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才是諸葛亮大智慧的體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說說當時的大環境,因為連年征戰中原地區人口流失非常嚴重,有大臣甚至稱魏國的人口加起來,也就相當於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句話雖然有誇大的嫌疑,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曹魏勢力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及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曹操當時成立「摸金校尉「絕非是因為他體恤百姓,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無奈之舉。

而此時益州卻因為免於戰亂,加上從北方湧入的流民,可以說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就在這一正一反之間,曹操依然處於三足鼎立最強盛的一方,因此和平發展下去,蜀國被吞併不過是時間問題。

魏蜀吳

另一方面,劉備白帝城託孤並不像他口中所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因為劉備的託孤大臣並非諸葛亮一人,還有另一人叫李嚴。

李嚴作為益州勢力的代表,很明顯就是為了牽制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勢力。

隨著跟隨劉備的精英老去,益州勢力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投降。

事實上多年後面對鄧艾,他們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因此政權內部有矛盾時,只能從外部化解,這個貌似千百年來都是個不錯的主意。

北伐是個很好的名頭,一方面可以轉移內部勢力鬥爭激化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培養人才,達到政令,軍令統一的目的,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諸葛亮

另一方面魏國最強,吳國其次,蜀國最弱。

魏國的目標始終是吳國,所以不敢老是纏著蜀國打,否則,就有可能出現袁術那樣的速敗現象。

而吳國最需要提防的是魏國,所以也不會對蜀國動手。

諸葛亮深諳此道,他知道無論自己北伐多少次,只要不觸動到魏國的核心利益,自己就是安全的。

同時他北伐還能帶來如下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可以極大的牽制魏國,史書中這麼記載: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

另一方面能很好的平衡魏國與吳國的關係,魏國強勢,就趁機進攻,減輕吳國壓力;魏國示弱就及時撤兵,以達到三足鼎立的牽扯格局。

其次也可以趁雙方火拚為自己的發展爭取時間。

而這一舉措也證明是切實有效的。

諸葛亮公元228年北伐,孫權公元229稱帝。

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才算穩定下來。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並非是要真正與魏國開戰,這也就是為什麼魏延屢次提出子午谷方略均不被採納。

所以實際意義上的北伐更像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合演的一唱雙簧。

228年,出祁山,馬稷在街亭被張郃所破,蜀軍退還。

同年底,二次北伐,戰二十餘日未有勝負,糧盡而退。

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奪取了涼州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230年,四戰。

魏軍企圖反客為主,進攻漢中,因陰雨路險而止。

231年,五戰。

諸葛亮出祁山攻司馬懿,司馬懿憑險堅守,做好防禦,拒不出戰。

諸葛亮糧盡而退。

234年,六戰。

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馬懿始終不出,後諸葛亮病死。

北伐

這場持續了七年的鬧劇直到諸葛亮死後方才結束。

但是不誇張的說,這場鬧劇才是諸葛亮真正的大智慧所在。

,以至於司馬懿都在盡力配合演出,劉禪以亡國之君的身份能安享晚年絕非樂不思蜀那麼簡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 沒有統一天下的強烈願望

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在三國時期可以說天下是被魏蜀吳三國平分,魏蜀吳三國都想能夠統一天下,那麼作為吳國的皇帝孫權,在當時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喜歡孫...

後諸葛亮時代的三國什麼樣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能遂意,很是憂憤,便病倒在伐魏途中,回至成都就死掉了。他是蜀國的股肱(劉備生前對孔明的贊語)和第二代領導人,在他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時候,整個益州是否會因缺了他的支撐,而變得急喇...

蜀漢風雲事件4——李嚴被廢

李嚴被廢關鍵在於三個字——不識趣。分析李嚴被廢就得分析蜀漢政權的構成和劉備在託孤中對於李嚴的用意。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力量構成:荊州勢力、東州勢力、益州勢力,劉備對於三股勢力的政策主張一貫就是以荊州...

諸葛亮堅持北伐曹魏,屢敗屢戰的真正目的

東漢末年,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政權發動了五次戰爭。公元234年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諸葛亮準備屯田,與曹魏進行持久戰,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