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扶漢祚,哪管身後評——千秋功罪說諸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南陽市的邊緣有一漫土崗,雖然低矮,但卻是南陽市的制高點,一馬平川的南陽平原,人稱聚寶盆,生息著一千多萬蒼生。

這個土崗是毫無遮攔的南陽市的屏障,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千多年來南陽的人文脈絡,代代南陽人引為自豪,甚至可以稱為南陽魂。

這個土崗就是臥龍崗。

人稱「千古人龍」的諸葛亮的躬耕地,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開言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那麼做為出道前諸葛亮的隱身地 ,到底發生了多少事情,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了解的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所乾的轟轟烈烈的大事。

站在臥龍崗上可遙望茫茫的南陽平原大地,也許結廬於此的諸葛亮此時已經胸懷天下,抱負山河,只是等待明主的到來。

名垂千古仰威儀,功蓋三分延漢祚。

漢祚天下綿延三百餘年,到了東漢末年已是氣數殆盡,但是漢室仍是那些士族大夫們所供奉的皇朝正統,諸葛亮便是其中一員,做為山東望族,諸葛氏一門到了諸葛亮叔祖輩時,已是家道中落,生逢亂世,群雄並起,諸葛亮是瞧不上那些朝起暮落的亂世奸雄們的,所以諸葛亮避亂世於南陽臥龍崗,是以待時機的。

一圈紅牆沿著馬路的左側把臥龍崗圍了起來,我們在馬路的右側看到一鐵柵欄開著,以為可以進去,但保安告訴我們這裡是員工專用通道,遊客必須走大門。

這意味著遊覽臥龍崗需要買門票,果然在「千古人龍」的石牌坊下,售票員告訴我們票價六十元,小孩半票。

我不僅有些感慨,這樣的人文遺址是需要大力弘揚的,如果估價而售,是不是違背宣傳歷史遺存和歷史知識的原則呢?況且我的小孩,自小喜歡三國,他來到臥龍崗已經是歡天喜地了。

當我看到臥龍崗售票處的上方儼然寫著「國家4A級景區」的字樣,不僅有些啞然失笑了。

這並不是臥龍崗一處人文景觀標榜國家級景區,相當多的歷史人文遺存成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招牌,並且極力申報,4A、5A景區已成泛濫之勢。

不管怎樣到了南陽,臥龍崗就在眼前,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我們買過票走進這令人敬仰的「人龍」隱居之地,心中的那份激動無以言表。

進入大門,迎面又是一石牌坊,這座石牌坊顯然經歷了不同尋常的磨難,破碎的石柱用鐵箍固定住,石柱上的裂紋一道道的,如不加固,它真的支撐不了這個石牌坊,石牌坊有些年月了,仔細看上面的題字模糊可見「道光辛卯巧月吉日」距今應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再看牌額上題著正楷大字「漢昭烈皇帝三顧處」。

昭烈皇帝指的是先主劉備,「三顧處」,指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事情,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是在這裡上演的,言之鑿鑿,其言確確。

題字立牌坊的是劉訓,劉彧。

落款「已後學任守奉立」。

此時我不禁想起了一百多公里外的襄陽,有個古隆中,我們知道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就發生在那裡。

那麼劉備的三顧茅廬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呢?南陽和襄陽為此打了二百多年的口水官司,這個石牌坊顯然有正名的意味,而立牌坊的人是劉氏後裔。

臥龍崗的石牌坊上題有「千古人龍」的字樣,兩邊一副對聯上寫著「名垂千古仰威儀,功蓋三分延漢祚」。

當然在這裡我們不用解釋對聯的內容,都知道是頌揚諸葛亮一輩子的偉大事跡。

中國人無論是達官貴人或是販夫走卒,都知道三國的故事,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始,但凡有煙井處無不講三國,做為三國這段歷史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更是家喻戶曉。

對於諸葛亮的躬耕地臥龍崗來說,承載的不僅僅是耕讀持家這麼簡單,重要的是諸葛亮隱忍不出以觀天下,雖偏居一隅,但天下大局瞭然於胸,人不出茅廬,然知天下三分。

臥龍崗名副其實,被後人稱為「人龍」的諸葛亮如睡龍一般,事農桑十年,厚積薄發,出茅廬功蓋三分,成千古不朽功勳。

如今的臥龍崗靜靜的橫亘在南陽的臥龍路上,馬路穿崗而過,在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家庭的必備交通工具的今天,臥龍路儼然是車水馬龍,鳴笛聲連綿不絕,給靜寂的臥龍崗帶來一些喧囂,看著把臥龍崗生生橫切成兩半的馬路,總有說不出的酸酸的滋味。

而被棄之一邊的另一半土崗上聳立著一座六邊形的磚塔,塔上並無文字說明此磚塔的出生年份,問塔下的算命先生,答曰:磚塔名謂「龍角塔」,是為了鎮南陽風水而建。

那麼是真的要鎮住臥龍崗的「龍」嗎?

東漢末年,黃巾軍興起,戰亂始於中原, 幾場大戰下來,百姓流離失所。

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心懷叵測之徒乘機在戰亂中慢慢坐大,漸漸不受朝廷節制,形成軍閥混戰局面。

一向繁盛的中原地區漸成曠野,曹操有詩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而南陽荊楚一帶相對於中原較為太平,在曹操南進之前少有戰爭,諸葛亮隱居南陽避亂世以觀天下大勢,但因南陽襄陽自古行政區劃的變化,所以有了百年口水之戰,在臥龍崗看到最多的就是證明臥龍崗是諸葛亮躬耕地的歷史遺存,除了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稱「臣本布衣,躬耕耘南陽」外,其它的文獻資料也顯示諸葛亮曾經在臥龍崗一帶生活居住過。

唐朝的劉禹錫在 著名的『愛蓮說』中寫道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提到劉備三顧茅廬的確在隆中,陳壽的「三國志」也有「隆中對」引為名篇,出現在中學課本中。

但在「三國演義」的結尾詩中羅貫中又提到

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

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託孤堪痛楚!

這前後矛盾之處讓人一頭霧水,那麼到底諸葛亮和劉備的千古名對發生在襄陽或者南陽成了歷史懸疑。

臥龍崗的古建築以清代居多,大多是道光以後歷任南陽地方官所建。

比如這個寫著「漢武侯躬耕處」的石碑,是光緒辛丑年南陽知府傅鳳颺所立。

此時諸葛亮的躬耕地之爭已經相當激烈,做為南陽知府自然要極力證明諸葛亮是在臥龍崗隱居的。

一條石徑直通武侯祠,遠遠看著朱紅色的牆壁,不禁一陣肅然起敬。

進入大門正中一條石徑直通武侯祠,這是臥龍崗的核心文化遺存,右邊沿紅牆嵌著歷代名人頌揚諸葛亮的石碑,以現代人的文字知識能夠認讀下來的只有一半左右,那些篆刻和狂草就只好意淫了。

諸葛茅廬古,南陽名士多。

題字者落款:已丑小雪汝南。

接著是「忠懷千古出師表,妙算三分臥龍崗」。

題字者戴明賢。

又有「成大事一生謹慎,仰風流萬古清高」。

等等,無不是頌揚諸葛亮一生的行跡。

奇怪的是在臥龍崗紅牆的外側有一院落,明清建築式樣,有牆封閉遊人不能通過,從後窗望去原來是一個書院,正門上有一匾額上寫著「臥龍書院」四個大字,正屋擺著一架木屏風上面畫著至聖先師孔子的畫像,上面題著「先師孔子行教像」七個字,屏風的兩側寫著一副對聯「學為人師學不厭,行為世范教不倦」。

令我奇怪的是為什麼把諸葛書院隔離開來,這個書院不正符合諸葛亮在臥龍崗隱居耕讀,心懷大志的主題嗎?

歲月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流逝的時間,和日月旋轉下的四季輪迴。

它的記憶是抹不去的痕跡。

在臥龍崗我看到的是後世文墨客的頌揚溢美之辭,其實都是在沾諸葛亮的光,遙想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帶給西蜀人民無盡的災難,連年戰爭只是為哪心中的信仰,其實就是逆天而行的所謂忠誠,劉漢天下在諸葛亮的心中,是一輩子的夢囈,當他在隆中看天下三分時,其實已經註定失敗,偏隅西蜀,遠離中原文明,還有什麼抗拒天下的資本呢?更不用說北定中原,匡扶漢室的偉大目標了。

其實江山千秋,不是哪一個姓氏專有的,漢祚一去,歷史照樣前進,天下是張王李趙,周吳鄭王的,不是某一家或某一集團的,諸葛亮的失敗是逆天而為的,必定是個悲劇,他帶給歷史的是一場連年戰爭,民生凋敝的災難。

千古人龍,是固化的思維定式給予諸葛亮的評價,三代遺才,更是一場歷史笑話。

在臥龍崗我想到更多的是,羅貫中帶給人們的歷史誤區,人們趨之若鶩的諸葛亮,究竟是千古人龍,人妖各半的智者呢?還是逆天而行的罪人? >我想西蜀人民不會為一個連年發動戰爭,搞得民不聊生的人而鼓與呼吧?值得敬佩的倒是那個抵制諸葛亮北伐的李嚴,譙周,等輩。

遺憾的是這些主張偏安一隅的人,被諸葛亮打壓下去,整個西蜀後主一朝,竟連一點異議之聲也沒有了。

六出祁山帶給西蜀人民的是災難,諸葛亮死後,還有遺患,選姜維做接班人,八次北伐,直接把西蜀政權埋葬了。

歷史究竟怎樣看?其實諸葛亮是個歷史罪人。

殘破的斷碑下,掩蓋了多少歷史真想!連年的戰爭使蜀地民生凋敝,破敗不堪。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和隨後的軍閥混戰,造成中原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的慘劇,而四川相對平穩劉璋父子雖然是庸才,但知道撫恤人民,劉備搶了劉璋的地盤,劉璋手下大將鼓動劉璋和劉備死磕,但劉璋為了百姓不遭戰亂之苦,舉手投降讓了益州。

可劉備諸葛亮等輩接手益州後,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連發動戰爭,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更甚,不顧大臣們反對,一意孤行,後來遭到政敵陷害,不得不避難沓中。

等到鄧艾鍾會進入四川後,看到的並不是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民生凋敝甚於想像。

諸葛亮一生掌權蜀國,身為丞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六出祁山的時間建興六年春

建興六年冬

建興七年

建興八年秋

建興九年

建興十二年

姜維十一次伐魏:公元234年,238年,243年,246年,247年,249年,250年,253年,254年,255年,256年,257年,258年。

幾乎每年都要打一次仗。

看到這些歷代題匾,無不是溢美之辭。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蜀漢政權剛剛建立的章武元年,即位剛剛三個月的劉備就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舉傾國之兵討伐東吳,這違背了諸葛亮北拒曹魏,東和孫權的國策,諸葛亮雖然勸阻劉備,但並未奏效。

夷陵之戰,使蜀漢元氣大傷,但究其原因,根源在於諸葛亮坐視荊州關羽失敗,而不發兵救援,關羽一向傲上,特別瞧不起諸葛亮,而諸葛亮在荊州問題上大有借刀殺人之嫌。

因為死了一個關羽,諸葛亮就可以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劉備對於諸葛亮幾乎就是言聽計從。

蜀漢政權的幾十年,就是在連年發動戰爭中過去的。

剛剛平定南中的諸葛亮在公元二二八年接連兩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緊接著又四次北出祁山,最後在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向稱天府之國。

是平庸的守成之君的福地。

劉璋父子居此地兩代,雖然沒有大的成就,但是百姓樂居,和諧平安。

劉備一代梟雄,以恢復劉漢天下為己任,把益州當成了 復興基地,而諸葛亮的「北拒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就是為實現劉備的復興夢而定的。

為執行這個戰略,諸葛亮在戰術上對曹魏以攻代守,主動出擊,生前六出祁山,死後十一次伐魏,他的繼承者姜維忠實的執行著諸葛亮的遺策,但最後的幾次對魏戰爭,已經變味,竟成了姜維維持兵權,免遭奸臣陷害的藉口。

如此無功而返的戰爭,貫穿了整個蜀漢政權的興亡,這對於蜀地的百姓來說無疑是個悲劇。

此時我想起了另一個悲劇人物魏延,有人對諸葛亮一生如此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主要原因在於太謹慎小心不曾弄險,兵出斜谷,進退有據。

如果一個軍事指揮家在軍事進攻時,總在想著退路,這似乎有成敗一定的忌諱,早在一出祁山之時,魏延獻計,乘著魏國內訌,出奇兵於子午谷,輕裝疾進,不出三日兵臨西安,下潼關而進洛陽,諸葛亮後續支援,必成大事,但魏延的奇計被諸葛亮否決,並且譏諷了一番,其實諸葛亮一出祁山之時,正是奪得曹魏天下的良機,魏國內部政局未穩,而蜀漢經歷了夷陵之敗後,平定南方,厲兵秣馬,農事連年豐收,諸葛亮的威勢如日中天,劉備入主西蜀時帶去的中原將士,謀臣正值當年,此時如果一舉定中原,哪有後來的連年戰爭呢?對於魏延,諸葛亮一向頗為忌憚,只用其勇,而不用其智。

並且時時處處提防魏延,我記得很早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提到魏延之所以在諸葛亮死後造反,其實就是被諸葛亮逼得,即便是「三國演義」中的這段描述也是講魏延和楊儀掙權所發生的內訌,魏延並沒有造劉禪的反。

魏延這個人物和關羽有幾分相似,持才傲物,為諸葛亮所不容,最後身首異處,落了個腦後有反骨的千古惡名。

在武侯祠諸葛亮的蠟像前,我想的更多的是假如諸葛亮一直隱居在南陽,治學寫書,教書育人,會成為一代大家,也許有更多寶貴的東西流傳後世,但這只是假如,他不隨劉備出南陽,輔佐漢室,也許沒有現在的名望了,中國傳統「忠孝」為先,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均可自取」劉備一代梟雄,奔泊大半生,方得西川一隅,往大方面說是為了匡扶劉漢祖業,小方面說劉備出身低微,本是街頭小販,雖然有皇室血統,但已是旁支遠系,所以劉備不可能將大半生創下的基業,交與外姓,他如此說法其實就是單刀直入,正話反說,切中諸葛亮要害,要諸葛亮表態。

諸葛亮的一番表態很是讓劉備放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一死」。

諸葛亮恪守承諾,鞠躬盡瘁於五丈原軍中,這也許就是諸葛亮千古留名,被稱為「人龍」的主要原因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冤殺魏延背後:一場狗血的政治鬥爭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有道是:時勢造英雄。為蜀漢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南陽人魏延,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大英雄。他稟性剛烈、率真招忌,沒有死在鐵馬秋風的百戰險地,卻橫死於本部營壘陰謀爭權構陷的...

諸葛亮身上竟然藏著個大謎團

前些時,有學者考證稱《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不靠譜,其描述中地理方位非常混亂:關羽從許昌去河北投奔劉備,本可以直接向北前往鹽津或者滑縣,渡過黃河進入冀州。羅貫中卻讓他莫名其妙地向...

若龐統不死,三國將如何發展

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會入川,那麼荊州在諸葛亮和關羽的鎮守下可保無虞。劉備、龐統主益州,豬哥、關羽主荊州。時曹操暮年,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

臥龍崗:名人名聯千古傳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諸葛亮青年時代「躬耕於南陽」的舊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處,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草廬對策」就發生在這裡。現存楹...

智慧「男神」臥龍先生 諸葛亮也有人性的弱點

諸葛亮,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大師。蜀相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歷史人物之一了。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只能仰視其人峻拔偉岸、瀟洒飄逸的身影,暗恨老天無眼,將自己與這位智商奇高之超人...

諸葛亮配得上「千古人龍」的稱號嗎?

 在南陽市的邊緣有一漫土崗,雖然低矮,但卻是南陽市的制高點,一馬平川的南陽平原,人稱聚寶盆,生息著一千多萬蒼生。這個土崗是毫無遮攔的南陽市的屏障,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千多年來南陽的...

諸葛亮配得上「千古人龍」的稱號嗎?

在南陽市的邊緣有一漫土崗,雖然低矮,但卻是南陽市的制高點,一馬平川的南陽平原,人稱聚寶盆,生息著一千多萬蒼生。這個土崗是毫無遮攔的南陽市的屏障,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載了一千多年來南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