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也是三國時期的霸主,為什麼在《三國演義》里沒什麼存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論是翻閱《三國演義》,還是追看三國影視,我們的關注點始終都在「正統」與「反賊」,也就是蜀國與魏國兩方的爭鬥之上,好像從頭至尾都沒有吳國什麼事,頂多就是哪一方打不過了,請求聯合吳國共同攻克。

歷史上的吳國當然不可能這麼沒有存在感,畢竟也是當時雖弱於魏國但強於蜀國的存在。

那又是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中,戲份被削弱到了這種地步呢?

先來看看吳國的歷史。

吳國的歷史,不如就說是孫家從孫堅開始的發家史。

吳國的開國皇帝是孫權,他的父親即孫堅,是春秋孫武、戰國孫臏的後人。

果然血緣傳承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孫武的後人呢?黃巾起義的時候,孫堅參與鎮壓,後又平定西北地區邊境的戰亂,受任長沙太守之後又轉移陣地到了江南諸郡,並在討伐董卓的時候立下不少戰功。

孫堅是一個看的明白,心胸也比別人寬大的人,討伐董卓時候別人都不肯先動手,只有他一直在對抗董卓,並且取得了重大勝利,可以說是孤軍奮戰。

然而他的這種舉動和精神並沒有讓其他人醒悟過來,該遲疑的還是遲疑,該內鬥的一刻也不停,孤軍奮戰哪裡抵得過?浩浩蕩蕩的討伐董卓行動就這樣匆匆結束了,想來孫堅心裡很是憋屈吧。

191年,袁術派孫堅攻打劉表,不料中了暗箭,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而後,孫堅的長子孫策投奔袁術,討回父親一部分的舊部,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年紀輕輕就可以統一江東六郡,正當他準備北上之時,卻在狩獵中被刺客所傷,不久後身故,死時才只有二十六歲,典型的英年早逝。

雖然很多人懷疑孫策的死因,但是目前還是沒能有一個統一的結果。

孫策臨死前,將江東大業交給了弟弟孫權,孫權平定廬江太守李術、討伐黃祖、得大將甘寧、討伐各郡山賊。

208年,曹操所向披靡,多次勝利,占領重要地區荊州之後,意欲拿下孫吳。

孫權對於形勢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堅定地站在了主戰派的一方,諸葛亮也隨魯肅來到東吳,周瑜分析曹軍的種種劣勢,於是,就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此戰之後,三國的局勢便清晰明了了。

229年,在與魏、蜀稱帝後相隔近十年,孫權也在武昌稱帝,即今日的湖北鄂州,後來遷都建業,即今日的江蘇南京。

吳國的勢力在三國中處於中等,比不過曹魏,卻比得過蜀漢。

這一時期,很多人都知道,蜀漢一直在努力攻打魏國,儘管總是以失敗告終,可畢竟還是有所行動的,反觀吳國,卻似乎什麼都沒幹。

這當然是《三國演義》帶來的感受,而實際上,就算孫權不想打,別人也不會同意。

吳國多是水地,因此吳國軍隊水戰占據絕對優勢,可是到了陸地上卻成了「戰五渣」。

再看蜀國,蜀國雖然國力不強,但正因如此,才善於發掘士兵的潛力,擅長野戰,戰場又在漢中,非常適合蜀軍作戰。

至於魏國,地處平原,陸戰自然是不在話下,可是一旦開到吳國,水戰就只能被吳國打了。

真實的情況是,儘管魏國與吳國之間的戰爭也不少,但是基本上占不到什麼便宜,吳國雖然能扛,可是在進攻方面又不行,因此打得再多也難以前進更不易後退。

可以說,如果不是吳國自己內部出了問題,絕對還能再多活幾年,甚至其他的結果,也未可知。

至於蜀國,說白了就是窮兵黷武,其結果不言而喻,沒多久國力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時日自然也就無多。

這種情況下,人們的關注點自然而然就落到了魏國和蜀國身上,再加上《三國演義》尊劉貶曹,重點全在蜀國和魏國身上,褒貶先不說,就算是整天念叨一個名字,念上幾天,又怎麼可能記不住?這才造成了吳國給人一種存在感很弱的結果。

而在《三國志》中,吳國和魏國的戰爭絕對是更多的,畢竟對於魏國來說,蜀國算不上什麼對手,更強大的敵人,是東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三國江東第一美男子周瑜的官職是什麼

周瑜是東漢末年著名人士。周瑜生於公元175年,卒於公元210年,享年36歲。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才,屢次幫助孫策和孫權爭奪天下。在《三國志》中,對周瑜有詳細的記載,周瑜長相俊秀,又足智多謀擅通...

談一淡三國'里吳國的開創者小霸王孫策

三國是指魏國,蜀國和吳國。而各國創業都是非常艱難的。魏國國主曹操變賣了所有的財產,創建了青州軍。並且發布檄文,招集各諸候討代董卓。體現了曹操的領導和指揮才能。討伐失敗後,曹操'先後與世襲三公的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