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諸葛亮的用人水平談魏延與楊儀之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毛主席曾經說過:當領導主要要做好兩件事:一件是出主意,一件是用幹部。
諸葛亮在我國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那麼諸葛亮的用人水平如何呢?
建興六年,諸葛亮一出祁山時,不任用趙雲,魏延這樣有豐富作戰經驗,可以統帥一面的將軍,而是反對大家意見,選擇馬謖為前鋒,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扶植親信,另一方面是為了打壓軍中老臣。
整個街亭戰役的部署其實就是內部派系鬥爭的結果。
願望是美好的,結局是失落的。
街亭大敗,一出祁山也是戛然而止。
草草收場的背後也只是「揮淚斬馬謖」,諸葛亮自貶右將軍。
一手的好牌最終玩壞了,此後的戰爭里,曹魏對於蜀漢政權的進攻總是總體上採取慎戰的原則,導致諸葛亮以後在祁山的軍事行動大多無功而返。
街亭戰役後,諸葛亮並沒有看清自己的問題,他卻找了另一個「馬謖式」的替代品。
他就是楊儀。
楊儀為人刻薄,喜歡和別人鬧矛盾,這個特點讓諸葛亮很滿意。
不久,楊儀被人任命為參軍,很快進入了蜀軍核心領導層。
楊儀在軍隊里主要負責的是後勤保障工作,他很會辦事,深得諸葛亮器重。
實際上那時侯蜀漢在一個能開疆擴土的將軍很難,但是一個中規中矩的辦公人員還是不難的。
那麼諸葛亮要制約的都是那些人呢?當然是劉備的舊臣,其中魏延無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魏延不僅是重臣,還是蜀漢後期的國防砥柱中流,他的業務水平也很高。
諸葛亮多次否定魏延的計策,但是屢次祁山無功,這對諸葛亮的威信造成了嚴重的挑戰,因此諸葛亮需要一個人來制約魏延。
楊儀就此登上歷史舞台。
《三國志》多處記載魏延和楊儀不和,魏延和楊儀矛盾很深,只要一在一起就會發生爭吵,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爭吵緊要時刻,魏延拔刀相向,楊儀則是流淚哭訴。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仍是「和稀泥」的態度,這也就導致了後來,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和楊儀火拚的情況出現。
可見諸葛亮的方法確實很不合適。
諸葛亮用人既不是看德行,也不是看才幹,只是採取「唯我所用」的原則,不問能力,也不問品德,幹部任用過於主觀化,最終造成了不利的局面。
由魏延和楊儀事件可以看出諸葛亮任人確實不怎麼高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諸葛亮用人不如曹孟德——評魏延悲劇
漢末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在我國古代政治家中確實是一位佼佼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為追求天下統一大業而鞠躬盡瘁的奮鬥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風範,確實使人敬佩。可他也不是完...
神機妙算諸葛亮,為何不能光復蜀漢,他到底犯了哪幾個錯誤?
諸葛亮是中國人心中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也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大智大慧如諸葛亮,也犯下了或輕或重的不同錯誤!
馬謖是不是真的必須得死?是用人失誤還是另有隱情?
(談的是歷史,說的是人心,《評三國》系列第九回,說一個不一樣的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家喻戶曉。易中天在《品三國》第三十九集「痛失臂膀」裡面特為此講了一集。本文不是要在這裡複述一遍易中天的講稿...
「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是一個文盲將軍
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舉十萬大軍北出祁山,開端了北伐華夏之戰,史稱「一出祁山」。因為馬謖在街亭大北,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戰役以蜀漢的失利告終。戰後,蜀漢內部對這場戰役的失利進行...
一戰擊潰魏延的蜀漢將軍是誰
【導讀】諸葛亮在北伐軍中去世,臨終留下遺命,讓楊儀率大軍撤退回蜀國。魏延和楊儀不和,不願意給楊儀當「斷後將軍」,一氣之下帶領自己所屬的軍隊率先南撤,沿途還燒毀了經過的閣道。楊儀等鑿山通道,晝夜不...
諸葛亮一致命缺陷,導致蜀漢日漸衰落,率先亡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大詩人杜甫有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緬懷諸葛亮的。的確,諸葛亮復興漢室的雄心令人感嘆,主政二十餘年從未有過謀逆之心令人欽佩。不過,這一切卻不能掩...
諸葛亮一生追求毀於此人之手,劉備臨死前就一語道破天機
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對蜀漢政權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最後去世於北伐的軍營里,也確實實現了他在隆中對話里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卻少有得被後世人所詬病。用馬謖的建議,用攻心...
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三國裡面舉世無雙,但是在用人上差劉備千里
毛澤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當領導的主要是做好兩件事,一件是出主意, 一件是用幹部。毛主席的話說得沒錯,要想干好工作就得用好幹部。多少年以來被中國人 頂禮膜拜的諸葛亮就是一個玩幹部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