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會盟,征討董卓第一功——溫酒斬華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且說,陳宮起殺曹操之意,轉念想,不能不義,自己撇下曹操跑到東郡去了。

曹操回家之後(陳留),跟父親說想要起義,想要用自家的財產,招募義兵。

幸得衛弘相助,散盡家資,豎白旗,書「忠義」二字,不數日,應募之人,如雨駢集。

收陽平衛國人樂進,字文謙,山陽巨鹿人李典,字曼成。

沛國譙人夏侯惇,字元讓,夏侯淵,字妙才兩兄弟。

(這兩位本是曹操的兄弟,因曹操父親曹嵩原本是夏侯氏,過房與曹家,因此是同族。

)還有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兩兄弟。

為什麼說曹操發矯召會有各路諸侯相應,其一:曹操當時剛從京師出來,有可能是奉密詔出京,因為他是被董卓追出來的。

其二:各路諸侯本就有反意(當然有不少像劉備一樣真心扶漢的),苦於無反之由,曹操一說,不論詔書真假,他們都會默認(都是被董卓帶壞的)。

相應的諸侯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捌。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公孫瓚路遇劉備,一同帶著他們去了洛陽。

會盟之後,袁紹(字本初)因聲望被推為盟主,其弟袁術總督糧草,孫堅(字文台)為先鋒,征討汜水關。

董卓得知後,呂布本想自己馬上領兵迎敵,華雄說殺雞焉用牛刀,董卓聽了之後很高興,加華雄為驍騎校尉。

撥馬步軍五萬,同李肅、胡軫、趙岑星夜赴關迎敵(我感覺董卓的情商好像不怎麼高,易喜易怒)。

這時候很有意思,有一個超級炮灰,被坑弟狂人鮑信派出去先到汜水關送死,此人就是鮑忠。

可能是怕被搶了頭功吧,有點烏合之眾的感覺。

孫堅帶著四個將領攻打汜水關,分別為:第一個,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謀,使一條鐵脊蛇矛;第二個,姓黃,名蓋,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鐵鞭;第三個,姓韓,名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個,姓祖,名茂,字大榮,吳郡富春人也,使雙刀。

華雄副將胡軫出站程普,不到幾回合就被程普斬於馬下,古代的城池易守難攻,久戰需有後備軍資,糧草充足,說白了,想攻城?可以,用屍首疊上來。

袁術不是什麼好東西,故意不發糧草(選他總督糧草就是一個大錯誤)。

李肅獻計華雄,半夜前後夾擊攻打孫堅,祖茂為護主,戰死沙場,孫堅死戰得以逃脫。

關雲長

敗了先鋒軍,當然士氣大漲,華雄直接到寨前叫戰。

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前面出去被殺掉的兩個將領,前面都喝了酒,一個是袁術上將俞涉,一個是韓馥上將潘鳳,唯有關二哥比較機智,知道騎馬不喝酒,喝酒不騎馬(多少會有點暈啦),叫曹操酒杯先放下,回來再喝(潛台詞應該是:別坑我,你個曹阿瞞),拍著馬就出去拿了華雄人頭。

原文這樣寫的:出帳提刀,飛身上馬。

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

其酒尚溫。

後人有詩讚之曰:「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

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是勤王,還是割據?

《三國演義》中講到從京城逃出的曹操發出興義師討伐董卓的檄文後。頓時,十七鎮諸侯紛紛響應,再加上曹操自家形成了十八鎮諸侯。如果把兵力相加,有30萬之多。這裡面有袁紹、曹操、公孫瓚、馬騰等實力派,也...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卻說陳宮正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操覺,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

三國:十八路人馬為何連一個草包都打不贏?

陳班長導讀:東漢末年,董卓篡權,民不聊生,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共同討伐董卓,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不曾想到的是,這支看似十分強大的隊伍,竟然連個董卓都打不贏,沒...

十八路諸侯最後只剩三國 原來與此事有關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共伐董卓,為何沒有再走向統一而最終分為三國呢? 我們先來看看都有哪些諸侯:第一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路:冀州刺使韓馥;第三路:豫州刺使孔岫;第四路:兗州刺使劉岱;第五路...

歷史上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為什麼會失敗?

根據三國演義當中的描述,曹操暗殺董卓失敗後逃到了陳留,和袁紹一起商量對付董卓的辦法,最後提議集結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所以董卓討伐戰也是三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戰役,雖然這個過程有些虎頭蛇尾,...

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其實打不過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一出,各鎮諸侯紛紛響應。十八鎮諸侯轉眼就出來了。他們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

十八路討董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朝綱崩壞,曹操矯詔與袁紹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一時間,各地諸侯紛紛領兵奔洛陽而去。可惜,各路諸侯,心懷鬼胎、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討賊聯盟不久便分崩離析。從此,東漢進入群雄爭霸...

圖說三國:一張圖搞懂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

東漢末年,外戚何進為了剿滅宦官,招西涼董卓入京,想依靠董卓的實力剷除皇宮。這是一招引狼入手的臭棋,作為一個執掌朝政多年的大將軍,他竟連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道理都不懂,最終造成了董卓禍亂京師。關外諸侯...

第六章,聯軍失利!

到了第二日成都城可熱鬧了,經過前一天的御前會議,劉備馬上作出決定:李宇為大帥統帥三軍,左國相郭嘉郭奉孝為軍師運籌帷幄,關羽,張飛,趙雲,鄧茂。程遠志,鄒丹,鄒靜等眾人帳前聽用,劉備絕對御駕親征...

聊侃三國——十八路諸侯結局如何?(上)

先看《三國演義》第五回: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