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我初出茅廬,這6個成語你肯定認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終於輪到諸葛亮了,猜猜在《諸葛亮傳》翻出多少成語典故來?《出師表》里20個,《後出師表》里6個,餘下的去掉之前寫過的還有19個,到底是諸葛亮呀

母以子貴

別誤會,因為在劉備、劉禪的妃子那裡只找到2個成語,索性就合到諸葛亮這裡了。

難以否認的是,古時候女子的地位較低,她們最大的念想可能就是兒子成才,做母親的也好跟著沾光。

即便到了宮牆裡,依然是這個道理,或者說愈演愈烈,一朝誕下龍子,就有數不盡的富貴。

要是兒子榮登九五,那做母親的也可執掌半個皇宮。

「母以子貴」是指母親會因為兒子顯貴而顯貴

君臨天下

能在《二主妃子傳》里找到這個詞也是有趣,在劉禪封張飛次女為皇后時,就下了一道詔書「我繼承大業,統轄天下,執掌郊廟社稷,現在要封你為皇后喲。

」其實張飛有兩個女兒,長女在223年母儀天下,237年去世。

同年,張飛次女入宮,次年追隨著姐姐的腳步,走上了皇后之位,又陪著劉禪去了洛陽,了卻殘生。

「君臨天下」是指一個人達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躬耕隴畝

好了,終於到諸葛亮了,對《出師表》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一家本來就是在荊州避亂的,作為一個外來戶,諸葛亮進入荊州士子圈子沒那麼容易,那個時期是要以龐統為「冠冕」的。

有了名士黃承彥這個老丈人後,諸葛亮才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在地里乾乾農活,時不時長嘯一聲,怡然自得。

「躬耕隴畝」就是字面意思,親自下地耕田,這也不是個成語,倒是有「躬耕田」這個典故。

識時務者為俊傑

司馬徽是一位高明的推銷員,先由徐庶提起諸葛亮的名頭,等劉備登門拜訪時,司馬徽又告訴劉備「儒生俗士哪裡懂得天下大勢?能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算得上豪傑,就比如我這的臥龍、鳳雛。

這樣的話術顯然勾起了劉備的好奇心,再一追問又對諸葛亮加深了認識,再加上後來的三顧茅廬,來之不易的人才可要好好珍惜喲。

「識時務者為俊傑」是指能看清時局,才是英雄豪傑多用來規勸看不清形勢的人。

三顧茅廬

劉備是去了三趟,才得見諸葛亮真容,要換個人以看諸葛亮這麼大的架子,怎麼可能自己連跑三趟,也就是劉備了。

或者說,諸葛亮是看準了劉備身邊,就是沒有一個能提點他天下大勢的人,這才好考驗下劉備嘛。

「三顧茅廬」是指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思賢如渴

劉備是真的很渴望人才,畢竟荊州時期,劉備身邊還是關羽、張飛、糜竺、簡雍幾人,要聊別的還好,一聊天下大勢都得靠邊站。

但諸葛亮就不一樣了,張嘴就是一策《隆中對》,未來幾年的發展方針都給劉備規劃好了,要聯合孫權,占據荊、益二州,再圖謀天下。

「思賢若渴」是指對人才的迫切渴求,形容珍惜人才。

如魚得水

聽完諸葛亮《隆中對》,劉備也沒啥好說的,在邊上說「善」就行。

到底是三顧茅廬才請回來的大才,這談吐就是不一樣。

劉備與諸葛亮接觸一段時間後,感情是越來越好,大概是抵足而眠那種交情吧。

關羽、張飛很不理解,劉備就說「我得了諸葛亮,就像游魚碰上了水。

」魚又怎麼能離開水獨活呢?「如魚得水」是指碰見了適合自己的環境,或志同道合的人。

既然成語典故足夠多,那就多寫幾篇。


諸葛亮:《出師表》中的20個成語,你還記得幾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隆中對策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在荊州住了幾年,劉表一直把他當上等賓客來招待。但是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