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三國(八)豬一樣的隊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的開場一句話深入人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其實這句話不止指的是天下大勢,更指的是當時分分合合的各路英雄們。

為何而分為和而合呢?

一個詞:「勢利」。

勢,勢力;利,利益。

勢是力量,利是目的。

力量不足則合,力量強大則分;利益相同則合,利益衝突則分。

縱觀三國風雲,無非勢利較衡。

話說董卓進京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行刺董卓不成,逃跑回去之後號召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

「於是先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後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

」旗號打得蠻漂亮的,於是各路諸侯紛紛響應。

「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仙。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大家注意了,這十七路諸侯中並沒有劉備大名,無他,勢太弱爾。

此時的劉備滿腔報國之志身無立錐之地,老子的隊伍還沒開張呢,也就是劉關張三個光棍,在人多勢眾的各路諸侯中實在是沒什麼氣候,但也去參加這次武林大會,在路上遇到了老熟人公孫瓚,於是結伴而去。

各路諸侯紛紛投洛陽來,真的只是為了「忠義」二字嗎?

且看這十幾路諸侯武林聚會,先是選出盟主袁紹,因為曹操說了袁紹可當盟主。

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大家看這幅場面是不是很眼熟?武俠小說中最喜歡寫這一類情節:為了討伐邪派,挽救天下蒼生,正義之士們雲集響應,結成武林同盟,推選武林盟主,,結盟之後自己先殺得血流成河,趁機吞併其他門派壯大自己實力,金庸的《笑傲江湖》中五嶽結盟對付魔教的過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看來藝術的確來自生活。

曹操為什麼不自己當盟主,卻推薦袁紹呢?

因為此時袁紹實力最雄厚,在朝廷家族勢力最大,所謂「四世三公」,《三國志·魏志·袁紹傳》記載:漢代袁安在漢章帝劉炟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而袁紹則是司空袁逢之子。

相比此時的曹操,從董卓手裡逃出來才開始招兵買馬組建隊伍,實力不能相比,所以審時度勢,很明智的沒有出頭,而是藉此機會壯大實力,結交天下豪傑,其中包括劉備。

袁紹當然要再三再四自謙推辭一番,推辭不得只好勉力擔當。

於是會盟:「次日築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請紹登壇。

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其盟曰: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

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

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讀畢,歃血。

眾因其辭氣慷慨,皆涕泗橫流。

這煞有介事的一幕讓我們看到了一幅萬眾一心共討國賊圖。

董卓這邊得到信息,立刻召眾將商議,呂布欲出戰,華雄主動請纓:「『割雞焉用牛刀』?不勞溫侯親往。

吾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

」於是華雄率軍五萬前往應對。

再說袁紹這邊,十八路諸侯分割任務,袁紹的同父異母弟袁術總督糧草,江東孫堅自告奮勇擔任前鋒,前往泛水關挑戰。

孫堅來到關前,手下大將程普槍挑華雄副將胡軫,首戰告捷,於是就派人到袁紹處報捷,到袁術處催糧。

這時候有人對袁術說:「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

今不與糧,彼軍必散。

」袁術聽之,不發糧草。

孫堅軍缺食,軍中自亂,被華雄趁夜偷襲,孫堅大敗而逃,還折損了大將祖茂。

董卓之亂,給了這些大大小小野心家名正言順的理由。

各路諸侯打著「忠義」的旗號,其實都想趁機渾水摸魚,擴充實力,在勝利中分一杯羹,有幾個是真正為了匡扶漢室江山的忠義之士呢?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所謂的會盟剛剛結成,面對皇天后土發的血誓猶在耳邊,才打了小小一個勝仗,就開始內訌不已。

醬缸里的蛆蟲能有什麼長遠眼光!正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果然,在袁術這一類醬缸蛆蟲的內訌下,所謂結盟很快瓦解。

尤其是董卓一死,各路諸侯立刻化玉帛為干戈,上演了一幕幕大魚吃小魚的相互吞併的鬧劇。

鮑信曰:袁紹為盟主,因權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八路諸侯討伐,為何還斗不倒一個董卓?

《三國演義》中,曹操號召天下群起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路諸侯紛紛響應,袁術、袁紹、孫堅等17路人馬,加上曹操,一共十八路諸侯,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這樣算來,討伐董卓的人馬合...

十八路討董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朝綱崩壞,曹操矯詔與袁紹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一時間,各地諸侯紛紛領兵奔洛陽而去。可惜,各路諸侯,心懷鬼胎、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討賊聯盟不久便分崩離析。從此,東漢進入群雄爭霸...

第五回 十八鎮諸侯

董卓隻手遮天,群雄當然不服,結成同盟,共同反抗董卓。當然,有的是為名,有的為利;有些真想匡扶漢室,有些只是想做第二個董卓。董卓有什麼好呢?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這是很多諸侯的夢...

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其實打不過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鎮諸侯紛紛響應。十八鎮諸侯轉眼就出來了。他們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

十八路諸侯最後只剩三國 原來與此事有關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共伐董卓,為何沒有再走向統一而最終分為三國呢? 我們先來看看都有哪些諸侯:第一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路:冀州刺使韓馥;第三路:豫州刺使孔岫;第四路:兗州刺使劉岱;第五路...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卻說陳宮正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操覺,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