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和劉備的最大敗著是什麼?蘇東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劉備與孔明的用兵,歷代各有高論。

有意思的是,名滿天下的三蘇談到他們的用兵之道,似乎都看到了他們的最大敗著,語調出奇得一致。

後人冷眼看前世,興許其中真藏有可以借鑑的道理。

蘇洵在《權書·強弱篇》里是這樣評價孔明伐魏的。

他說,當年劉邦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項羽,但他卻是先取了九江,再攻取了魏、代、趙、齊,然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拿下項羽的。

再往前說,當年秦國與六國的博弈,也是先取了最弱的蜀國,最後才攻取最強的楚國。

依此來看,孔明當年出兵,就直接找魏國開戰,這是蜀國自取其亡的敗著。

原文為:「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

又說到,「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

諸葛孔明棄荊州取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說的是看到當年諸葛亮放棄荊州而去取西蜀,就知道他們成不了一統天下的大事了。

這裡有點小小的瑕疵,孔明和劉備哪裡是放棄荊州,荊州也是好不容易才騙來的,當然是派了最得力的大將關羽鎮守,只是後來因為關羽的輕敵而失去,是正兒八經地被吳國被搶走的,何談一個「棄」字?何況,僅有荊州之地就可以了嗎?取西蜀天府之國以為大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個人認為,孔明仍然是上上策。

說到取西蜀,蘇東坡是贊同他老爸的主張的。

他也認為劉備和孔明採取的詐力,跟秦國當年沒什麼兩樣,不是仁者所為。

「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劉備和孔明在荊州劉表死後,孔明曾經想殺其子而奪其兵,劉備沒有下決心干。

而後來,劉璋好心好意請他們到蜀,沒幾個月,他們就「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這事幹得極其奸詐,所以蘇東坡很不客氣地說:「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這跟陰毒的曹操根本沒什麼兩樣吧?

所以後來諸葛亮幾次出兵伐魏,長驅東向,「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

」以興復漢室為名伐取曹魏,雖然諸葛亮鞠躬盡瘁,但終是難奏其功。

所以,後人也哀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意這裡就有了矛盾。

三國鼎立之後,按蘇洵和蘇東坡的意思是不應該直接伐魏,難道應該先取吳國?事實上是關羽失了荊州之後,劉備曾經起傾國之力討伐吳國,結果夷陵之戰差點把家底全打光了。

如果再繼續跟吳國耗到底,拼個兩敗俱傷,那坐在岸上的曹魏不是笑納了漁翁之利嗎?

蘇轍也贊同父兄的意見。

他認為,劉備棄荊州而入蜀,則非其地,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紛之沖,則非其將。

意思是論治國,孔明當然是不二人選,但是用其為主將攻伐,似乎不是其所長。

這跟陳壽所說的「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是一個意思,但是試問,蜀國的諸將當中,除了諸葛亮,誰還有如此經略一方的才能呢?

​三蘇都是大文學家,這沒說的,但是否具有治國安邦的才能,是合格的政治家兼軍事家,那還很難說。

文人胸懷,畢竟少有厚黑的手腕。

而在那樣的亂世之中,崇尚仁義,劉備和孔明可能連荊州也混不下去,或者繼續流浪,或者很快就被曹操和孫權等人收拾得屍骨無存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