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只排第六?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郭嘉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

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

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

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余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2.陳宮

曹操謀刺董卓未遂,被到處畫圖捉拿。

他逃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手下的人抓住。

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就棄官和他一塊逃走。

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錯殺了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之徒」,於是又棄曹而去。

幾經周折,最後才選擇了呂布。

可惜陳宮沒有好好分析呂奉先這個領導的巨大缺陷:他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並非將才;袁術,但都是曇花一現,最後因屢屢不聽陳宮的計謀而遭致徹底失敗,被曹操生擒活捉。

「空負棟樑材」,陳宮選錯了單位,又不肯跳槽,滿腹經綸付之東流,令人嘆息不已。

曹操有留他之意,他寧死不吃回頭草,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

臨刑時,曹操和在場的人都流下了淚。

3.賈詡

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

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善用計謀,先在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繡的謀士。

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

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

死時七十七歲。

4.司馬懿

司馬懿,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

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

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

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斗兵法。

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遊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

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5.田豐

袁紹謀士很多,腦子比較清醒的還要算田豐。

料死如神。

田豐,冀州巨鹿人,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

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應其邀請,出任別駕,以圖匡救王室之志。

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

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占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能從。

建安四年,曹袁爭霸,田豐亦提出穩打穩紮的持久戰略,袁紹執意南征而不納,但在曹操東擊劉備時,卻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的奇襲許都之計,錯失良機。

官渡之戰,田豐再議據險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敵策略,乃至強諫,被袁紹以為沮眾,械繫牢獄。

建安五年,袁紹官渡戰敗,因羞見田豐而將其殺害。

6.諸葛亮

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

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

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臥龍」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占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

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

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

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7.陸遜

陸遜,生於公元一八三年,死於公元二五四年,吳國著名儒將。

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熟知兵法,呂蒙奇襲荊州之計,便是出自於陸遜。

公元二二二年,劉備伐吳,陸遜受命於危難之時,用火燒大敗劉備於虎亭,又用計大敗曹休,官至丞相。

孫權廢太子,屢次進京相勸,孫權不聽,憂憤而死。

8.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三國志。

中期曹操幾乎言聽計從。

荀彧,生於公元一六三年,死於公元二一二年。

字文若,荀攸的侄子。

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

9.龐統

出師未捷身先死

龐統,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劉備謀士。

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

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

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

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潁州(今河南許昌)人。

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

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幫助劉備接連打敗了曹操。

後曹操的另一謀士程昱用計騙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騙自殺,

《宋書》卷19還有句話:「方今夷狄對岸,外御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難。

」說明就軍隊而言,每天七升口糧當屬較低標準。

《晉書》卷64「會稽王道子傳」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

」說明每天七升口糧對高級行政幹部(晉時「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別稱)來說,也屬於較低標準。

南朝梁後期,鎮北將軍江革被北魏軍隊俘虜,一度遭到虐待,「日給脫粟三升,僅餘性命。

」(《梁書》卷36,江革傳)「脫粟」就是去殼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跟諸葛亮一天三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三升「僅餘性命」,那麼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每天三升就斷言「其將死也」也算說得過去。

名人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前出師表》原文翻譯及賞析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

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

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

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

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

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

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

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

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諮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

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

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

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

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

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

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

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

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

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

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

掃除姦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

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

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

已表明他們的過失。

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徵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

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注釋

(1)先帝:指蜀昭烈帝劉備。

先,尊稱死去的人。

(2)創:開創,創立。

業:統一天下的大業。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

崩,古時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5)今:現在。

(6)三分:天下分為孫權,曹操,劉備三大勢力。

(7)益州疲弊:弱,處境艱難;益州:漢代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陝西省一帶。

這裡指蜀漢。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無,民生凋敝。

(8)此:這;誠:的確,實在;之:的;秋:時,時候。

這裡指關鍵時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衛:護衛;懈:鬆懈,懈怠;於:在;內:皇宮中。

(10)忘身:捨身忘死,奮不顧身。

(11)蓋:原來;追:追念;殊遇:優待,厚遇。

(12)誠:的確,確實;宜:應該。

(13)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開張,擴大。

(14)光:發揚光大,用作動詞;遺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

恢,大。

弘,大,寬。

這裡是動詞,也做恢宏;氣:志氣。

(16)妄自菲薄:過於看輕自己;妄:過分;菲薄:小看,輕視。

(17)引喻失義:講話不恰當。

引喻:稱引、譬喻;喻:比如;義:適宜、恰當。

(18)以:以致(與以傷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諫:勸諫。

(19)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獎勵;罰:懲罰;臧否(pǐ):善惡,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21)作奸犯科:做姦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

作奸:做了姦邪的事情;科:科條,法令。

(22)及:以及;為:做。

(23)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吏。

(24)刑:罰。

(25)昭:顯示,表明;平:公平;明:嚴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內外異法: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

內外,指內宮和外府。

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28)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

(29)簡:選擇;一說通揀,挑選;拔:選拔;遺(wèi):給予。

(30)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

悉,全部;咨:詢問,商議,徵求意見。

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bì):補。

闕,通缺缺點,疏漏..

(32)有所廣益:有所啟發和幫助;廣益:增益。

益,好處。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曉暢:精通。

(35)試用:任用。

(36)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禁衛軍統帥)。

(37)營:軍營、軍隊。

(38)行(háng)陣:指部隊。

(39)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9)小人:晚輩,下人,這裡指:宦官。

(40)傾頹:傾覆衰敗。

(41)痛恨:痛惜,遺憾(42)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43)隆:興盛。

(44)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親自;耕:耕種。

(47)南陽: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城西一帶。

(48)苟:苟且;全:保全。

(49)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

與今義不同。

(51)猥(wěi):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52)顧: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54)許:答應;驅馳:奔走效勞。

(55)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56)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臨:將要,臨近。

(57)夙夜憂嘆:早晚憂慮嘆息。

(58)瀘: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59)不毛:不長草木,這裡指人煙稀少的地方。

毛,莊稼,苗。

(60)兵:武器;甲:裝備。

(61)獎率:獎賞率領。

(62)庶:希望;竭:竭盡;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鈍:刀刃不鋒利。

(63)攘(rǎng)除:排除,剷除;奸凶:姦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64)還:回;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6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所以:用來...的是(66)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

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損:除去。

益:興辦,增加。

(67)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托:託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務。

(68)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9)告:告慰,告祭。

(70)興德之言:發揚陛下恩德的忠言。

(71)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72)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

彰:表明,顯揚。

咎:過失,罪。

(73)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

諏(zōu),詢問,諮詢。

(74)察納:識別採納。

察:明察。

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75)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76)當:在……時候。

(77)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

(78)不知所言:不知道再該說些什麼。

【作品鑑賞】

《前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裡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

當劉備病卒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內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

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

經過幾年的努力。

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

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

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

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裡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於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讚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裡。

《前出師表》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

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

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

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

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

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

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里,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

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

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

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

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

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歷史評論】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評價這篇文章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南宋詩人陸遊評價表文,說道: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出師表》——諸葛亮一生的執著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