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對劉備並不信任,可為何臨終卻要託孤於他?裡面學問大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十三年(公元184年),曹操即將攻襲荊州前夕,荊州當時的最高領導人劉表的人生快要走到了盡頭。

這時侯,劉表最想做的一件事,竟然是和一個人見上一面。

這個人,實在太可怕,他沒有強大的勢力,也沒有廣大的地盤,還沒有顯赫的家世,更沒有精銳的軍隊,但他有吞食天地的雄心壯志,他有出眾的得力屬下,他有超強的魅力。

這個人,在前半生里,一直都在江湖上漂著,沒有固定的居所,更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可他每到一處,都是很受歡迎,每一個「地主」無不是熱情地招待他,將他做為VIP來對待。

這個人,有一個優點,為人很低調,張揚不是他的本性,喜怒不形於色才是特長,他的心思是很難被人理解的,他有他的處世方式,他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來荊州這幾年間,就已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引得眾多士人的歸附。

從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能猜出這個人來:劉備。

劉表深深明白,自己歸天后,兒子是降不住劉備的,因而他要找劉備好好聊聊。

於是乎,三國史上掛名為「劉表託孤」的事件發生了!

講到劉表託孤,總是有很多種說法,真正的託孤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不可考證,很多史學家,還認為根本沒有「託孤」這一說,不是因為沒有史料為證,而是史料太多,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歷史就是這樣,它給予你很多的條件,任你去猜測,雖然說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卻被它牢牢把握住,你永遠無法得知。

有關劉表託孤(或是托國)的說法,大致有以下三種,全出自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於不同的三本書。

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

」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

——《魏書》

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英雄記》

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漢魏春秋》

按《魏書》所記,劉表是在口頭上答應要把荊州讓給劉備來管理;《英雄記》的說法則是,劉表上書中央政府,推薦了劉備來做荊州刺史;據《漢魏春秋》的記載,又變成了劉備自己說的,劉表曾經有這麼一個「托我以孤遺」意思,沒有了托國之說。

三種說法,綜合起來,便是兩種說法:「託孤」與「托國」。

首先要明白,這「託孤」與「托國」不是一個概念,「託孤」的意思,就是將自己的後代交給一人來輔助,這名義上的君主還是自己家的;「托國」是將整個地方給託管一個人,這地方也就換了主人,其中也許包含了託孤,也許沒有託孤。

總的說來,「托國」的範圍大些,影響大些,變化也大些。

不論托國還是託孤,前提是總是有這麼一件事存在著,若這件事本來就沒發生過,又有什麼可辯的,所以我首先要卻定這件事是否存在著。

認為這件事,沒有發生過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史書誤記。

三種史書,三種說法,不禁讓人懷疑這史書的可靠性,史學家們所記的事,並不是自身的親身經歷,往往不是得自於第一手材料即便是親眼所見,也有個「為君者諱」的說法,對於這道聽途說的事,不免會有些捕風捉影,以訛傳訛下,記錯了也有可能,因而也就有了三個版本的說法。

駁:即使「捕風捉影」,總有這「風」、「影」存在,事情的總體核心應在,三者雖說有異,但說的是一件事,劉表在死前見過劉備,並講了一些重要的話,這一基本事實是不能否認的。

第二種:史書瞎記。

出於某種原因,為了彰顯某個君主「仁義」形象,或是在當時的崇高地位及人們對他的器重,而編出了許多的符合當時情形的故事來,只是為了給這位「封建正統」臉上多貼點金,多造些聲勢,減少負面影響。

如裴松之所說,劉表夫妻一向喜歡的是劉琮,早就想著撇開劉琦,把荊州老大的這個位置給劉琮來做,怎麼也輪不到劉備這個外人來,插一扛子,況且劉表對於劉備並不是很信任。

駁:蜀國人想突出自家君主形象,多記上一筆兩筆的還情有可原,可這卻偏偏出自於他國的史官的記載,這就有商量的餘地,他國人可沒有為不友好的鄰國君主事跡錦上添花的光榮傳統,抹黑倒是時常發生。

第三種:三國志無

陳壽世稱「良吏」,著史嚴謹,凡有不確切之處,有疑異的史料,都不採用,對這一事件,卻無一記載,這不是很奇怪嗎?

駁:陳壽做《三國志》丟棄了很多的史料,太過簡略,使得很多事件失傳,這才有了後來裴松之作注,也不能一口咬定他所捨棄的,都是些糟粕,在這些丟棄品里,有不少珍貴的資料,司馬遷的《資治通鑑》里,就不乏這些丟棄品。

第四種:善意謊言。

劉備這樣說,當然是有目的的,劉表剛死,曹操又打了過來,荊州的局勢很不穩定,當地的士族中有一部份人既不喜歡曹操,又不喜歡繼任者劉琮,只得寄希望於劉備,為了拉攏這一部分人為己所用,也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民心,以人為本的劉備,便說出這樣的話來,安定人心,也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

駁:劉備不是喜歡說大話的人,在這情形下,說出這樣的話來,也是大有可能,但別忽略了一點,他說這話時,很多當事人都還在,只要稍微一對質,要想被戳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當謊言被揭示,他又將如何去面對?

第五種:見不著面

當時政局掌握在蔡氏集團手中,以劉琦的身份尚且見不著劉表,何況是劉備一個外客?

駁:兩者的性質不同,一個畢竟是合法繼承人的有力競爭者,手中又有重鎮重兵,名義上、實力上來講,都有顛覆政權的可能性;另一位終究是外人,無權無勢,殺傷力遠沒那麼大,應付起來也容易些。

綜合以上各種論述,我來做一個小小的推論。

條件一:

史書有記載,明確指出事件的存在性。

條件二:

劉備有說過,沒人出來反駁。

條件三:

時機上允許,形勢上允許,環境上也允許。

由條件一、條件二、條件三推出結論:

事實存在。

解決了事實存在問題,我不禁要問,劉表這樣做的用意何在?

根據當時的情況,這又可以分為幾種說法:

第一種:真心實意。

劉表確實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實在是扶不上架,若要守住荊州這份基業,只能是靠頗得人心又頗有實力的劉備,學著前人陶謙般,有意要將荊州讓給劉備,這樣一來,即保存了自己的這份基業,後代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駁:沒有一個君主,願意在死前放棄權力,也沒有一個君主不希望自己的事業千秋萬代,即使是接班人再無能,這個位置也不會輪到一個外人來做,劉表怎能免俗。

第二種:時人套話。

三國時代,臨終前表示要把政權讓給別人的,不在少數,如先前的陶謙、孫策,及後來的劉備都有過這樣的說法,可見有其一定的流行性,有些是真讓,有些可能就是一種時尚性的套話,說了也就過了,沒有真正的意義。

駁:開玩笑嗎,消遣人嗎,我想不是,誰也沒有這閒功夫,人都快要死了,還說這些無意義的事,中國古人注重的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話好好說,這樣重要的事,並不適合這樣的場面。

第三種:以退為進。

劉表對劉備很不放心,怕自己死後,劉備奪了自己的地盤,說出這樣的話,是為了逼出劉備的實話,將劉備逼到了死角,讓他表明自己的心跡,從而沒有了退路,只得賣命效力。

駁:劉備是不會為人所用的,這一點劉表不會不清楚,越是逼迫他越是藏得深,很難套出實話來,到頭來,只能是白忙活一場,一無所得之餘,倒增長了人家的優越感。

第四種:君主權術。

這是一種帝王權術,為的是更好的讓屬下為自己賣命,也算是一種激勵,讓做臣子的更加感恩圖報,為自己的事業,盡心盡力,而無怨無悔,也是一種君主的用人之術,歷史上也常常出現。

駁:縱觀劉表這一生,他還沒有這麼大的能耐,他如果深通此道,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當地與外來人才不得其用,默默無聞大半生,反是在他死後,盡顯聲名。

第五種:無心失言。

也許酒喝多了,或是一時高興,可能是昏了頭,無意之中,劉表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他不當一回事,早就忘記了,劉備卻是牢牢的記住,還是放在了心上,不時的還拿出來跟人顯擺一下。

駁:酒可以多喝,話不可以多說,尤其這樣敏感的話語,更不能亂說,這不是慫恿這別人來革自己後人的命,劉表對劉備什麼時候青眼有加過,說出這樣連兒子也不說的親近話來,可疑得很。

第六種:病中胡言。

劉表這一病,病得還真不輕,沒過多久,便去世了,也就在生病的時候,他跟劉備講了這一番話,一個病人,神智也許不是很清楚,迷迷糊糊之中,也就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一些連自己都不知道的話,這也不能不說是不可能的。

駁:病中的話,當然是當不得真的,胡言亂語也可以理解,但從劉表所說的話來分析,他的頭腦還是很清醒的,要不怎麼說得出這樣有條理的話,他託孤之時直到他的死之間,還是有一段時間的,如果是老糊塗,也不會想起在這時候召見劉備。

第七種:最後攤牌。

劉備這人是很難管得住的,既來管不住,那大家都把話給說開了,說明了,說穿了,大家都不要留有餘地,靜下心來,將所有的事都談明白,不用保留,大家放心,大家安心,總好過各自猜疑,互不信任。

駁:說這樣話的人,是不了解劉備在劉表心中是如何定位的問題,劉備是劉表放在前線用來對付曹操的一個棋子,只是這個棋子往往不是很聽話,喜歡擅自走動,常常擾亂下棋人的布局。

劉表對這棋子很頭疼,又不能不用,只得疑而用之,又怎麼會將重任交給他?

以上幾種都不是,剩下了最後一種可能性:有意試探。

劉備對荊州是有想法的,劉表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就故意地布下了一個這樣的局,想讓劉備承認自己的真實意圖,正好下手,劉備當然不會上鉤,也就假意地辭讓掉了。

這是我的推測。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的具有不可測性,在可能與可不能之間。

說他有時,很難有充分的證據,說他無時,卻能找到很多的蛛絲馬跡,如迷霧般不可捉摸,如高山般不能縱觀全局。

除了當事人外,誰也難以知道事情的真相,一切只能是猜測,合理的,不合理的,合情的,不合情的,但是否是真實的事實呢,沒人說得清,沒人道得明。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

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挑選接班人:折磨所有三國英雄的身後難題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劉備、曹操、孫權、袁紹、呂布、劉表、公孫瓚等各路豪傑輪番上場,演出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歷史大戲。然而,領導三國各路割據勢力的英雄豪傑們都無一例外遭遇了一個共同難題:挑選接班人。幾...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劉備真心讓位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這就是著名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諸葛亮臨危受命,那麼...

誰之過?關羽敗亡之迷深度解析

三國時期,威震華夏的關羽最後卻走了麥城,為什麼大江大河經歷多次,卻在一條小河溝翻了船?三國演義中記載的關羽之死是真的嗎?筆者就根據自己看到的史書記載試析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