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為什麼總是不思進取,孫策臨終前的那句話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提到東吳總是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感覺,它割據江東,聯合蜀漢,卻永遠總是在蜀、魏相爭的時候按兵不動,甚至於整個東吳集團都不願意開疆拓土,這為什麼呢?

其中孫策的遺言說明了一切,孫策告訴張昭登文臣稱:「「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

公等善相吾弟!」而對於孫權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從這個政治遺囑中可以看到孫策為東吳制定的國策便是:「觀成敗!」,"保江東"完全沒有提到爭霸天下等字眼。

因此在整個東吳的歷史進程中,他遊走在蜀魏之間漂移不定,從中取利,極少有主動出擊的情況。

那麼東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策呢?

首先在地理文化上的差異,作為身處江東的東吳他擁有長江天險,水網密布,其中生活習慣以在中原的曹魏、益州的蜀漢不同。

這種不同其實早就了他們向中原進取的成本極高。

在東吳憑藉著長江天險,東吳擁有一直強大的水軍,而又由於遠離北方,戰馬不足,特別是騎兵方面顯得不足,因此整個縱觀整個東吳的歷史,所有的軍事活動都和長江河網有關,無論是赤壁敗曹操還是打敗曹丕的進宮都和水軍有關,同樣在曹魏方面,由於要打敗東吳必須要有強大的水軍,而水軍的訓練其實不是一朝一夕了,曹操挖玄武池訓練水軍,卻在赤壁被打敗,討伐吳國成本太高,因此也便把注意力放在蜀國,畢竟我不能打你,你也沒法打我。

這也是為什麼三國後期,司馬昭可以用全國之力攻打蜀國而沒有將吳國放在眼裡的原因。

第二、吳國在政治上沒有擴張的理由,在勢力上東吳不如曹魏,沒辦法獨自與曹魏抗衡,而在道義上,蜀漢宣稱自己的東漢政權的延續,有效地聚集了那些擁護漢朝的遺老遺少們,為了安撫這些遺老遺少,蜀漢在政治上提出漢賊不兩立,行動上不斷北伐,消滅曹魏政權,於是便有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第三、在實力上的對比,吳國儘管從關羽手上拿到了荊州,但是實力比起魏國是在差上一截,為了保住江東基業,孫權或向魏稱臣,或反魏自立,直到最終滅亡於晉。

就連孫策在去世的時候也曾對眾臣說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其實這就是一種投降主義的政治遺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人物影響力排名前十,第一曹操無疑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那麼對三國局勢影響最大的十個三國人物都是誰呢? 稼軒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之語,想來是認為這三人是 前三甲。 後來又有首元曲寫到...

三國成語故事:共為唇齒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鄧芝傳》,時間是蜀漢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主人公為蜀漢尚書鄧芝和吳主孫權。原文如下:

東吳6大謀臣排名,周瑜陸遜誰更厲害?

在前面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演義》里蜀國和魏國的六大謀臣,蜀國是諸葛亮一人獨大,而魏國的謀臣特別多,一個比一個厲害,不管怎麼選總會有不同意見的!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咱們今天該聊一下吳國的六大...

他耗死了曹操、劉備,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自東漢末年開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在袁紹、袁術、劉璋、公孫瓚、張繡等勢力相繼凋亡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大集團在赤壁之戰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中,曹操一方實力最為強大,引得諸葛亮連年北伐。而對...

看了這才知道,為什麼東吳最不可能統一天下?

蜀國和吳國雖然因為荊州雙方撕破了臉,但唇亡齒寒,兩國都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兩國心照不宣,都將矛頭對準曹魏。蜀國不斷北伐,吳國也沒閒著時不時就攻打江淮騷擾曹魏,吳國和蜀國配合的還是比較默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