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於司馬懿是怎麼評價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一個名聲不太好的形象,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的形象也就被演義流傳民間。

甚至還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還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各種謀略也是相當出色的,要不是司馬懿,可能諸葛亮早就恢復了漢室的江山了,司馬懿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的。

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五胡亂華的浩劫,出身奴隸的石勒恨透司馬家。

而東晉在南方,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

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明顯。

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

唐太宗主導官修的《晉書》,以封建帝王立場更不鼓勵臣下效法。

那麼歷史上其它人又是對司馬懿是怎麼評價的了?

南陽太守同郡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認為有非常之器(《三國志·楊俊傳》、《晉書·宣帝紀第一》)

崔琰對司馬懿兄長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晉書·宣帝紀第一》)

曹操:「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

」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晉書·宣帝紀第一》)

曹植曾形容司馬懿:「魁傑雄特,秉心平直。

威嚴允憚,風行草靡。

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全三國文·卷十八·魏十八》)

曹叡:「西方有事,非君(司馬懿)莫可付者。

」(《晉書·宣帝紀第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

夏侯霸:「彼自吻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覽·卷四百四十二 ◎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 孫盛《魏氏春秋》)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裴松之注引《世語》)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毌丘儉、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時,依然對去世的司馬懿評價很高:「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

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

懿欲討滅二虜以安宇內,始分軍糧,克時同舉,未成而薨。

齊王以懿有輔己大功,故遂使師承統懿業,委以大事。

而師以盛年在職,無疾託病,坐擁強兵,無有臣禮,朝臣非之,義士譏之,天下所聞,其罪一也。

懿造計取賊,多舂軍糧,剋期有日。

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

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其罪二也。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

明帝問王導晉朝何以得天下,王導乃陳述司馬懿創業之始,及司馬昭末年弒高貴鄉公之事。

明帝以面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跡司馬懿之猜忍,蓋有符於狼顧。

(《晉書·宣帝紀第一》)

虞預:「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

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

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

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關於司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統的原因,當時東吳屯騎校尉(官職)張悌的話,也許是很好的解釋:

永安六年,魏伐蜀,吳人問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智力雖豐,而百姓未服也。

今又竭其資力,遠征巴蜀,兵勞民疲而不知恤,敗於不暇,何以能濟?昔夫差伐齊,非不克勝,所以危亡,不憂其本也,況彼之爭地乎!」悌曰:「不然。

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丕、叡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

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計立矣。

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脩守備。

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過無功,終無退北之憂,覆軍之慮也,何為不可哉?昔楚劍利而秦昭懼,孟明用而晉人憂,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

」吳人笑其言,而蜀果降於魏。

[22]

石勒:「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晉書·載記第五·石勒下》)

李世民曾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

邦國之貴,元首為先。

治亂無常,興亡有運。

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

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

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

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

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

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

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

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

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

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

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

」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

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

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書·宣帝紀第一》)

房玄齡:「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晉書·宣帝紀第一》)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

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注孫子序》)

司馬光:「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

」(《資治通鑑·卷六十五》)

而宋代何去非認為司馬懿能忍耐,又有足夠的度量。

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

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

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

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

」,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

詳見《何博士備論 司馬仲達論》[23]

黃道周:「司馬魏人,從討張魯。

備爭江陵,請乘蜀土。

言雖不從,大志已睹。

關羽震樊,魏欲避許。

懿請結孫,因而斬羽。

孟達雖降,意猶首鼠。

八日往擒,盡驚神武。

諸葛出祁,以懿御悔。

利則急驅,屯則守伍。

巾幗相加,亦不妄舉。

食少事煩,早知其苦。

五丈秋風,更輩無補。

料死料生,功已足數。

文懿反遼,視魚游釜。

計日攻虛,破之若取。

後晉帝基,皆懿遺祜。

」(《廣名將傳》)

羅貫中:「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

諸葛常談羨,能回天地春!」(《戰徐塘吳魏交兵》)

毛宗崗:「今人將曹操、司馬懿並稱。

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

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

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

至於弒主後,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於操,而未見之於懿。

故君子於懿有恕辭焉。

」(《匯評三國志演義》)

蔡東藩:「從前王莽、曹操、司馬懿、劉裕諸奸雄,其險惡猶不若溫也。

」(《五代史演義》)

對於司馬懿,歷史上的說法不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司馬懿是三國後期最為出名的軍事家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丞相諸葛亮,不過是被後世神話的凡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一度以來,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里,諸葛孔明是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人物。甚至千百年來,諸葛孔明成為了中國...

司馬懿從「在野之士」到「出相入將」

司馬懿 字仲達,公元179年-251年,享年約72歲,性別男,(河內溫縣孝敬里(河南溫縣招賢鎮),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

老讀三國:司馬一生唯謹慎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最近熱播,因「狼顧之相」而留名於史的軍政大佬司馬懿又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在外人眼中怕老婆的「耙...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為什麼不敢出戰?

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到底是大勝還是大敗?

背景:230年9月曹魏三路伐蜀因大雨退軍,同期為應對曹魏三路伐蜀,諸葛亮掌控了李嚴江州軍隊,蜀國軍事力量空前強大;12月蜀國以魯梁之地在吳,改封魯王梁王,吳蜀聯盟信號進一步加強。231年2月,諸...

閒話三國演義——司馬懿在哭泣!

在曹操為司空時期,強征司馬懿為文學掾(負責教育工作)。在曹操征張魯時,仲達、劉曄都分別建議過南取蜀國,仲達持的理由是「劉備以詐虜為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略了上下文)--〔晉書...

司馬懿……

生平早年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家的差評是怎麼來的?

時下,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正在熱映。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以劇中主角的姿態,重新解構了中國歷史上司馬懿從出仕魏國到最後剷除一系列政敵、並最終開啟晉朝序幕的這一段故事。本劇評價頗有兩極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