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征戰一世只是為了一己之私留名後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了解下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家世不算顯赫,卻也算得上官宦子弟。

父親諸葛圭是泰山郡丞,因去世得早,諸葛亮便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

袁術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玄一家便到豫章赴任,路途中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諸葛玄病逝後,諸葛亮兄弟便移居南陽,於是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結廬隱居十年(現今河南南陽的臥龍崗可以拆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三國志•諸葛亮傳》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隱居期間諸葛亮與徐庶師從司馬徽,娶黃承彥之女為妻,並結交龐德公、龐統、石廣元、崔州平等名士,有匡天下之志,自比管樂,好《梁父吟》,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

一介布衣,躬耕隴畝,有能力有志向,只待明主信任給予機會一展抱負,又不是東晉謝安為門閥爭權奪利需要養望,所以說諸葛亮在隆中養望的人可以洗洗睡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時年二十七歲,劉備三顧茅廬,問以統一天下大計,於是有了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在《三國志》有全文記錄,描述了亂象起因,點評群雄優劣,分析地形,剖析政治利弊,不僅僅在戰略上的總攬全局,還詳細闡述了三分天下的具體方法和執行次序。

拿魯肅版高仿「隆中對」來黑諸葛亮的,麻煩翻下《魯肅傳》看看有沒有正版的高度和執行方案。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自此,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依照隆中對前半部分的戰略思想進行規劃。

首先劉表去世後,面對曹軍,先收留江夏劉琦軍隊,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接著借勢奪占荊州,開始形成鼎足之勢;接下來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徹底三國鼎立。

可以說蜀漢政權的建立與《隆中對》前半部分完全重合,「未出茅廬天下三分」真心不是吹的,亮黑們自己建個計劃執行看看,比如說先定一個小目標,試試執行情況如何?

如果蜀漢政權按照諸葛亮「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規划走下去,待曹丕篡漢的時候就是天下有變之期,這個時候兩軍齊出真的就是又一次光武中興。

可惜「外結好孫權」做的不到位,荊州失去,天下變動的機會也失去了,但是蜀漢政權仍在,仍舊可以完成漢室復興。

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改元章武,同年伐吳,章武二年猇亭大敗,三年劉備去世。

此時蜀漢不僅國力傷了根本,隨著劉備的去世漢室復興的政治根基也動搖了。

後主繼位,諸葛亮開府,事無大小均有丞相府決定。

諸葛亮對外與東吳繼續保持聯盟關係,對內改善蜀漢政權和西南各族關係,講武屯田,加強戰備。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劉禪即《前出師表》,率軍前後六次北伐中原。

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三國志•諸葛亮傳》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邇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懼,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章其慢。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追惟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陳壽雖然礙於晉朝權貴,也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文采可觀,治政無雙,並且將諸葛亮的文章另列一集。

同時解釋了為什麼諸葛亮的文章沒有當時駢四儷六的文風(「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因為諸葛亮的文章寫給普通人看的,所以不能那麼高深(「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

」)

《三國志•諸葛亮傳》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權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計算第五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綜核下第八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貴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傳運第十三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與孟達書第十六廢李平第十七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也就是說即使諸葛亮沒有生在亂世,即使諸葛亮不出山施展治政無雙的才能,單憑文章一途也可以「有補於當世」,從而留名萬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看一代偉人怎麼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

看一代偉人怎麼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文丨姜衛華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他的好朋友諸葛亮。諸葛亮何許人也?自稱「臥龍」,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作為求賢若渴的老闆,三顧茅廬聘請...

《隆中對》的戰略「誤區」

說諸葛亮是個英雄,這一點沒有人會懷疑;說英雄也經常會犯錯誤,諸葛亮並不例外,這一點同樣有人相信。千百年來評騭諸葛亮功過得失的文章、言論不知幾何,稱得上是多如過江之鯽,其中直言不諱批評諸葛亮的缺...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