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官渡之戰」中為何袁紹人多卻敗給了曹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應該都看過《三國演義》里的官渡之戰,官渡之戰也算是稱得上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大致意思就是袁紹70萬人馬卻敗給了曹操的7萬人馬,這也是歷史上的以少勝多的一個經典戰役。

此舉戰役的勝利也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

1:官渡之戰地點在什麼地方?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不到200里,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

2:官渡之戰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

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

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

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3:官渡之戰背景是什麼?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

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

4:官渡之戰前期?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

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濬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

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

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

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占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

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占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

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

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5:曹操的優勢是什麼?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和爭取民眾支持上占據有利地位;

曹軍位於中原,屬於內線作戰,可以較方便地集中主力對某一個方向進行作戰;

曹軍雖少,但經過嚴格訓練和多次戰爭鍛鍊,非常精銳;

曹操善於用兵,而且能較好地聽取手下謀臣、將領的意見;

採用了成功的外交策略。

6:曹操的劣勢是什麼?

四面受敵。

當時曹軍位於中原地區,其北面和東面是袁紹集團(兵力16萬以上),東南是孫策集團(兵力5-6萬),西南是劉表集團(兵力6-7萬),西面是馬騰、韓遂集團(由10個小軍閥鬆散地組成,兵力號稱10萬,實際估計為6-7萬),因此,有可能遭到各方面的進攻;

袁紹出身豪門,祖先四世三公,在社會上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比曹操大,當年18路諸侯討董卓時,袁紹是聯軍司令,曹操只是其中的一路張邈的部將;

袁紹集團的地盤大,經濟基礎好,兵力多,實力占優;

曹軍連年征戰,部隊沒有時間進行休整和補充,而袁軍相對只與公孫瓚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作戰,部隊的狀況好於曹軍;

曹軍所占據的地盤在戰爭中所受損害較大,而北方四州相對穩定一些,這使曹軍的糧草供應比較緊張。

7:曹操首勝原因是什麼?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

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

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

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

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

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

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8:官渡之戰局轉機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

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

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

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

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

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

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

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

荀?地道.曹操方面決心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 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難。

9:官渡之戰烏巢奇襲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

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

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

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

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

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

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

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

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

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結束。

10: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築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 操軍心動搖。

其後,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曹操於黎陽與袁紹杷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

」大破袁軍。

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

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

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

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

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我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官渡之戰」

劉備投奔袁紹後,袁紹感到和曹操之間的一戰已經在所難免。於是,袁紹決定率領10萬 精銳步兵和1萬騎兵奪取許都。論軍事實力,曹操比袁紹弱得多。因為袁紹本來勢力就不弱,在聯合諸侯討伐的過程中 他就積攢...

官渡之戰,狼煙四起

官渡之戰,從建安五年(200)二月開始,到十一月結束,歷時9個月,它是漢末群雄混戰和三國鼎立形成時期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次大戰,也是曹操統一北方之戰中最重要一戰,官渡之戰讓混亂的中國北...

東漢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

在1818年前的今天,0199年6月1日 (農曆四月二十),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歷史之我見——官渡之戰

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

官渡之戰真的成就了曹操的基業嗎?

對於中國歷史,三國時期一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劉備,孫權,曹操,公孫瓚,袁紹等各路諸侯群雄並起,書寫了一段盪氣迴腸的史書。但是作為曹操來看,官渡之戰或許成為曹魏政權基業建立的基礎,自此之後...

曹操軍事生涯最會輝煌的一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