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一策一表一盡瘁,千古一相一臥龍(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孔明向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中華民族代表形象著稱,觀少陵、香山、放翁等墜淚之詩,可明矣。
後世亦有本朝總理秉承此旨,為萬民謀福,十里長街紛飛之淚水,刻劃偉人遠去之背影。
然近年孔明形象在網絡上屢遭誣衊、貶損,一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孔明竟代之以禍國殃民、不自量力、排斥異己、弄權小人等形象,頗有黑雲壓城、顛倒乾坤、不打倒孔明誓不罷休之勢。
語雖出自網絡,並無權威史學家認同,然慮及網絡受眾面極廣之特性,遺害匪淺。
雖有慷慨之士為武侯直言,然多被扣上讀死書、不動腦筋、迷亮、追星族的雅號,令君子不忍卒言。
考網絡潑孔明髒水者,因讀史囫圇吞棗,不知讀史需綜合史料全面分析,覓得一鱗半爪,便若發現新大陸一般,動輒來論壇「告知歷史真相,其實孔明不咋的」;三因出名之實際需要,沒有比打倒一位早為中華之偶像、卻已無法替自己辯護之偉人,更有此奇效者(若讓其打倒某現實名人,一來無此本事,二來也沒這個膽子,是為一笑)——凡上種種。
觀其手段,或斷章取義、或無中生有、或撒潑耍痴、或視而不見、或人身攻擊、或以主觀想像代入歷史,不一而足。
在下不才,三尺微命、一介京城落魄書生,無才無德,唯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爾。
但見中華傳統文化形象被群小一一肆言誣衊、群起毀傷,唯覺心膽俱裂,誓言扶之。
在下位微言輕,為孔明辨言,上不達於天聽,下不見聞黎庶,唯願與知音者共鳴爾。
沒有文化傳統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天生的奴隸之邦——是為題記。
一策一表一盡瘁,千古一相一臥龍
——為孔明辯誣
孔明五次北伐成敗分析
孔明被人所謗,不外其用兵、用人、與劉氏父子二人之關係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陳壽《三國志。
諸葛亮傳》評語:「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結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結論,加上多有論孔明北伐無尺寸之功、戰略失敗者,二者觀點結合,看起來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說陳壽《諸葛亮傳》前面把孔明寫的近乎完美,怎麼也得給他加點缺點——否則陳壽作為晉臣,如此美化敵國丞相,自個吃飯的傢伙可就有點小小危險了——就算陳壽寫了這些,也得結合前面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共同考量,綜合觀之,頗與東坡「書不如畫、畫不如文、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之評類似,即孔明最為擅長理政,其治國能力在泱泱中華歷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無異議——即使是極端反亮者,也很難就這點指摘什麼,然而孔明治政優於用兵,並不等於孔明不會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
孔明軍事家這頂帽子,以在下之見,還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漢建興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對魏國五次北伐的成敗進行分析,兼論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戰略準備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漢昭烈帝劉備伐吳大敗,病逝於永安白帝城,逝前將後主劉禪託孤孔明,並命後主事亮如父,可謂信任備至。
後主即位,孔明封侯開府,又領益州牧。
由於孔明此前已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更領司隸校尉——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又稽查京畿百官。
故孔明此時大權在握,政事無巨細,咸決於孔明。
孔明荷託孤之重,內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敗而至疲敝的蜀漢;外結東吳,修補因東吳偷襲荊州和昭烈伐吳而破裂的兩國關係,以免蜀漢兩面受敵。
孔明又於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亂,耗時約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此次平亂,孔明採用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七擒七縱孟獲,收服南中人心,使後來南方再未發生大規模的全局叛亂,經過諸葛亮時期李恢、馬忠等及其後張嶷的治理,南中漸漸穩定,鞏固了後方。
或言」七擒孟獲「不足以信,然考孟獲一生,並非等閒之輩,其為夷、漢所服,兼并叛軍餘部,退卻至南中南部,由於孟獲熟悉當地地理,又得民心,迴旋餘地應當較大,只有在久戰失利、日暮途窮、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真心實意的投降。
故無論」七擒孟獲「一事真偽與否,其實質卻始終無二,即孔明徵服南中人心的結果。
南中煙瘴之地,向來難治,西漢王莽遣寧始將軍廉丹,發兵十餘萬擊之,然而將士運糧困難兼疫病,連年不能克而還。
而且偏遠之地,不習王化,民風彪悍,好勇鬥狠,因此南中少數民族文化雖不發達,戰鬥力卻極強——說白了,人家少數民族文化確實低點,可是身上兩膀子肌肉和IQ卻一點不差。
世界歷史上冷兵器時代野蠻戰勝文明之戰例,數不勝數,羅馬帝國亡於蠻族入侵,我國歷史上五胡亂華、富庶的北宋屢屢受制於遼、金,便是明證。
後來孔明平定南中後,選南中勁卒組成戰鬥力驚人的「無當飛軍」,又是明證[5]——第四次北伐時,王平守南圍,所率領的就是這支「無當飛軍」,魏國大將張頜率兵來攻,然王平所部戰鬥英勇,視死如歸,張頜終無功而返——南中少數民族部隊的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再考慮到南方特有的複雜熱帶叢林地形、瘴氣等影響,孔明能在短短時間內(五月渡瀘,其秋皆平)令南中歸心,實屬名將之軌,只此一事,功績便可比東漢名將伏波馬援,軍事家的帽子,想來是無法摘掉了。
網上多有軍事白飯大言南中文化不行,言下之意,南中將兵不會用計使詐(這好像跟文化沒啥關係,倒是跟IQ有關),平定南中,小case,派一偏將足矣——此等謬論在下驚為天人之際,始知無知者無畏,古人誠不余欺也。
二、孔明所採取的北伐戰略考量
經過數年治理,蜀漢逐漸恢復元氣。
蜀漢建興五年,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年輕的明帝曹睿繼位。
孔明認為北伐魏國,興復漢室的機會來到了,遂向後主上書千古傳頌的出師表,決心出師北伐。
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孔明居然採取主動進攻的態勢,乍想確實頗費思量,難免給人孔明不自量力、未能審明天下大勢之感。
然對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詳加考察,便不難理解。
首先,蜀漢以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為旗幟,必須在軍事行動上有所交待,若仿東吳偏安一隅,則名實皆失。
加之吳蜀聯盟基礎非常脆弱,若非雙方共同面臨魏國的軍事威脅,早就掐的不可開交,只有通過北伐魏國,蜀漢才能將聯盟脆弱的紐帶系的更加牢固。
其次,蜀漢僅一州之地,魏卻獨占九州,加上當時中原又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倘若兩國相安無事,和平發展,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對蜀漢而言,只剩坐以待斃一條路——後世蜀地割據政權所作所為,便是榜樣。
天幸中原歷經多年戰亂,此時在魏國統治下的休養生息剛剛開始,若將戰場開到魏國境內,通過戰爭強制打亂魏國休養生息的步伐,令其疲於奔命,無法放手發展經濟,如此可以避免兩國差距的進一步拉大,蜀漢亦可尋覓時機,徐圖進取。
孔明雖決意實現先帝遺願,以蜀漢一州之地對抗魏國九州,然而在眾寡懸殊的局面下,應當如何選擇作戰方略?從孔明後來的軍事行動綜合分析,孔明採取了出兵魏國防守相對薄弱之邊地,蠶食雍涼,奪取與魏國分庭抗禮之基,徐圖關中及中原的戰略。
當時蜀漢北部邊境面臨的形勢是:北伐以漢中為根據地,可以從漢中翻越秦嶺,北進關中,也可以西出隴右,蠶食雍涼。
前路共有四條通道,從東向西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
子午道是從漢中向東到洋縣,沿漢水向東再折向北,過寧陝縣,經子午鎮到長安,古人以北為子,以南為午,故稱子午道,此亦劉邦當年入蜀之通道。
儻駱道也是從漢中向東,經成固到洋縣,沿儻水經駱谷關,再沿駱河到陝西周至,因其沿儻水、駱河而行,故得名儻駱道,其開闢時間較晚,路途艱險,歷史上使用極少。
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今石頭河)開闢的翻越秦嶺的著名通道,南起漢中城北的褒谷口,北到郿縣的斜谷口,褒斜道南連入蜀的金牛道,是川陝之間的主要通道。
陳倉道是漢中向西再向北,迂迴經勉縣、略陽、青泥嶺、鳳縣、古散關,至陳倉(今陝西寶雞),此道北沿塔河,南連嘉陵江,道路平緩,然迂迴費時。
(整理自中國國家地理)
換言之,蜀漢進兵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出兵關中,直指長安,切斷關中與隴右的聯繫,關門打狗,平定隴右,進而吞併雍涼,以為討賊抗敵之基,此策若成,蜀漢可坐擁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實力大大加強,隱隱有當年漢高祖劉邦平定關中、以窺天下之勢。
且雍涼多產良馬,可組織一支精銳騎兵,將來與魏軍在平原的對決,又多勝算。
缺點在於關中乃魏之戰略要地,長安重鎮若失,必天下震動,若魏軍集中優勢兵力與蜀漢戰略決戰,以蜀漢當時的實力,是絕對招架不起的。
蜀漢北伐時,魏軍兵力有多少,一直缺乏相關史料(竊以為是陳壽不敢直言蜀漢以弱克強、故為魏軍諱故),不過晉書記載司馬昭東討諸葛誕叛亂時給魏帝的上表中提到「今諸軍可五十萬」之語,雖然那時魏帝已經淪為傀儡,不過還不至於白痴到自己國家有多少兵力都不清楚,司馬昭在自己傀儡面前虛構兵力,似乎也沒那個必要。
加上此時其他全國各地守軍、諸葛誕叛亂軍隊,總兵力大概估算有六十萬——七十萬左右。
由於魏國政權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便有蜀漢、東吳兩大勁敵虎視眈眈,保留一支強大的軍隊理所當然,以此推論,孔明北伐時魏軍的總數量大致與此相差不遠,甚至更多也有可能,因為孔明歿後直到姜維大舉北伐前,魏國西線軍事壓力大減,有可能精簡西線兵力以集中對付東南東吳的威脅。
上面的數字在三國志裴注中也有例證,在孔明四次北伐時,曾提及司馬有「雍、涼勁卒三十餘萬」觀蜀漢軍隊數量,考察相關史料,基本保持在十萬左右,四、五次北伐時,應當接近十萬這個數字,前三次則相對較少。
故可得出孔明北伐時魏蜀兵力比約為6:1,在下認為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客觀的。
若蜀漢直取長安,魏國為保戰略要地,會調集多大規模的兵力反撲,可想而知。
孔明第一次北伐,單是張郃攻打街亭的部隊就高達五萬人,魏明帝親往長安督戰,加上曹真在郿的大軍,聞之令人膽寒。
然而那時孔明攻打的不過隴右、祁山而已,若孔明旌麾指向長安,可以想像魏國會有多大的軍事反應。
此時蜀軍已離開漢中,失去了巍巍秦嶺的天然防守優勢,將被迫與魏國在其擅長的平原地形上展開戰略決戰,難度可想而知。
以孔明一生謹慎的性格,兵指長安過於冒險,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且成功幾率實在不高,孔明既負託孤之重,豈能如此莽撞行事?——不是孔明不想賭一把,而是根本就賭不起。
因此,北伐的第二種選擇,即蠶食雍涼、奪取與魏國分庭抗禮之基,徐圖關中及中原,也就順理成章了。
此策略見效雖緩,然勝在步步為營,徐圖進取,頗有逐漸反客為主、量變到質變之妙。
這一策略與我朝立國倒頗為相似,太祖武皇帝當年的戰略主張,即著名的「農村包圍城市」,就是先從國民黨政府難以涉足的農村和山區下手開展工作。
抗戰時期亦是如此,運動戰的思想和敵後根據地的建立,都是避開敵人主力,在敵人力所不及的地方發展力量。
若是不顧客觀情況,一味把老毛子的理論當教條,張口就是洋大人語錄,一個勁往大城市鑽,跟優勢敵人硬碰硬,結果如何?王明、李德、博古同志早就給出了慘痛答案。
即使到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羽翼已豐,可與國軍進行正面殲滅戰,三大戰役還不是先從國軍防守最為薄弱的東北開打,而非直奔平津而去。
結果雖歷長達二十八年,其間更是屢遇艱難險阻,然我朝終開共和基業——奪取天下的時間確實長了點,不過非太祖之策,並無一策可開國。
網上舌辯滔滔之輩多論孔明不識時務、以卵擊石、空耗國力,然問其有何良策可興復漢室,卻皆鉗口結舌,並無一言。
在下觀之,此等空談之士以一言贈之,實恰如其分:「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
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誠為天下笑耳。
」
三、一出祁山
北伐戰略既定,孔明遂北屯漢中,於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出師北伐。
第一次北伐,孔明採取了近乎完美的聲東擊西策略,再次表現了一個軍事家的優秀素質——命趙雲、鄧芝據箕谷,揚言由褒斜道取郿,魏大將軍曹真果然中計,親率大軍防禦——堂堂魏國關中大軍竟然和一隊疑兵開練,牽制的動彈不得——被孔明玩弄於股掌之中,直到整個第一次北伐行將結束時方如夢初醒。
孔明則親率大軍攻打魏軍事要塞祁山,以定隴右,時關中響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
魏明帝被迫親臨長安督師,派魏國大將張郃率五萬援軍直撲祁山,孔明則派參軍馬謖率兵至祁山北方要塞街亭阻擊張郃。
這時孔明確實犯了一個不應有的失誤:街亭乃此次北伐牽一髮而動全身之要地,卻居然派從未有獨立實戰經驗的馬謖去阻擊名將張郃,著實令人費解。
考慮到北伐初期的形勢皆循孔明預想而行,疑兵牽制魏關中大軍,加之蜀軍一出,三郡到手,成果斐然,孔明確實有可能被勝利沖昏頭腦——雖此時軍務繁勞,然孔明難辭用人失誤之咎。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想必人人耳熟能詳,令人扼腕。
馬謖得意忘形,吃錯了藥般剛愎自用,不聽孔明將令,又不聽副將王平勸諫,自作主張跑到山上紮營,玩開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跳遊戲,結果被張郃切斷水源,蜀軍大敗四散,馬謖畏罪潛逃。
幸得將軍王平用兵得法,收聚敗兵而返,不致損傷慘重。
然街亭一失,隴右再無險要可阻魏國大軍,孔明進退兩難,面對魏軍可能源源不斷增援的壓力,只得回師漢中,捎帶搬遷了西縣千餘戶,加上收得魏降將姜維,第一次北伐戰果實在慘澹。
孔明班師後將馬謖下獄死,然後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行丞相事。
孔明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在於錯用馬謖,這是孔明一生難以抹去的一個污點,自無異言。
然平心而論,卻情有可原,馬謖於孔明出兵南中前提出著名的攻心之論,具有相當高的水準,為孔明所讚賞並付諸實踐,考慮到相關史料記載,馬謖確實是個優秀參謀人才,為孔明所器重。
祁山之役,雖三郡歸降,然要塞祁山仍在敵人手中,隴右其他諸郡安然無恙,攻打祁山、招降納叛、安撫三郡、平定其他諸郡,孔明及其他將領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重要將領高翔此時即駐列柳城防備郭淮),因此派馬謖赴街亭阻擊張郃,以時勢觀之,並無不當。
且孔明為防萬一,還派經驗豐富的將領王平作為副將以輔助馬謖。
其實馬謖本可當道下寨,學學當年昭烈的做法——堅守不出,老老實實阻止張郃投入主戰場,待後方蜀軍拿下要塞祁山,平定隴右,無後顧之憂時,蜀漢大軍開赴前線,各據險要,想來魏軍也無可奈何。
然而天知道馬謖居然會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犯下如此致命失誤,以至於形勢急轉直下,葬送蜀軍好局,怎不令人扼腕痛惜?
或難曰昭烈逝前有雲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便認定孔明不會用人,且該觀點還頗有市場。
事實上,沒人否認孔明錯用馬謖是第一次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然遍觀孔明生平,因用人失誤導致失敗,僅此一例而已。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曹操向稱善於用人,然任陳宮則陳宮勾結呂布丟了山東老窩,委妙才則妙才先丟腦袋後丟漢中重地,遣文則則文則更是乾脆利落的投降了關羽——于禁可是跟隨了他三十年之久。
昭烈也好不到哪裡去,用劉封則失上庸三郡,派糜芳、傅士仁則關羽敗亡,可見人心隔肚皮,用人之難,由此信矣。
對比上面兩位,孔明用人不當僅馬謖一人而已,由此便言孔明不會用人,也太過苛求孔明——大約曹操滿臉青春痘,眾可皆熟視無睹,孔明嫩滑的臉上僅此一顆,別無分號,便如此引人注目罷。
附論:魏延子午谷之謀
第一次北伐前,還有一個重要插曲,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謀,此謀略對於蜀漢是否可行?若行,是否可改變天下局勢?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子午谷之謀出自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
分析上面提到的子午谷之謀,魏延若想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同時下列條件:
1、魏延一萬精兵十日必須到長安
2、魏不知魏延出兵子午谷,未加任何防備
3、夏侯楙必須逃走,長安可輕易攻取
4、魏軍必須留下物資供給魏延軍隊使用
5、孔明必須在二十餘日的時間內從斜谷進軍會合魏延
上述條件實在難以全部做到。
首先子午谷長六百餘里,道路艱險難行,魏延如何擔保十天內必到長安?後來曹真攻蜀,由子午道進兵,結果三十多天還沒走出,當時儘管有棧道斷絕、蜀軍嚴陣以待的因素,不過也可以看出走出子午谷需要相當的時間。
其次,魏國的情報能力並不差,如何保證萬人精兵十天之內穿越子午谷而無人知曉?從後來魏軍的反應速度(可參考街亭之戰張郃的速度)來看,一旦事泄,魏軍伏下埋伏,魏延急行軍剛出子午谷,就得挨上一記悶棍。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魏延殺奔長安城下,此後局勢的發展就完全取決與敵人的行動,蜀軍完全聽「敵」由命——這樣一來風險過大,沒有哪個優秀統帥會把勝利的希望完全寄託於敵人的反應上。
魏延判斷夏侯楙一定會逃跑(居然還很肯定的說是坐船),從後來魏延在孔明歿後輕鬆放走費褘來看,他識人的眼光也不怎麼樣,夏侯駙馬可以無謀,只要別飯桶到一聽蜀軍到了撒腿就跑就行。
何況魏國軍法嚴峻,夏侯駙馬棄重鎮逃跑,橫看豎看也是個死罪。
若其並不逃跑,只需將城門緊閉,堅壁清野,魏延急行軍又不可能攜帶充分的攻城器械,如何攻下長安城?數日內不下長安,魏軍援兵就至矣,此時長安城下的魏延面臨前後夾攻,可謂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
隋煬帝東征高麗,也是算準高麗不備,出奇兵襲擊平壤,直達平壤城下,結果高麗王沒有棄城,隋軍遠來不帶器械,無法克城,只好撤退,結果撤退時遭到高麗軍諸城守軍圍攻,損失這個慘哪,隋軍崩潰,幾乎全軍覆沒[四]。
最後,就算夏侯駙馬莫名其妙的逃跑,留下諾大一個長安城成就魏延一世英名,然而魏軍會留下任何物質給蜀軍用麼?放把火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長安若失,天下震動,魏軍勢必拚死反撲,一萬餓卒如何擋住魏軍的猛攻、守住長安城?孔明二十天能順利會合麼?當褒斜道至長安是無人區了?就算順利會合,隴右諸郡毫髮無損,孔明就不怕蜀軍被內外夾攻,包了餃子?
綜上觀之,子午谷奇謀若想成功,難比登天。
不過,就算是登天之難,亦有成功的可能。
近代日本偷襲珍珠港,便是一例。
該計劃若想成功,也必須同時具備下列難以達成的條件:
1、偷襲珍珠港,需航母六艘,加上護航艦隊,如此龐大的軍力集結,必須瞞過美軍間諜耳目
2、從日本駛往夏威夷的漫長航程中,必須不得走漏半點風聲,令美軍有所警惕
3、發動攻擊時,美軍必須沒有任何戒備,乾瞪眼挨揍
4、最為重要的一點,發動襲擊時,美軍太平洋艦隊全部主力艦隻必須全部停泊在珍珠港內
5、必須在短時間內研製出適合淺水攻擊的魚雷(珍珠港水深12米左右,普通魚雷將一頭扎進淤泥裡面)
同時達成上述條件也是勢比登天,結果日本通過假意和談、派遣間諜、暗中集結、無線電靜默、加緊研製等多種手段,硬是在談判破裂之際悍然發動偷襲,以近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微弱代價,令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所以,子午谷之謀儘管成功幾率極低,但未必一定不會成功。
這時,就涉及到前面所提到的整個北伐的戰略目標問題。
蜀漢國小兵微,對抗強大的魏國,只能著眼魏軍兵力薄弱的雍涼二地,通過零敲碎打,逐漸蠶食,確立與魏國分庭抗禮之基,再經苦心經營,方能與魏國相抗衡。
子午谷之謀直指魏國關中腹地,勢必引起雙方戰略決戰,這是孔明所不願看到的——很簡單,孔明不是一個普通將帥,而是蜀漢實際上的領導者,思考問題必須從全局加以考慮,孔明不是太過謹慎,不敢賭上一把,而是根本賭不起。
上面所提及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在太平洋戰爭早期具備了壓倒優勢,不可一世。
然而被激怒的美國全部發揮的戰爭潛力豈是倭寇可及,美國終於憑藉強大的國家實力逐步扭轉敗局,浪涌珊瑚海、鏖戰中途島、血戰瓜島、力取塞班、聚戰艦於菲灣、擲核彈於日土,幾亡日祚。
再說,第一次北伐,孔明確實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堪稱經典的聲東擊西,一舉端掉三郡,關中響震。
難道要他放棄這一近乎完美的計劃,投身於吉凶難卜、全部依賴敵人反應的撞大運不成?——無異於與虎謀皮。
不能因為孔明錯用馬謖導致北伐失敗,就倒果為因,否定孔明的戰略計劃[五]。
綜上,魏延子午谷之謀被孔明否定,並不值得如何惋惜。
事實上這個計謀,本身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因為此記載為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略是本啥水平的書,大家心裡都明白,關於吳蜀的記載多抄自道聽途說,明明是劉備三顧茅廬,愣是說成孔明自己主動去找劉備;阿斗更是說成與劉備在徐州失散,後被人買下,方才父子團圓——此事與先主、孔明、趙雲傳之記載一一對照,只能說是作者魚豢神遊天外、信口開河。
故竊以為子午谷之謀,多有捕風捉影之成分,恐難為信史。
四、兵出陳倉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冬,孔明再次出兵,走陳倉道,圍攻魏國重鎮陳倉,魏名將郝昭率兵千餘據險抵抗,孔明攻打二十餘日,使用各種攻城器械,不能破城,此時大將張郃率本已南下荊州的關中諸軍星夜兼程來援,孔明亦糧盡,遂退兵,捎帶順手牽羊小賺了一筆——魏將王雙率兵追趕,結果被孔明斬殺。
孔明此役,最為後人詬病,以至於連演義都杜撰了孔明破陳倉、嚇死郝昭的情節替孔明遮羞。
詬病理由有三:第一孔明此次北伐離上次相隔居然不到一年,蜀軍尚未從大好形勢下街亭兵敗的打擊中完全恢復,此時出兵,頗有窮兵黷武之嫌;第二孔明此次出兵,已在曹真算計之中[20],無法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第三孔明圍攻陳倉城,面對千餘守軍,居然二十餘日圍攻不下,後因糧盡退兵,顯得頗為虎頭蛇尾。
上述指責乍聽頗有道理,其實不然,因為顯然無法解答孔明此次用兵的三大疑點:一是此時曹真已派名將郝昭治陳倉,以蜀漢斥候的能力不難探知這點,為何孔明仍選擇此路進軍?為何不像第一次那樣再出疑兵,虛實並用?且陳倉道最為迂迴,行軍耗時長久,易為魏軍細作探知,即使順利攻下陳倉,後來的運糧補給也勢必發生重大困難;二是孔明率數萬蜀軍,居然軍中只攜帶一月糧草(攻打二十餘日加上張郃預計剩下的不到十日),橫看豎看,也不像打算長期作戰的樣子;三是面臨陳倉城屢攻不下的局面,孔明居然沒有採用傳統的全軍一擁而上、「蟻附」強攻的攻城方式——須知面對郝昭區區千餘守軍,這種方法顯然會有奇效——仍然悠哉游哉的只動用攻城器械開練[六]。
以上觀之,孔明不像是出兵伐魏,倒像是率蜀軍來了次「自助陳倉攻城演練一月游」。
答案就在孔明出陳倉前夕給東吳胞兄諸葛瑾的《與兄瑾言治綏陽小谷書》中:「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
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
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
此時東吳正值陸遜借周魴斷髮假降,修理曹休之後,魏國大軍雲集江東準備復仇之時。
故孔明此次應東吳請求,攻擊陳倉,牽制魏軍,因此出兵無需履險,亦無需再玩疑兵之計,選陳倉道迂迴緩緩而行便是——說白了,他還生怕魏軍不知道自己進攻陳倉呢——由此便可解答上面三個疑問。
此次北伐導致大將張郃率本已南下荊州的關中諸軍回防,魏國亦有孔明出兵之疑慮,不敢大肆加兵東吳——孔明以一月軍糧加上部分攻城器械和士兵之微弱代價,保得東線平安,戰略上自是大贏家,從戰術上看也是圍魏救趙這一計策的絕妙運用,再次體現了孔明的軍事能力。
至於此次出兵被曹真事先預料之事,倒也不奇。
由於第一次北伐孔明走隴右出祁山,魏軍已嚴加防範,趙雲箕谷戰敗撤退時又燒毀赤崖棧道,褒斜道再被水淹,短期內無法使用,儻駱道過於艱險,子午谷計劃早被否決,且此道艱險不遜儻駱。
此時孔明出兵,基本肯定要走陳倉道了。
因此,曹真算中孔明出兵陳倉又能說明什麼?怕是稍具軍事頭腦的都會得出這個結論,怎麼到曹大將軍嘴裡就變成智算陳倉了?總共就這麼幾條路,說難聽點,就算是白痴,一併堵上便罷。
再說,真要是曹大將軍智算陳倉,怎麼才留給郝昭統共一千多人,郝昭和他老兄是有殺父之仇,還是奪妻之恨哪?
下面看看陳倉城,郝昭所築的陳倉新城,經考古發掘證明就在寶雞市東原鐵路涵洞上。
地形十分險要,是突出的一塊高地,西、東、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台壁,加上城牆足有五、六丈高,易守難攻。
後漢書曾提到:「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
賊觽疲敝,果自解去。
」按陳倉舊城在新城東二十里,可以四面攻打的,然而卻足足堅守八十多天之久,面對的還是以強大戰鬥力而名聞天下的西涼軍。
孔明攻打更為牢固的陳倉新城二十天不下,也算不上什麼恥辱。
攻城不比野戰,南宋時蒙古蒙哥大汗攻打釣魚城殞命,晚明努爾哈赤攻打遼東堅城寧遠中炮歸天,國外也有亞歷山大攻西亞小城提爾十餘年不下之事,近鄰倭國亦有號稱毗沙門天的軍神上杉謙信數攻北條氏小田原城不下,武田勝賴攻下父親信玄都未能攻克的堅城高天神便得意忘形,立遭長條之敗,名門武田家一蹶不振。
以此觀之,孔明雖攻陳倉不克,然並不足以言孔明用兵水平不行。
綜上,孔明第二次北伐實際上是應東吳請求,出兵魏軍事要地,圍魏救趙,以減緩東吳的軍事壓力,從結果看確實大大減輕了東吳的軍事壓力,戰略結局堪稱完美。
戰術角度上孔明也不吃虧,圍魏救趙之策用的爐火純青,付出微弱代價後,簡直把陳倉堅城當作了未來北伐攻城器械的實戰演練場,糧盡即退兵,瀟洒從容,順手牽羊還帶走了一名魏將的腦袋——王雙敢帶兵追趕孔明,並被史書記錄下來,後來被後主詔書還專門提及,想來也不是寂寂無名之輩。
五、克定二郡與三路伐蜀
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孔明第三次北伐,這次戰鬥過程相對比較簡單,孔明先派遣將軍陳式攻打魏武都、陰平二郡,意圖通過小股部隊吸引魏邊軍出戰,聚而殲之。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魏軍出,攻擊陳式,然後孔明自率軍出,郭淮嗅覺還算靈敏,在蜀軍完成包圍圈之前退兵,孔明雖然沒有實現殲敵的目標,但奪得魏國武都、陰平二郡,總算是個可以接受的戰果。
此戰後,後主下詔,恢復了孔明丞相的職位。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秋,大約是被孔明連番北伐折騰得魏國雞飛狗跳,曹真終於雄起了一把,向魏明帝進諫伐蜀,當然曹大將軍深知孔明的軍事才能——上次祁山一役被孔明當猴耍的慘痛教訓殷鑑不遠,不敢託大,只好建議魏國數路大軍並進,討伐蜀漢。
魏明帝派出的是哪幾路大軍呢?三路主力軍團分別是:司馬懿由西城出兵,溯沔水,曹真由子午谷出兵,再加上張郃一路——看看,差不多可以說是魏國當時能派出的全明星陣容了,魏國與東吳交兵,東吳何時曾獲此殊榮?加上從褒斜道、隴右武威進兵的其他諸軍(即郭淮、費曜等軍),可謂聲勢浩大,頗有「蜀漢不滅,何以家為」的氣勢,一時間,蜀漢黑雲壓城。
然而結果卻讓所有想看蜀漢好戲的人大跌眼鏡,孔明於城固、赤阪等要地嚴陣以待,曹真大軍卻走了三十多天愣是沒能走出子午谷,主力一路吭哧吭哧的牛喘前進,其他幾路顯然也唯曹大將軍馬首是瞻。
怎麼竟會出現如此局面?原來大軍前鋒夏侯霸(夏侯淵之子)走的倒是不慢,不過剛剛出谷,立足未穩,就被嚴陣以待的蜀軍奇襲,一頓暴扁,差點被打發去跟他死鬼老爸喝茶。
前鋒兵敗,挫動鋒銳,結果是曹真大軍進退不得,只好窩在谷里,此時正好天降瓢潑大雨,十數萬大軍給憋在谷裡面美美洗了三十多天淋浴,不知曹大將軍當時心裡是何感想。
好在魏明帝曹睿厚道,下詔令全軍班師,曹大將軍恨恨而還,其他各路人馬也自是灰溜溜。
聲勢浩大的伐蜀軍事行動,就落了這麼個虎頭蛇尾的結局,想必蜀漢軍民在睡夢中都會偷偷笑醒。
此役還有一個插曲,孔明在漢中嚴陣以待的同時,還派遣大將魏延、吳懿西進羌中,深入涼州腹地,與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大戰於陽溪,結果大破魏軍。
戰後論功,魏延進位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吳懿進位左將軍,封高陽鄉侯。
考慮到魏延是蜀漢大將,素有資歷、戰功,吳懿是蜀漢宿將,對手是魏國一後將軍、一雍州刺史,皆為魏國名將,再加上戰後蜀漢的論功行賞,可想而知此役戰鬥規模有多大。
遺憾的是魏延後來成為叛將,三國志對於此戰記載語焉不詳,難以詳加考證,甚是可惜。
不過從此戰,也可看見孔明經營雍涼的戰略意圖。
面對魏大軍壓境的危機,孔明沉著應對,駐險要嚴陣以待,充分顯示了防守能力,又派魏延等襲擊魏涼州後方,互相呼應,終使魏軍無功而返,可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六、二出祁山
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孔明第四次北伐,第二次兵出祁山,利用自己發明的省力運輸工具木牛運糧,以解決蜀軍運糧不濟的問題。
此次北伐,三國志。
諸葛亮傳裡面記載極其簡略,寥寥數語而已。
不過感謝史學家裴松之和習鑿齒,在裴注漢晉春秋之中,我們可以管窺這次戰役是何等的驚心動魄[。
孔明再次兵出祁山,此時曹真大約是去年淋浴洗的太多,加上伐蜀虎頭蛇尾實在窩心,結果一病不起、嗚乎哀哉。
魏明帝只好令司馬懿率大軍(約三十萬)赴長安救火,節制張郃、郭淮、費曜等魏軍名將。
孔明親率主力奔上邽,破郭淮、費曜二將,將上邽熟麥盡數割去。
司馬第一次與孔明正面交兵,多有試探,只是尾隨孔明蜀軍,若即若離,卻不與交戰,結果被部將譏笑為「畏蜀如虎」,司馬聽聞此言,顯然心裡不大痛快,加上諸將紛紛請戰,自己又沒嘗過孔明的厲害,決定和諸葛村夫拼上一把。
於是於五月派大將張郃攻打蜀漢將領王平於南圍,自己親率大軍追擊孔明,結果孔明命大將魏延,將領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斬獲司馬軍隊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司馬只得歸營拒戰,堅守不出。
此戰又一次證明了孔明的軍事才能——司馬分兵二路,孔明則用南圍王平孤軍拖住張郃,集中兵力直取敵酋,打得司馬抱頭鼠竄。
司馬也算是領教了孔明的用兵,為日後縮頭不出、又稱讚孔明「天下奇才」埋下了伏筆。
六月孔明糧盡,後方李嚴運糧不濟,於是矯詔命孔明班師(事見李嚴傳),孔明遂退兵。
司馬命張郃追趕孔明,張郃明知王雙前車之鑑,但軍命難違,只得硬著頭皮去追。
追至木門,中蜀軍埋伏,蜀軍萬箭齊發,一代名將就這麼成了蜂窩煤,倒便宜了司馬營中安坐。
孔明第四次北伐整個經過,單從本傳來看,實難窺全豹,只有綜合裴注漢晉春秋、張郃傳、李嚴傳、後主傳等史料,方能明之。
上面孔明大敗司馬的記載雖出自漢晉春秋,孔明本傳並不載,然而考慮到陳壽為尊者諱的心態,加上魏末晉初司馬一家的高壓政治,本傳記載得如此簡略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三國志王平傳中卻如實記載了第四次北伐王平鎮守南圍,張郃來攻,但不能克的史實,順帶記載了司馬當時攻打孔明的史實——儘管未記載戰況和結果。
其他諸傳又記載了張郃喪於追趕孔明退兵一役,兩戰之間的空白,用漢晉春秋孔明大敗司馬的史料填補,恰恰天衣無縫。
何況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是晉臣,沒什麼史料證明他和孔明是親戚,也沒有司馬懿得罪他的歷史記錄,顯然他沒必要造司馬懿的謠——更何況司馬懿貴為晉朝宣帝,習鑿齒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居然敢造本朝祖宗的謠,不想要腦袋了不成?一來無故造謠不合史德,二來在司馬氏的高壓政治下,嵇康寫了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就被司馬昭喀嚓了,阮籍不敢得罪司馬昭,只能狂飲至酩酊大醉,通過摧殘自己來躲開司馬昭通婚的請求。
習鑿齒怕是有天大膽量,也不敢無中生有,能如實記載已是難能可貴,再說上述記載與其他三國兩晉史料對比,並無任何衝突之處,當為信史。
附論: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大敗諸葛,「俘斬萬計」一事證偽
唐朝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在司馬懿的本紀《宣帝紀》中記載了孔明第四次北伐,退兵時魏軍追趕,大破孔明,俘斬萬計一事。
(注意,此處記載的數目是「萬計」而非「萬餘」,換言之,司馬俘斬蜀軍,不僅僅是一萬多那麼簡單,二萬、三萬、四萬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
由於此事與三國兩晉史料記載相衝突,考慮到晉書編纂從受命到成書,僅歷時兩三年。
如此匆匆出爐,加上又是多位學者撰寫,最後由房玄齡、令狐德棻統稿。
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捨、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等缺陷。
「俘斬萬計」這一記載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捨不當」這個槍口上。
考慮到晉書是唐人所編纂,沒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馬他老人家,並且房玄齡他們看來跟孔明也沒啥深仇大恨,所以該史料是晉書作者們自個閉門造車編出來誣衊孔明的可能性不大。
顯然是傳抄前朝史料時,不加認真鑑別,囫圇吞棗,把不知是哪家的晉朝獨家史料給順手抄上了,結果卻貽笑大方。
該記載不見於三國兩晉時期的著名史籍,三國志、漢晉春秋、華陽國志均不載。
連因「極多時諱、殊非實錄」而名聲欠佳的魏書、魏略等都不見載。
不僅如此,上述史書不但未記載此事,相反卻記載了張郃歿於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國獲此大勝,相反卻記載大將之亡,太過不合常理。
尤其是魏書、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個燒船撤軍,並非大敗於孫劉聯軍之手,居然魏軍在司馬領導下的此等大勝連一個字都沒提到。
而且諸史料都可看出張郃是因為追趕孔明,中蜀軍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從蜀軍區區伏兵裡面連砍帶抓幾萬人,也真難為司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國志作者陳壽、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華陽國志作者常璩,皆為晉臣,本朝宣帝若真獲此大勝,不加任何大肆鼓吹,僅僅如實記載已是頗為難得,可稱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記?不是想試試司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說其中一位失心瘋了還可言偶然,三位一齊瘋了,這也太過玄乎。
非但如此,漢晉春秋不但不記載此事,反過來卻記載了孔明此役斬司馬甲首三千級、獲玄鎧、角弩極多一事——不但不記載本朝祖宗狂勝,反過來卻記載其大敗——考慮到嵇康寫了封《與山巨原絕交書》就給司馬昭喀嚓了,這個習鑿齒為何沒因為對司馬宣王造謠惑眾給拖出去剁了捏?
最後,孔明街亭一役戰敗,尚戮馬謖謝眾,自貶三級,為何蜀漢此次大敗,全國上下一點動靜也沒有?蜀漢史料為何均不載此事?若說是官方消息封鎖的好,按蜀漢此時戶九十萬、孔明出師十萬,被俘斬二萬計算,損兵五分之一,幾乎蜀漢家家戶戶都有喪事,瞞得過來麼?想來那被俘斬的n多蜀軍都是到老的光棍,沒家沒業,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
再說後來孔明隔了兩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橫看豎看,也看不出蜀漢元氣大傷的架勢。
事實上,比司馬俘斬孔明萬計更邪乎的記載還有,晉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說孔明是被司馬嚇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馬超一段《平關中》還說斬首馬超「級萬億」
——乖乖,全地球人給曹操老大剁了都湊不夠,還得拽上幾個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勁吹吧,反正不上稅。
可想而知,在中國素來成王敗寇的前提下,這個「俘斬萬計」的水分有多大。
也不知是哪位晉朝臣子在自個寫的馬屁文字中意淫了幾句,然後晉書某作者不加鑑別,順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
閱讀三國的朋友們,如果您有任何關於《閱讀三國》的疑問,可以聯繫小編
我們會為您做專業、詳細的解答。
更多精彩的國學知識,不一樣的風水八字常識,歡迎關注微信號:sh19911
由諸葛亮北伐出祁山經過天水所想到的
三國那段歷史,也許因為羅貫中那本《三國演義》而被民間廣為熟知,而祁山也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六出祁山興蜀伐魏而沾上了幾分神秘色彩。作為一個天水人,正好生活在這片三國古戰場之上,就讓我們翻開歷...
諸葛亮北伐曹魏何以失敗?
諸葛亮北伐曹魏何以失敗?熊彭宇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正月,諸葛亮和他的將領們商議北伐的方略。第一次北伐時,趙雲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沒有內憂。諸葛亮以趙雲、...
子午谷奇謀!究竟是魏延的異想天開還是蜀國恢復中原的機會?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具體來說就是:蜀軍大軍人馬四平八穩地出斜谷,吸引魏軍的主力和注意力。另派一支精簡奇兵循穿過「原始森林」——秦嶺,東出「鬼見愁」的子午谷,然後直取「黃龍」——長安。以這種出奇不意,...
蜀漢風雲事件5——諸葛亮北伐
「六出祁山」有兩處不恰當,諸葛亮北伐主動的是五次,一次是曹魏反攻,而五次北伐中只有兩次的線路是出岐山的。有些事情一個理由就夠了,有些卻是綜合多方面考慮,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我認為諸葛亮北伐就屬於...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略分析詳解(我是孔明吹)
小編覺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實現拿下長安,還於舊都最接近的一次,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作戰。雙方的軍力對比大概是1:1.5到1:2內,蜀軍大約七萬人左右,整個關內隴...
臥龍諸葛亮和常山趙子龍,2條龍一起上,卻被此人打得狼狽不堪
三國時蜀漢有兩條龍,乃是劉備手下的兩員文武大臣,一個是臥龍諸葛亮,一個是常山趙子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代表謀士智者中的一流水準,趙子龍則代表武將勇士中的一流水準。如果這兩人聯手出戰,最聰明...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是騙人的?
諸葛亮的歷史形象,越來越成為歷史學圈內關注的熱點。對於諸葛亮身上許多亦真亦幻,傳說與歷史混雜的故事,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辨析一下。魯迅他老人家一代毒舌大師,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是耶非耶?我們這...
諸葛亮五次北伐的經過和戰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公元225年,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孟獲等少數民族凱旋歸來,平定南中,將兵士氣高漲。諸葛亮又派費禕出使東吳,蜀吳聯盟進一步加強。公元226年,魏國皇帝曹丕病死,曹睿繼位,曹睿年幼,能力比不上曹...
魏延提出一項奇謀,為何不被諸葛亮採納?是嫉妒他嗎?
公元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從後人的上帝視角來看,這個時刻成為蜀漢最鼎盛的時刻,隆中對實行的戰略條件已經完成了(跨有荊益二州)。同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返回成都時,在漢中太守的人選上,出人意料...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失敗的真實原因在這裡
建興五年,諸葛亮率大軍進駐漢中,六年春,諸葛亮大軍到達祁山,出兵前謊稱從斜谷道進兵攻郿城,而諸葛亮確出兵祁山,來個聲東擊西,派趙雲鄧芝屯兵箕谷作為疑兵 ,諸葛亮軍容嚴整,賞罰號今嚴明,天水,南安...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哪位三國大臣有能力阻止他呢?
昭烈帝劉備駕崩後,諸葛亮總攬朝政,凡事必然親往。建興初,諸葛亮親征南中,朝中卻有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官員勸其莫往,因其言辭懇切,致使諸葛亮一拖再拖,直到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才三路進攻南中,最終平...
諸葛亮北伐的經過: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
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計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據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
諸葛亮為什麼不訓練熊貓作戰?
首先在講之前,有必要對諸葛亮的三伐做一個解釋。那麼三伐究竟是哪三伐呢?第一次北伐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將領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請諸葛亮發萬兵給他出子午谷襲取潼關,與由斜谷出兵的諸葛亮大軍...
別再責怪諸葛亮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成不了
文/龍門夜雨,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干,取路出
為什麼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就必須撤軍、第一次北伐就失敗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關鍵的戰役是街亭之戰。此戰張合大敗馬謖,街亭失守,隨後諸葛亮被迫放棄新占領的隴右三郡,撤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為什麼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就必須撤軍,導致第一次北伐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