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真是求賢若渴還是另有隱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兒乎家喻戶曉,詩聖杜甫也作詩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中國民間文化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楷模,是中國士人階層的偶像,更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40多歲的劉備不惜以漢室皇叔的身份三次真誠相邀20多歲的諸葛亮,甚至在臨死前託孤時對諸葛亮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最終兩位年齡相差二十歲的君臣卻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近讀三國,綜合一下歷史細節,或許可以看出,三顧茅廬也許並非是求賢若渴那麼簡單,即使是之後君臣如魚得水般融洽,但在未有真實接觸之前,反而有可能是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相互試探和考驗,最後相互妥協的結果。
他人推薦諸葛亮時劉備並沒加入特別關注名單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錄的是,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見劉備,深得器重。
徐庶向劉備推薦時說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願與他相見嗎?劉備當時的反應就是讓徐庶把諸葛亮一起帶來。
由此可見,當時劉備並未特別關注諸葛亮,只是當成一般的謀士。
至於相傳的相見時就提出隆中對,有人也產生懷疑,有人認為,劉備正面臨著曹操幾十萬南下大軍的威脅,但是,隆中對卻對燃眉之急的現實問題不提,是不符合情理的。
還有,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不可能想得那麼周到,安排了現場記錄。
所謂《隆中對》,極有可能是後人為了附和《出師表》中的三顧茅廬之說而加以杜撰的。
另據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劉備和諸葛亮二人第一次相見的情景。
《魏略》中說劉備屯兵於樊城時,曹操方已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曹操馬上就要對荊州發動進攻。
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
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劉備。
劉備因為諸葛亮年紀小,根本不重視他。
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今政局的對策,才使劉備逐漸信任他。
最後,劉備才「以上客禮之」。
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初次見面的呼呼別有含意
三國演義勾畫了三顧茅廬的情景,玄德對諸葛亮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
而諸葛亮卻在初次交流時再三避免劉皇叔尊稱,張口只稱「將軍」。
這裡面其實很有意思。
劉備的身份一直遭人懷疑,以前督郵就說過:「汝詐稱皇親,虛報功績。
劉備雖占有國姓劉,其實已經和漢皇室關係不大,聯繫全無,父親曾經舉孝廉任小吏,可惜早喪,以致其 「幼孤,家貧,販屨、 織席為業」,大約也就是一般的自耕農。
在鎮壓黃巾中累積軍功,只被安排安喜縣尉這樣的低級武官,也算入了仕途。
還是因為沒有與上司搞好關係,這個職位也丟了,只得依附他人,平定漁陽叛亂,表為別部司馬、
實任平原縣令。
這個別部司馬雖然是虛職,但畢竟是大將軍的屬官,也算在朝廷中掛上號了。
後隨公孫瓚討伐董卓,仗關、 張之力,名震諸侯。
曹操與陶謙交兵,劉備幫陶謙退曹兵,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權領徐州牧,雖然沒有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但從此劉使君名列一方諸侯矣。
後來曹操用荀彧之計,欲使呂布與劉備 「二虎爭食
,詔封劉備為征東將軍、宜城亭侯,領徐州牧。
如此劉備就正式成為統帥一方的封疆大吏,以領袖的面目登上了群雄紛爭的政治舞台。
後來,劉備失掉徐州,依附曹操,面拜漢獻帝,序譜正式成為獻帝之叔,官升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這可是皇帝親自拜定的,「自此人皆稱為劉皇叔」。
雙方出於現實的考慮相互妥協
相對劉備四處求才擺脫困境,在初次見面會上,諸葛亮對劉備一口一個 「將軍」 ,而不是俗稱 「皇叔」 ,這就提醒劉備地盤是「將軍」 打來的,而不是 「皇叔」
坐來的。
其實諸葛亮自身也是出於選擇的無奈,諸葛亮的志向非常大,「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寫成四處閒遊的神仙,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諸葛亮在也《出師表》中說過「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不是諸葛亮不想出山,而是在等待明主招納。
當時,曹操和孫權身邊人才濟濟,如果諸葛亮前去投奔的話,不一定會得到重用,並且地位也不會像在劉備手下那麼高,其實東吳張昭也曾推薦過諸葛亮,不過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由此可見,諸葛亮要想突破張昭、周瑜、魯肅這些人成為孫權首席謀士是有點困難的。
而劉備雖然兵少將乏,但他是一支潛力股,而且他身邊沒有像樣的人才,正因為如此諸葛亮能大顯身手,才會得到劉備的重用。
於是雙方由開始的互不很在意,到後來的惺惺相惜,以後互相依倚,在漢末群雄中,運用揀軟柿子捏的方式奪得了偏處一隅的西川——這地方,曹操並不急於攻取,孫權也鞭長莫及,於是給了劉備和諸葛亮的機會,最終成就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頂大忠臣的帽子,諸葛亮愧對它一千七百多年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國家陷入了分裂割據局面,一篇隆中對足以說明當是的群雄分布。」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
三國中最惡毒的人不是曹操,其實有個人比曹操更惡毒!
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電視劇裡面說曹操是個大奸臣,冤枉了許多好人,也錯殺了不少人,但史書中卻把曹操稱為治世之能者,可見,電視劇還是有一些誤導的。而電視劇中的另一個巨頭劉備呢,...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真的發生過麼?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可謂是婦孺皆知,這個詞出自三國演義中劉備請出諸葛孔明,共保大漢江山的故事。羅貫中對於劉備禮賢下士的描寫可以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麼真正的歷史上有沒有這段三顧茅廬呢?
您不知道的歷史真相——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然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土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三個原因,合理解釋了「三顧茅廬」其實是小說杜撰
前言:漢末,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曹操把持著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在謀士徐庶和司馬微的推薦下,帶著關羽、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臥龍崗求取諸葛亮出山。此間三去三請,終得諸葛亮出山,而《...
隆中對,老江湖劉備是怎麼樣向未出茅廬的諸葛亮虛心請教的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自前往隆中上門面試,結果兩次都撲了空。而《三國志》中的記載,則只是「凡三往、乃見」寥寥數語而已,並沒有說諸葛亮不在家中。歷史真相雖已經杳不可知,但事情不外乎有兩種可能:諸葛...
隆中對就是一個騙局,其中說到的機會卻讓司馬懿的後人得到
所謂的《隆中對》就是劉備拜訪諸葛亮時兩人的一段對話,確切的說是諸葛亮的獨白。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下的形勢,並為劉備描繪了一幅雄偉的藍圖。諸葛亮侃侃而談:「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
三國頂尖謀士,只此兩人,郭嘉和司馬懿等都靠邊站!
三國英雄人物很多,猛將如雲,智謀之士也燦若明珠,在這些人物當中,出色的有李儒、田豐、審配、陳宮、賈詡、郭嘉、程昱、荀彧、許攸、張昭、周瑜、龐統、法正、司馬懿、楊修等,然而,在這些謀士中,只有兩個...
諸葛亮為何投奔劉備,真的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嗎?
諸葛亮投奔劉備卻不投曹操和孫權,是不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呢?我們先分析下真實的三顧茅廬。大多數人對三顧茅廬的印象只有《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對這一段寫的非常精彩,文學色彩非常濃厚,但精不起仔細推敲。
從《隆中對》到《出師表》,看諸葛亮成長與成熟的過程
諸葛亮早已成為名垂青史的忠誠楷模與智慧化身。有不少人都以為諸葛亮是一個天才人物。其實諸葛亮後天的勤奮、努力、進取精神才更值得我們景仰和關注。諸葛亮從十六歲開始帶著弟弟到隆中隱居,躬耕隴田,自食...
劉備「三顧茅廬」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