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最後只剩三國 原來與此事有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共伐董卓,為何沒有再走向統一而最終分為三國呢?

我們先來看看都有哪些諸侯:第一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路:冀州刺使韓馥;第三路:豫州刺使孔岫;第四路:兗州刺使劉岱;第五路: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路:陳留太守張邈;第七路:東郡太守喬瑁;第八路:山陽太守袁遺;第九路:濟北太守鮑信;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路: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路:徐州刺使陶謙;第十三路: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路: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加上曹操公十八路反侯,組成關東聯軍,浩浩蕩蕩,直赴洛陽。

北平太守公孫瓚路過平原縣時,順便帶上了劉關張三人。

其實,各路諸侯在一定程度上都很重視人才,每一路諸侯都有自己的謀士、武士,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到了後來,強的吞弱的,大的吃小的,逐漸演變成後來的三國鼎足。

爭主帥

十八路諸侯聚集在一起,首要問題就是,統帥誰來當?經過一番暗中較量,「官二代」袁紹憑藉「四世三公」的官場背景當選盟主。

誰知,袁盟主優柔寡斷、鼠目寸光,不是合適的「帶頭大哥」,之後一系列失誤證明了這點。

搞小團體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

可見糧草的重要性,但這也是一個肥缺,非一個精明能幹、公正正直的人擔任不可!誰知袁盟主卻選擇了自己的弟弟毫無大局觀念,搞小團體的袁術總督糧草。

在與董卓較量的第一回合中,此公怕主動請纓的孫堅搶風頭立頭功,拒不發糧,致使孫堅大敗,還折了大將祖茂,盟軍以失敗告終。

棄賢用庸

盟軍第一回合即敗,頓陷慌亂,袁盟主手足無措,惜愛將顏良、文丑遠水救不了近火。

就在危急關頭,關羽溫酒斬華雄。

敵方主將被斬,軍心動搖,正是追殺董卓的好機會,卻因提議之人身份低微而被遺棄,失去大好戰機。

董卓隨即派呂布出陣,殺得盟軍人人自危,最後「三英戰呂布」,但最終「三英」卻被氣走。

十八路諸侯逐漸分崩離析。

而曹操呢,唯才是舉,好言安慰劉備和關羽,還給關羽溫酒斬華雄,成就千古佳話。

劉備當初還是跟著公孫混的,因善於吸收人才, 短短几年能在亂世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當孫堅亡於劉表,孫策繼承家風,禮賢下士,吸收了周逾和太史等人才。

之後,孫權更加注重人才,連曹操都讚嘆生子生如仲謀。

這三位「諸侯」,唯才是舉,逐漸脫穎而出,三分天下。

(微信號: songshugonghu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系列之關羽溫酒斬華雄

希望大家能關注我,我們會為大家帶來很多有趣的故事,動動你們的小手指,謝謝了,絢麗的語言我也不會說,希望我能和更多的人成為朋友。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卻說陳宮正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操覺,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

第六章,聯軍失利!

到了第二日成都城可熱鬧了,經過前一天的御前會議,劉備馬上作出決定:李宇為大帥統帥三軍,左國相郭嘉郭奉孝為軍師運籌帷幄,關羽,張飛,趙雲,鄧茂。程遠志,鄒丹,鄒靜等眾人帳前聽用,劉備絕對御駕親征...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