官渡,因為曹操明白白馬、延津已經不能守了。

在白馬打仗,曹操的補給線拉得很長,不利於作戰,但在官渡,袁紹的補給線就會變得很長,曹操這叫敵進我退。

而袁紹看到曹操打了勝仗還撤退,肯定是心裡害怕了,所以立刻就兵進官渡。

幾個月的大戰下來,兩軍陷入了相持階段。

這時候曹軍糧草將盡,曹操已萌生了退軍的想法,但接下來發生的幾件事,又把曹操拉了回來。

第一是劉備的離開。

袁軍一方作戰連連失策,所以劉備就跟袁紹說我們應該聯繫南方的劉表,讓劉表在南方出兵攻打曹操,這樣曹操腹背受敵,我們的勝算也大,袁紹覺得有道理,就讓劉備去聯合劉表。

第二是許攸的叛逃。

許攸跟袁紹說趁著兩軍相持,如果派奇兵攻打許都,劫持天子,曹操將不戰而退,但袁紹根本不為所動。

這樣僵持下去袁軍勢必覆滅,許攸為了長遠打算,投奔了曹操。

而許攸的到來也為曹操解了燃眉之急,因為許攸的第一條建議就是火燒烏巢。

為什麼要火燒烏巢?因為烏巢是袁紹屯糧的地方,要是一把火燒了,袁軍必定大亂。

第三是張郃的反水。

張郃是袁紹手下的大將,有勇有謀,比顏良、文丑有過之而無不及。

前面提到許攸獻計曹操火燒烏巢,這時候張郃就建議袁紹派兵增援烏巢,但郭圖不贊成,郭圖認為現在應該攻打官渡,這樣曹操就會回來增援官渡,烏巢之危也就解了,而張郃認為官渡是曹操的大本營,要是能打下來早就打下來了,何必拖這麼久,始終認為應該派兵增援烏巢。

在兩人的建議下,袁紹派重兵攻打了官渡,只派一小部分去增援烏巢,結果可想而知,烏巢失守,軍糧全部被燒,而官渡也沒有打下來。

這時候郭圖慌了,就跟袁紹說張郃在聽到我們丟了烏巢後正在後方幸災樂禍,證明自己的建議是正確的。

袁紹一聽這還了得,就準備回去斬了張郃,張郃走投無路下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戰進行到這裡,袁紹大勢已去,軍心已亂,曹操率軍猛攻之下袁軍潰敗而逃。

建安七年,袁紹發病吐血而死。

建安九年,接班人袁尚(袁紹幼子)被擊敗。

建安十年,袁譚(袁紹長子)被殺。

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袁紹次子)被殺,至此袁紹一方算是徹底滅亡,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官渡之戰,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也由此一統中國北方,確立了不可動搖的政治資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官渡之戰經過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焚毀袁軍糧草,使得袁軍喪失鬥志,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曹操...

官渡之戰真的成就了曹操的基業嗎?

對於中國歷史,三國時期一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劉備,孫權,曹操,公孫瓚,袁紹等各路諸侯群雄並起,書寫了一段盪氣迴腸的史書。但是作為曹操來看,官渡之戰或許成為曹魏政權基業建立的基礎,自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