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原因,合理解釋了「三顧茅廬」其實是小說杜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漢末,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曹操把持著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在謀士徐庶和司馬微的推薦下,帶著關羽、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臥龍崗求取諸葛亮出山。

此間三去三請,終得諸葛亮出山,而《三國演義》便把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然而仔細分析來看,「三顧茅廬」其實存在很大的虛設,為此總結三點。

1、首先從史書上觀察

除陳壽編寫的《三國志》外,根本沒有對「三顧茅廬」的記載,而且竟無一人提及過劉備三顧草廬於諸葛亮。

那麼這就很奇怪啦,從古至今,這種禮賢下士的典範事跡都一直長傳,而這樣一個經典事跡卻無人提起,這本身就很難以想像。

一家之言本身就很難取得認可。

而與此相應的史料《魏略》和《九州春秋》卻是這樣的記載。

劉備屯兵於新野後,諸葛亮曾是自請相見,也就是毛遂自薦。

劉備初見諸葛亮,但見諸葛亮年齡不大(畢竟兩者相差了二十多歲),於是對其也是不太在意,儘管之後是以上客待之,但並沒有重用他。

這一點與龐統初見孫權一樣,孫權因為龐統的相貌而大大忽視了他,最後才使得龐統走向了劉備。

2、從內容的合理度來看

隆中對的策略我們都很清楚,也就是給劉備畫了一個天大的燒餅。

「先取荊襄,後得川蜀,待天下有變,則率荊川之軍共擊曹魏」,從國策上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安邦偉計。

然而我們需要從現況分析,當時曹操剛敗袁紹,一統中原,正率領著幾十萬大軍南下,這對於屯兵新野的劉備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那麼隆中對應該會提及這個當時很緊迫的生存解決策略,然而對於這個現實問題,隆中對卻隻字不提。

這就非常的不合乎常理啦。

3、從內容的保密度來看

我們知道在郭嘉初見曹操的時候,他們之間曾大談天下大勢,至此曹操的戰略方針才逐漸明確,然而關於他們之間談論的內容,並無書籍記載,後人更是一字不知。

只有曹操感嘆過: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

而與之相比較,劉備初見諸葛亮,便傳出了《隆中對》這種千古名篇,然而像這種治國安邦大計本應該高度保密,那麼劉備又怎麼會讓人記載並且使得天下人盡知呢。

那麼以此三點來看,所謂《隆中對》很有可能是後人用來附會《出師表》而杜撰的,而「三顧茅廬」之說就很顯然也是小說杜撰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非也

諸葛亮,字孔明,外號臥龍,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眾所周知,西蜀皇帝劉備的江山,很大程度上是由諸葛亮一手策劃,在此之前劉備並不知諸葛此人,但上天註定諸葛出山,相扶劉備,徒取天下……

劉備真的做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嗎?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世人皆知。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就詳細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成就霸業的故事。將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態度描寫得惟妙惟肖,把劉備對諸...

歷史上劉備在新野屯兵的這七年在幹什麼?

其實我們一般人在看三國的時候其實都是覺得一些武將厲害,一些謀士有計謀,爾虞我詐和戰場的單挑還是把人看得十分的過癮啊,但是其實如果仔細的分析的話你會發現其實帝王之間的勾心鬥角也非常的有趣,熟悉劉備...

三顧茅廬真是求賢若渴還是另有隱情?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兒乎家喻戶曉,詩聖杜甫也作詩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國民間文化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楷模,是中國士人階層的偶像...

"三顧茅廬」是真的嗎?是真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若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劉備「三顧茅廬」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