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敗屢戰,是鞠躬盡瘁還是另有所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王逸風

諸葛亮六出祁山興兵伐魏的故事經《三國演義》一渲染,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不過,對其行為的評價卻有兩張截然相反的觀點。

正面的評價認為諸葛亮不忘出山時對先主劉備許下的諾言,在劉備死後依然潛心為繼任的老闆阿鬥打工,而且這個工打得真叫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直到諸葛亮病死於兩軍陣前。

此間,諸葛亮七次出兵伐魏,可謂殫精竭慮,算是對得起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了。

但反方的評價則與此相反。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諸葛亮好戰成性,在明知蜀漢實力不如魏國的情況下還如此不顧一切地搞北伐,置廣大人民於戰火之中,給魏蜀兩國人民帶來了連年的戰爭。

而這一切,不過是諸葛亮借北伐擴大自己權力的手段。

那麼,這兩種觀點到底誰對誰錯呢?

咱們不妨先分析下諸葛亮開展北伐的原因。

其一,是興復漢室,剷除曹賊的需要。

當然,這只是一個政治口號。

事實上,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孫權,都沒有全心全意地要興復漢室的想法,所謂興復漢室只是一個好聽的政治口號。

但這個口號在古代社會具有道義上的正當性,因此一向被反曹人士利用。

其二,是繼承先主遺志,潛心輔佐後主阿斗的需要。

劉備、諸葛亮曾經上演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段美談。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這才出山,從此追隨劉備,鞠躬盡瘁,為蜀漢貢獻自己畢生心血。

劉備死後,又潛心輔佐後主。

鑒於諸葛亮對劉備知遇之恩確實心存感激,畢生想著報先主知遇之恩,不斷開展北伐的重要原因也是為此。

其三,勵精圖治,以戰備戰。

這一點其實有點像今日朝鮮的做法。

因為蜀國小,從綜合國力上來看,比魏國差得遠。

而人才也遠遠不如魏國。

這就要求蜀國能夠一直保持旺盛的戰鬥意志,從而使軍隊的戰鬥力一直保持較高水平。

諸葛亮以攻為守,不斷北伐,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為了蜀國的長遠統治。

鑒於後主阿斗對諸葛亮的感情,個人覺得諸葛亮出兵伐魏不存在為鞏固自己個人權力的想法。

他不需要這樣做一樣能保持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何況劉備還說過,如果阿斗不值得輔佐,軍師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諸葛亮真像司馬懿那樣,是完全可以取代阿斗的,所以,說他借北伐鞏固自己政治地位並不靠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諸葛亮時代的三國什麼樣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未能遂意,很是憂憤,便病倒在伐魏途中,回至成都就死掉了。他是蜀國的股肱(劉備生前對孔明的贊語)和第二代領導人,在他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時候,整個益州是否會因缺了他的支撐,而變得急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