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如何以少勝多?如何七萬戰七十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
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
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
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
起初形勢袁強曹弱。
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處於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丑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眭固殺楊丑,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
劉表坐觀成敗,孫策保守江東。
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前期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官渡之戰曹軍的戰略部署[6]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
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濬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
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
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
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2]
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占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
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占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
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
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7] 。
官渡之戰形勢圖 [1]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
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
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8]
。
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六百,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
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
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
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文丑為亂軍所殺,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
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9] 。
相持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
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
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 [10] 。
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11] 。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
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
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
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一日見運糧士兵疲於奔命,於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官渡之戰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
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
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
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
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
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
」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辟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 。
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奇襲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
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
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
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
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
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
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
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
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
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戰爭結果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
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
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其他戰後相關事務:
1、官渡之戰後,曹軍活捉了沮授。
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賞識,起初曹操赦免沮授並且厚待他,但最後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紹陣營而被曹操殺害。
[2]
2、曹操在袁紹大營發現許縣及軍中的某些人員,曾寫信向袁紹表態,他下令將信件全部焚毀,以示安撫反側。
[2]
3、官渡之戰後,袁紹僅八百騎逃回北方,後悔不用田豐之言,但逢紀詆毀田豐,結果田豐被袁紹殺害。
[2]
4、冀州地區發生反袁的動亂,袁紹率軍平定。
[2]
戰役評論
勝敗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18]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
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雙方參戰人員 [12]
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
」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
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
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
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
戰機就在這時出現。
」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
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
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18]
歷代評價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
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
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則官渡大敗;乘勝席捲,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19]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
曰:「克紹官渡,由白馬。
殭屍流血,被原野。
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
沙醿傍,風飛揚。
轉戰不利,士卒傷。
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
卒勝大捷,震冀方。
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 [20]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 [21]
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
」 [22]
宋朝理學家范浚認為官渡之戰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餘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
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 [23]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
」 [24]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淳于瓊等既破,張郃復降,據《三國志》說:袁紹的兵就此大饋,這大約因袁紹的兵駐紮日久,銳氣已挫,軍心又不甚安寧,遂至一敗而不可收拾。
曹操攻淳于瓊,固然有膽氣,也只是孤注一擲之舉,其能耐,倒還是在歷久堅守、能挫袁軍的銳氣上見得。
軍事的成敗,固然決於最後五分鐘,也要能夠支持到最後5分鐘,才有決勝的資格哩。
」 [25]
民國小說家蔡東藩在《後漢演義》中評價:「曹操處處能用諫,袁紹處處是愎諫,即此已見袁曹之興亡,不待戰而始決耳!況糧餉為行軍之根本,軍若無糧,敗可立待。
袁紹一失之韓猛,再失之於淳于瓊,用人不明,賢否倒置,是尚能與操爭勝乎?劉備能知紹之必敗,其智識遠出紹上;操亦目備為英雄,故紹敗而不急追,反於勢孤力弱之劉備,卻鄭重視之,蹙之於汝南之間,使備不得息肩。
操之窘備,亦甚矣哉!彼袁紹既自誤其身,復遺誤其子,身死以後,兩子相爭,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劉玄德,善敗下亡,卒能創業垂基,與曹氏抗衡終古也!」
[26]
三國名將之曹操(三)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以弱勝強,打敗群雄盟主袁紹,把黃河中下游北岸的冀、青、幽、並四州納入囊中,進而成為北方的霸主。那麼曹操與袁紹,有甚麼樣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戰如何發生?進...
打殺三國:魏武帝曹操的一生,整體是光輝的(3)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官渡之戰。迎獻帝、遷都於許和恢復農業生產是曹操得以成功的兩個重要條件。從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東征西討,開始了他翦滅群雄,統一北方的戰爭。其時,在...
官渡之戰,曹操屢用奇策,擊敗強大的袁紹一統北方
袁紹消滅公孫瓚之後,據幽州、冀州、青州、全有河北之地。他聲勢盛大,躊躇滿志,欲一爭天下。放眼望去,北方大地之上只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許昌的曹操堪為對手,並且此時袁紹實力比處於四戰之地的曹操強大許...
官渡之戰,曹操區區萬餘人馬,是如何打敗袁紹十幾萬大軍的?
三國時期,袁紹是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根本沒把曹操放在眼裡的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建安五年,袁紹命大將顏良帶兵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北),自...
《中國青年寫中國史》之《官渡之戰》
作者:夢如生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 我們先把眼光放大到全世界,這個時候西方最強盛的是羅馬帝國,正是軍人出身的賽維魯皇帝當政,雖然這個皇帝打了不少勝仗,國家人口也達到了四千多...
袁曹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大敗?
在今天河南省中牟縣東北五里靠近官渡水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村莊,叫官渡橋村。這裡就是1700年前,袁曹官渡之戰的占戰場遺址。現在官渡橋村的附近,據傳還留有當年曹操存放糧草的「草場」和袁紹屯兵的「袁...
曹操軍事生涯最會輝煌的一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
歷史之我見——官渡之戰
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
官渡之戰真的成就了曹操的基業嗎?
對於中國歷史,三國時期一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劉備,孫權,曹操,公孫瓚,袁紹等各路諸侯群雄並起,書寫了一段盪氣迴腸的史書。但是作為曹操來看,官渡之戰或許成為曹魏政權基業建立的基礎,自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