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大戰役之官渡鏖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壓此次起義的過程中,各地的州郡大吏、地主豪強紛紛占據地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

經過殘酷的混戰、兼并,袁紹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兵強馬壯、雄踞北方。

曹操以兗州為基地,奉迎漢獻帝,遷都許都,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河以北的大部分地方。

袁紹出身於名門望族,其家族號稱「四世三公」,權傾天下。

袁紹英俊威武、文武雙全,聞名當世。

他是西園八校尉之首,也是反董卓聯盟的盟主。

在兼并青、幽、冀、並四州後,被封為大將軍、太尉、領四州牧。

袁紹麾兵數十萬,兵精糧足,人才濟濟。

在當時中國,袁紹絕對是實力最大的諸侯。

倘若說當時眾多諸侯誰最有希望一統天下,非袁紹莫屬!

曹操出身豪門,但是由於他的祖父曹騰擔任過中常侍(宦官),所以在士族中遭到歧視。

為了擺脫這種低下的社會地位,曹操勵精圖治、積極進取。

他變賣家產,自募義兵。

破黃巾,得兗州。

後來又奉迎獻帝,占盡政治上的優勢。

接下來,曹操收張繡、滅袁術、破呂布、敗眭固,勢力範圍急劇擴大,與袁紹沿黃河形成南北對峙的形勢。

相比袁紹而言,曹操占據的州郡飽經戰亂,人口凋敝、城池殘破,急需休養生息。

然而,沒等曹操喘過氣來,袁紹就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

曹操迫不得已,只得統帥所能集中的兩萬左右士兵應戰,由此拉開官渡之戰的序幕。

當袁紹大軍來攻的消息傳來,許都震動。

曹操異常鎮定,安慰大家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

大戰之前,軍心士氣最重要。

如果曹操也如同其他人一樣面對強敵時驚慌失措,那麼曹操不會有一絲取勝的希望。

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曹操作出這樣的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濬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

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非常得當的。

其一,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二,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

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建安五年二月(公元200年),袁紹派遣大將顏良等人圍攻白馬。

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

他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一帶),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

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關羽斬首,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

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

袁紹聞知,立即命文丑、劉備渡河追趕曹操。

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將輜重丟棄在道路上。

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

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斬殺文丑。

袁軍大震。

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

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

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

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

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

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

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承尊命,使決進退之疑。

愚以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

紹軍雖眾,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

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惟明公裁察焉。

」(出自《三國演義》)曹操得信後大喜,於是決定繼續堅守以尋找破敵時機。

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在此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辟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

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驍勇善戰,倘若偷襲許都成功,曹操死無葬身之地。

然而,孫策卻在實施行動之前被人暗殺,使曹操成功躲過滅頂之災,豈非天意?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餘車,派大將淳于瓊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

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奔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

曹操大喜,光著腳出迎,之後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扮裝成袁紹的軍隊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

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于瓊拒營死守。

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屬下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

」曹操大怒說:「賊在背後,乃白!」士卒都拚死力戰,因此大破袁軍,斬淳于瓊等,盡燒其糧草。

而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認為這正是攻破曹操大營的好機會,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

由於曹操預留兵力精且多,曹營未破,烏巢敗訊已經傳來,大將張郃、高覽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軍潰散。

袁紹倉皇帶著800騎兵逃回河北。

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餘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

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從曹操燒毀部下勾結袁紹的信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曹操的氣度。

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是不會睚眥必報的。

從這點上說,曹操的勝利並非偶然。

兩軍相持,曹軍弱小,如果沒有許攸的變節,曹操取勝的機會非常渺茫。

戰略相持階段,拼的是兵源、靠的是糧草。

與袁紹相比,曹操根本沒太多的資本去拼。

他也不能主動放棄,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倘若曹操選擇撤退,那麼士氣必然崩潰,袁紹必然長驅直入。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內部的叛亂也會接踵而來,這些都會對曹操造成致命的打擊。

曹操深知這一點,雖然他也曾經動搖,但是在得到荀彧的答覆後又堅定了自己的意志,從而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豈非天意?

官渡之戰大大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提高了曹操的威望,也為曹操徹底擊敗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當時,中國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這一戰擊潰了袁紹,大傷袁紹元氣,從此北方就沒有諸侯能和曹操抗衡。

(戰爭過程摘自百度詞條)

原本穩操勝券的袁紹最終潰敗,究竟是什麼原因?是兵不精?將不多?糧不足?智不夠?顯然不是,袁紹的上述資源比曹操雄厚得多。

之所以失敗,是和他的性格有關。

袁紹此人,志大才疏、優柔寡斷、色厲內荏、恩少德薄。

古今中外,這種性格的人沒有不失敗的。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

曹操為消弭後患,領兵攻打劉備。

此時,謀士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後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

」但袁紹卻說孩子有病,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拐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後,惱羞成怒,從此疏遠了田豐。

後來,田豐再次勸袁紹不要決戰,而是採取穩打穩紮的戰術去戰勝曹操,但是袁紹根本就不聽,還以動搖軍心的罪名把田豐關押起來。

謀士沮授建議他打持久戰,他不採納;再建議他增兵護糧,他也置之不理;謀士許攸建議他突襲許都,他置若罔聞;良將張郃建議他增兵救援淳于瓊,他卻偏信郭圖之言去攻打曹軍大本營。

如此種種,導致由勝券在握變成必敗無疑。

這不是天意,這是自掘墳墓。

袁紹在官渡失敗以後,回到鄴城,說:「我當初不聽田豐之言,今天真的要讓他笑話了。

」竟然下令殺了田豐!一個領導者連正視現實、改正缺點的勇氣都沒有,還妄想著成功,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曹操正好與袁紹相反,他志大才高、知己知彼、多謀善斷、剛毅果斷、恩威並重。

他之所以能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除了一點偶然性之外(運氣),更多的是成功的必然性。

消滅眭固以後,預料到和袁紹必有一戰,於是曹操提前做了布置。

當劉備在徐州反叛時,他毅然決定先擊破劉備,避免腹背受敵。

當時,眾將都擔心袁紹趁虛奔襲許都,曹操這樣回答:「「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

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事情果然按照曹操的預判發展,於是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劉備,從而解決了後顧之憂。

官渡之戰剛開始,曹操就果斷採納了荀攸的建議,不僅解了白馬之圍,還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從而取得首戰的勝利,大大提升了士氣。

在極其艱難的時候,他也有撤兵的打算。

不過,當他得到荀彧的答覆後又立刻堅定了繼續堅守的決心,從而終於等來了破敵的良機。

許攸投奔曹操,獻襲烏巢斷糧道的計策,曹操沒有絲毫猶豫,立刻付諸行動。

在夜襲烏巢的過程中,袁紹的援兵迫近,但曹操不為所動。

他堅定的認準目標,勇猛的搏殺,置之死地而後生。

在他的激勵下,五千將士硬生生的擊潰了袁紹一萬多護糧軍隊。

成功燒毀袁紹的糧草,並斬殺了大將淳于瓊。

袁紹謀臣多而不能用,曹操卻能從善如流;袁紹行動遲緩,曹操雷厲風行;袁紹剛愎自用,曹操集思廣益;袁紹不知己不知彼,曹操知己知彼。

在這種情況下,莫說袁紹只帶了十萬軍隊,即使是帶來二十萬軍隊也是必敗無疑!

從曹操最終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深刻認識到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之後,決定怎麼做了就應當果斷實施。

既然行動了,就要堅持,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

只有堅持正確的決策和部署,才會有希望的出現,才能夠絕境逢生。

倘若在堅持的過程中,自己的意志動搖,甚至主動放棄,那麼等待自己的只有失敗。

孫武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從這點上說,袁紹並非敗給了曹操,而是輸給了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官渡之戰真的成就了曹操的基業嗎?

對於中國歷史,三國時期一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劉備,孫權,曹操,公孫瓚,袁紹等各路諸侯群雄並起,書寫了一段盪氣迴腸的史書。但是作為曹操來看,官渡之戰或許成為曹魏政權基業建立的基礎,自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