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三國演義——司馬懿在哭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曹操為司空時期,強征司馬懿為文學掾(負責教育工作)。

在曹操征張魯時,仲達、劉曄都分別建議過南取蜀國,仲達持的理由是「劉備以詐虜為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略了上下文)--〔晉書宣帝紀〕,但是曹操並沒有聽他們的話,留下了一句出名的成語〔得隴望蜀〕,有些史家就說曹操在這時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雄心壯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武聖關羽北上,水淹七軍的同時,曹操意欲遷都,仲達就建議不可,還指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視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晉書宣帝紀〕,就建議立即派使者出使吳國,促使呂蒙在後方襲武聖,結果樊城之圍解決。

相比起孔明,他並沒有真正重視過蜀吳關係,雖然史沒有明確表示蜀漢國跟東吳國爭荊州是誰的主意,但作為股肱之臣,難道看不出跟與吳國的隔膜而不阻止劉備爭荊州麼?如果論明於天下大局,仲達絕對猶勝孔明!數年後,蜀國的一位叫廖立的傻蛋也說了跟仲達相似的說話,那孔明就急不及待去懲罰他(當然廖立也誹議了蜀國不少人,而且還是出師表有提到的人),孔明的理由就是「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來將廖立定罪。

但廖立曾經被孔明評為可跟龐統相比的人物,當呂蒙來襲,廖立就棄城跑回蜀國。

相比起,仲達曾經對曹操說過「帝又言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並不可居邊」--〔晉書宣帝紀〕,曹操沒有遵從,後來關羽水淹七軍,果如仲達所料,他倆投予關羽門下。

仲達還認為孟達言行傾巧,不可任用,結果也一一如仲達所料.雖然孔明識蔣婉費禕,但他們也終非能挽回蜀國危難之人。

論識人用人之明,仲達也似乎較孔明高一籌呢!孔明出祈山,斬王雙,收姜維,郭淮退走,射殺張合,每戰皆是因糧盡而退還,孔明也被仲達贊為天下奇才。

那究竟仲達是否這天下奇才之下呢?據晉書的資料,仲達也評過孔明「慮多而決少」(這是憂柔寡斷麼?),原文為:「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菱麥。

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於是卷甲晨夜赴之。

亮望塵而遁。

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

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圖片來源網絡

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追擊,破之,俘斬萬計--〔晉書宣帝紀〕,這感覺就好像大貓追捕小鼠一樣(汗!!)。

青龍二年,孔明再動用十萬眾出斜谷,仲達在陣前又跟諸將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晉書宣帝紀〕。

結果孔明就選了去五丈原,之後仲達更「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

孔明初戰失利,又遠道行軍,魏朝廷認為蜀軍利在急戰,要仲達持重待變,而仲達也明白這點,就發生了孔明給予仲懿的「巾幗之贈」事件。

仲達氣憤之下在軍中奏請朝廷出戰,當然孔明和仲達也非笨蛋,他們都明白將在外,君明有所不受的道理,當然孔明這老對手也明白仲達此舉的目的是在「示武於其眾」!不久仲達奏上魏帝一段話也值得深思「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墜吾劃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雖然此語可能是為了消除魏帝的疑慮,但個中也似乎不儘是誇張之話~這就由大家去判斷吧!對陣百餘日,孔明終於病死於軍中,諸將燒營逃走,但晉史說「百姓奔告」,小懿仲達才去追擊,奇就奇在百姓奔告!是百姓不支持蜀漢軍,還是這位百姓是仲達的間諜呢?(史並沒有交待),楊儀見仲達追,反旗嗚鼓,仲達以窮寇莫逼為由,就給楊儀安然結陣而去,仲達之後巡視了蜀軍的遺留下來的營寨,「獲其圖書、糧谷甚眾」,仲達就「武斷」小明必死,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晉書宣帝紀〕,當朝重臣辛毗認為這事還未那麼快可以斷定。

但是仲達就繼續追擊蜀軍,走到一處名為赤岸的地方,審問當地百姓,終確定了孔明的死信,這件事件留有一段千古佳話「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這個在下未找到相關資料證明楊儀的那行動是跟孔明的遺計有關),仲達因此被蜀人所譏,反笑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以在下的有限文化語譯為我可以料他的生事,不方便料死人的事,跟演義版所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似乎就是一字之差,分別天淵)。

本來司馬懿有意成勢追擊(在這段時間蜀漢軍發生了楊魏爭權事件),但魏朝庭竟有詔不許放棄了時機(晉史又沒有明確顯示是曹叡或是司馬懿的理由)。

其實孔明在跟司馬懿的對陣中,作為主導方的都是司馬懿,要戰就戰,要不戰就不戰,作為掌控主導戰爭的都是司馬懿,司馬懿軍更迫令蜀漢軍糧盡敗退,後人竟會認為反是諸葛亮之材勝於仲達嗎?難道統帥者是以殺人者多來定強弱嗎(奇就奇在司馬懿殺人亦不少吧)?司馬懿在人的心目永遠是次孔明級的將帥大材乎?這點就留下給各位討論了!不過仲達也不會計較這些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何在眾多電視、動畫、漫畫中,司馬懿不單是老謀深算、老奸巨滑(小懿生於179年比孔明181年大點點而已)、卑鄙無恥、好行賤計、篡漢篡魏的幕後黑手?總之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奸角!跟孔明這大賢相比,形成了強烈對比,可能最主要原因就是曹爽事件對司馬家的轉變吧!司馬懿曾一度不出仕為曹操效力,司馬懿是被強征出來的,但如果在前文,或者是還未引用的事件中(斬孟達,誅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勸阻曹叡大興土木)都可以看見他的計策或建議都對曹魏有正面幫助的,而大將軍曹爽這個人,只是政治舞台上的一個超級二世祖罷了!譬如齊王曹芳一上台,就要將奏事先交由曹爽他自已一個人獨斷,然後才交予曹芳手上,先後將司馬懿遷為大司馬、大傅,實為一步步架空仲達的職權。

並且曹爽更專權地帶劍入宮廷,自封自己的子弟三人列侯,四人為騎都衛,可說是朝中一時無兩的架子!然而,仲達每每看見曹爽處事不妥,都多有建言,偏偏曹爽這人又總是不從,結果又再一次證明仲達的眼光,但這無疑加劇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曹爽更聽從何晏、鄧揚、丁謐之謀,強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開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由於仲達當時權力已失,唯有裝病裝瘋去官還家,那知曹爽等人又是政治白痴(但師和昭都是一直為官的),放過了司馬懿一家,更不防範他們,仲達為此就跟太后一起廢曹爽(順帶一說演義跟晉書一段反轉了對話,晉書曰:大司農桓范出赴爽,蔣濟言於帝曰:「智囊往矣。

」帝曰:「爽與范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而演義版:懿大驚曰:「智囊泄矣!如之奈何?」蔣濟曰:「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

」)曹爽險些敗了曹魏建立來的基業,司馬懿這樣做難道可以叫叛逆麼?誅奸除惡者便成是大反派,這不叫人唏噓嗎?在曹爽管治時期單是他向蜀發動的戰爭就令到隴右虛耗盡了。

難道放縱曹爽就是合於忠仁之道嗎?在仲達的上奏中所說「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

」--〔晉書宣帝紀〕。

不過政治白痴的曹爽以為「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生於政壇中,就好像曹操的明志令所說「江湖未靜,不可讓位」,「假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或者人見孤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三國武帝紀〕。

而晉書卻認為司馬懿對曹爽一族的殘忍就是有篡魏的意圖!在下認為這絕對是高處不勝寒,所以不能不斬草除根而已(不久太尉王凌以謀反於懿,謀立楚王彪,被司馬懿滅族)!其後魏帝以司馬懿為丞相,賜九錫,可讓仲達在朝會行不拜之禮!後來司馬懿終病死於洛陽,時年73歲,「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土文)不樹」,在有限的資料中,並沒有證據顯示出司馬懿有什麼叛魏之心,但他每每對君王和曹爽的建言不正正是從曹魏的利益作出發點嗎?難道因其子之罪而令其父受其罪耶?

可能就算背負篡魏的名份也不要緊,反正曹操也是這樣而已,退一步當個鄭定晉國的太太上皇也不錯,那知真正的傷心事就是由此而起......不知是否司馬家父子(特別是司馬昭)在位其間殺大多能人異士的關係,導致子孫沒一個正常(汗!!)。

晉武帝司馬炎以復古受三年喪被司馬光評為不世出之賢君,但單是因不理州邊民族問題,最後導致五胡亂華的發生,以皇孫聰睿為由(史載他游於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亂,百姓餓死,他竟說:「何不食肉糜?」),故無廢立之心,賈南風(醜女?)亂政,遷皇太后於金墉城,終引發八王之亂,歷五帝而西晉亡。

晉的短暫統一,帶來的是長期混亂與無比的血腥,由此可見,智商是不會遺傳的(笑),光榮的遊戲如果人物越出下去是99,90,70,50,20乎?(史有記載司馬昭的才能下於司馬師的,只有司馬師跟司馬懿深謀秘策,昭不知之也)司馬懿在九泉之下,又要當孔明之下,又要背篡魏的名份,更要背負愚蠢皇朝的開國皇帝皇祖父之名, 又要有一群不爭氣的子孫! 如此,豈不哭泣!

片來源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大戰司馬懿之詳情

五丈原之戰是中國的三國時期發生的一場戰役。魏蜀兩方在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縣城南約20公里五丈原鎮的黃土台原)發生,交戰雙方為曹魏及蜀漢,時為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龍...

歷史上對於司馬懿是怎麼評價的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一個名聲不太好的形象,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的形象也就被演義流傳民間。甚至還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還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各種謀略也是相當出色的,要...

三國謀士司馬懿的臨終遺言到底有何玄機?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梟雄司馬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他已經7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從事梟雄這個高危職業的司馬懿而言,他真的活夠本了。在具有相同資歷的精英人物中,司馬懿可謂碩果僅存者,當...

諸葛亮生命的最後一年,都在忙什麼?

國慶長假轉眼就過去了,無論是學生黨,還是上班族,都繼續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儘管有些人鬥志昂揚,但大多數人還是沉浸在假期的輕鬆氛圍中,此間樂,不思蜀。還有一部分人,始終奮鬥在工作第一線,別人放假,...

司馬懿……

生平早年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歷史上真有那麼神乎?

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104回當中,講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最後一次交鋒。眾所周知,諸葛亮與司馬懿是老對手了,諸葛亮幾次北伐,負責「招呼」他的幾乎都是司馬懿。而司馬懿幾次在諸葛亮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