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大都督周瑜真的不如諸葛亮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要說周瑜給讀者們留下了甚麼經典的名言,大概就是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了。
這話是周瑜臨死時說的,意思很明顯的向我們傳達了兩點信息:一、周瑜十分自負,他覺得這世上就只有孔明的才學勝他。
二、周瑜十分小器,世上有孔明,我周瑜死也死不瞑目。
於是,一個剛愎自用、心胸狹窄的周郎形象便躍然紙上。
周瑜真的不如諸葛亮嗎?稍知歷史的讀者自然會說「不」。
但今天我不想扯上《三國志》,就在演義裡面,拿他們的個人成就、價值和用人技巧這些方面來比較一下。
先看個人成就。
公元197年,孫策脫離袁術獨立,周瑜(22歲)就在那時追隨孫策。
由於孫策初出道時身份只是個校尉,不可能封周瑜甚麼官爵,所以周瑜加入孫策陣營時,沒得到多大官職。
不過從孫策一句:「吾得公瑾,大事諧矣!」可見周瑜在陣營中的地位。
這是君主對手下武將的一份信任。
當他們還是少年玩伴的時候,孫策就已經看出了周瑜的才能。
孫策能夠成就霸業,除了勇武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他信人、用人方面做得出色——這是孫策不同於呂布馬超類型之處。
所以孫策的眼光是非常可靠的。
揚州攻略:周瑜既助孫策,用不到一年時間,平定了江東八十一州。
在平定江東的幾場戰鬥中,孫策曾多次分兵一半與周瑜率領,以夾攻對手。
初時孫策問袁術借得三千兵,再加上手下程普、周瑜等人各有一些私兵,及至廬江又招得一些。
起兵江東時大約五千兵左右,最多不超過六千。
用如此兵力,滅了江東劉繇、嚴白虎、王朗三個勢力,收得長江以南,九江以東的東南沿海一大片土地,可算得是一項壯舉。
江夏攻略:孫策死後,公元203年,孫權拜周瑜(28歲)為大都督,掌江東水陸軍馬。
這段期間,東吳與劉表的黃祖軍勢發生過幾次小規模戰鬥,各有勝負。
後來甘寧加入東吳陣營,實力大增,公元208年春,孫權令周瑜向江夏發動總攻,輕易破了江夏,斬殺黃祖。
赤壁戰役:公元208年,歷史無可避免的迎來了赤壁戰役。
結果孫劉聯軍以六萬之眾擊破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
在這場戰役中,孫劉聯軍的最高指揮官是周瑜,主要統率江東的五萬水陸兵馬攻擊曹操軍,劉備駐一軍萬餘兵馬在江夏,負責截擊曹操敗軍。
這一場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這場戰役的結果導致了三分中國,使中國統一的步伐推遲了七十年。
荊南攻略:赤壁戰役之後,東吳軍兵分兩半,孫權引一軍在合淝與張遼軍勢交戰,周瑜引一軍與劉備、曹仁爭奪荊州南部,失利,就在柴桑籌劃益州攻略。
正準備出兵益州時,周瑜(35歲)卻因病去世。
那一年是公元210年。
諸葛亮出道比周瑜晚些。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草廬,求得諸葛亮(26歲)出來相助。
水鏡先生說過:「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雖然有心登庸孔明,但最終決定重用孔明的,還是因為聽了他的隆中對。
當時劉備官拜左將軍,受宜城亭侯,領豫州牧,卻為劉表客將,鎮守荊北小城新野。
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陣營,就被授予軍師身份。
何謂軍師?軍師主要職掌監察軍務,可代主帥指揮作戰,沒有實際兵權。
例如同時代的曹操以荀攸為軍師,孫權以朱然為右軍師。
劉備在用人上面比孫策還要出色,在信人方面表面也似孫策。
能得到劉備如此重用,孔明的能力也不容置疑。
荊州撤退:孔明加入劉備軍不久,曹操親領五十萬大軍南下荊州,令許褚為先鋒。
可憐新野彈丸之地,是襄陽的屏障,也是受兵之地。
從地圖上看,宛城、許昌、汝南這三個城都可以直接出兵來打新野。
當時劉表新死,劉琮投降,劉備手下士兵不足一萬,所以根本是守不住的。
於是帶領新野軍民南下,經襄陽、江陵,一路上被曹操軍隊追殺,最後逃至江夏劉琦處。
荊南攻略:赤壁戰役後,公元209年,劉備集中火力攻打荊州南部各郡,諸葛亮仍是以軍師身份參戰。
不到一年時間,從曹仁手中奪得江陵,又滅了劉度勢力。
接著兵分三路南下,趙雲軍勢滅了趙范、張飛軍勢滅了金旋、關羽軍勢滅了韓玄。
這些都是小勢力,所以幾場仗都打得比較輕鬆。
自此,劉備擁有了江陵、零陵、武陵、桂陽、長沙諸郡,以及原來的江夏。
其勢力範圍已及大半個荊州。
劉備任荊州牧,拜諸葛亮(28歲)為軍師中郎將,正式執掌兵權。
西川攻略:公元211年,劉備入西川助劉璋抗擊張魯,龐統以軍師身份隨軍,諸葛亮助關羽守荊州。
後來與劉璋反目,劉備以法正、孟達、張松等人為內應,擊劉璋軍,勢如破竹。
不久,龐統戰死,諸葛亮與趙雲水陸並進入川助戰,又招降得馬超軍勢,劉備軍威大振。
214年,劉備招降劉璋,平定西川,領益州牧。
漢中攻略:劉備既得西川,與曹操爭奪東川之戰勢所難免。
公元219年,令老將黃忠為前部,法正作參謀,出兵漢中,大破夏侯淵軍勢於定軍山。
劉備乘勢領大軍一舉擊敗曹操,平定東川,加冕漢中王。
這時劉備軍中擁有最豪華的陣容——五虎將 魏延 孔明 法正。
南中攻略:公元221年,天下三分之勢已定,劉備即帝位,國號蜀漢。
孔明(40歲)任丞相,掌蜀漢軍政大權。
222年,劉備帥蜀漢七十五萬大軍入侵東吳,蜀、吳兩國在彝陵發起一場戰役,結果蜀國大敗。
223年,劉備病死永安宮,孔明受封武鄉侯,扶助後主,主持蜀漢大局。
225年,南蠻王孟獲造反,起蠻兵十萬侵犯蜀境。
孔明親領兩川五十萬大軍南下,攻略南中諸郡。
七擒獲孟,最終平定了叛亂。
六出祁山:孔明從公元227年上書《出師表》,到234年(53歲)死於五丈原,曾先後六次出兵北伐魏國,皆無功而返(最後一次出兵中途病死)。
從上面可以看出,周瑜參加了四次大規模的戰鬥,有三次全勝結束,其中一次以主力武將身份參加,兩次是以統帥身份;諸葛亮參加了十一次大規模戰鬥,有四次全勝結束,其中一次以統帥身份參加(南中攻略),其餘三次均為軍師身份。
古語云:「勝敗乃兵家常事」,幾場仗的成敗也許說明不了甚麼,而且周瑜在演義裡面用兵鬥智,不是經常輸給諸葛亮嗎?例如借東風。
借東風事件只是羅先生用來神化孔明的一種低級手法。
記得草船借箭之時,孔明同魯肅講過:「為將不通天文,不識地利……是庸才也。
」這次是因為孔明預測得三日後有大霧,所以放心去借箭。
大概赤壁那場東風也是早就預料得到的,就算他孔明不作法,東風到了時候一樣會刮將起來。
有些讀者可能會不以為然,那麼上方谷火燒司馬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方谷之戰可以說明兩點:一、孔明其實沒有影響天氣的能力,如果真能夠呼風喚雨,上方谷火燒司馬父子,關鍵時刻怎的卻被老天扔下一陣雨來,壞了好事!二、雖然孔明能夠對天氣作出預測,但並非每次都能預測準確的,這場大陣雨他便預測不到。
好喇,回到正題。
現在來看看他們各自對所在勢力的貢獻。
周瑜22歲跟隨孫策,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以幾千兵力平定了江東,奠定了東吳王國的基礎。
孫策死後,周瑜全權統率東吳兵馬,輔助孫權。
其間攻破江夏,殺了黃祖,報了孫氏之仇。
赤壁戰役以五萬吳越之眾擊破曹操八十萬北軍,保住東吳國土。
周瑜35歲死亡,官至大都督,低丞相一級。
可見周瑜以用兵為專長。
諸葛亮26歲助劉備,據新野小城,被曹操大軍追殺,依靠東吳在赤壁戰役大破曹操,協助劉備乘勢奪取荊南。
一躍成為強大勢力。
後來劉備入川,龐統中途戰死,孔明立即入川助戰,平定西川。
隨後又協助劉備拿下東川,奠定了蜀漢基礎。
那一年孔明38歲,從初出茅廬到劉備進位漢中王,前後十六年。
之後孔明一直擔負著劉備勢力的軍政重任,蜀漢建國後,官拜丞相。
先主駕崩後,孔明成為蜀漢的頂樑柱。
至53歲死亡。
可見孔明以內政為主。
諸葛亮的最終成就要比周瑜高些,特別是從中年到去世的這段時間,他的角色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宰相。
但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周瑜短命,35就死亡了,誰也不知道他的事業巔峰能夠創造出甚麼成績來。
他們死後對自己國家也有著不同的影響。
這同他們生前的用人技巧有關。
先來看看周瑜。
周瑜剛加入到孫策陣營,便即推薦二張作參謀,也大大加強了東吳治理內政的能力。
戰劉繇時又收得陳武。
孫策死後,向孫權推薦魯肅。
這有些奇怪,雖然周瑜早就認識魯肅,但偏要等到孫策死後才推薦出來。
因為他知道以魯肅的能力未必會受到孫策的重用,正如孫策臨死時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可見孫策時代重的是創業,開疆拓土,所以那時候招集的都是以攻略型的武將為主,如蔣欽、周泰、太史慈、陳武、董襲、凌操等武將,就是那時候加入的。
到孫權時代,東吳基業已定,則重守業,便需要魯肅、諸葛瑾等人才。
周瑜對於這點看得非常透徹。
後來甘寧來降,周瑜毫不嫌疑用為前鋒,攻打黃祖,大獲全勝。
赤壁戰役與曹操對抗時,蔡和、蔡中來詐降,周瑜一下看出,卻詳作信任,將蔡氏兄弟安排到甘寧處。
這樣安排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甘寧是個出色的古惑仔,勇武而且有謀略,不容易露出破綻,又是劉表的降將,容易博取蔡氏信任。
在赤壁戰役中,採用黃蓋策略,用之詐降,燒得曹操八十萬大軍。
大戰前夕調兵遣將,安排作戰有條不紊。
從他的安排更可以看出,其實周瑜也想生擒曹操,而並非沒安排好對敗兵的截擊,但當時東吳的實力有限,烏林以西的地點便再也無力安排了,只得留待劉備去處理。
周瑜在任都督其間,又屢次採用呂蒙的建議,早早就看出了呂蒙的潛力。
他甚至想招降諸葛亮為東吳所用,可見周瑜並非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之輩。
周瑜在臨死時推薦魯肅繼任,事實證明這樣做非常正確。
魯肅的聯劉拒曹政策,使大都督周瑜死後,東吳仍能過上了一段安穩日子,養精蓄銳充實國力,為東吳成為三國當中最長壽的國家埋下伏筆。
再看看孔明。
眾所周知,孔明在隆中結識了一夥很有才能的人物,如徐庶、龐統、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人。
孔明出草廬時,徐庶已投曹操,但孔明並沒有將其他幾個朋友推薦出來,雖然他明知道劉備當前最缺乏謀士。
這一點確實讓人弗解。
直到荊南攻略之後,劉備擁有了大半個荊州做根據地,孔明才推薦龐統出來。
赤壁戰役打響之時,孔明也安排幾支部隊截擊曹操敗軍,唯最重要的關羽一支卻將曹操放走。
孔明自家解釋是「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如果換了是趙雲或者張飛,操賊可能就合當身亡了,但他偏要用關羽,操賊當然就「未合身亡」。
孔明在追殺曹操這件大事上用人如此兒戲,與他後期不聽譙周苦勸仍要六出祁山,成了鮮明對比。
又一次讓人弗解。
也許軍師孔明礙著劉備面子,一定要用關羽。
至後來的丞相孔明,徹底擁有用人大權,用人技術也就徹底表現出來了。
比較成功的是「安居平五路」,其中又以用鄧芝出使東吳,成功結盟最為經典。
後來出兵攻略孟獲,孔明在用人方面也表現得中規中矩。
孔明最著名的一次用人失誤就是街亭之戰。
放著趙雲和魏延兩名大將不用,卻用馬謖去守街亭。
雖然先主臨終前特別告誡過不要重用馬謖,但孔明還是重用了。
結果,由於馬謖的輕率,致使街亭失守,從而直接導致當次北伐失敗,孔明要使空城計才能成功撤退。
在六次北伐其間,孔明最常用的兩個人物是魏延和楊儀。
孔明用魏延,是因為魏延的統率能力、武力、智力等方面都比較出色,是當時蜀國最有軍事才能的武將。
然而孔明並不信任魏延,由魏延歸降劉備的時候他就想殺害魏延,他心裡一直認為魏延會造反。
魏延曾經幾次提出要領一支輕騎兵從子午谷急襲長安,但孔明每次都不採納,說這樣做太過冒險。
臨死前還特意安排好了楊儀、馬岱聯手殺害魏延的計謀。
楊儀有些似是馬謖的接班人。
由南征孟獲開始,馬謖的身份就相當於孔明的助手。
孔明確實需要一個助手,當每次定出作戰方案時,孔明都要同一個人相議一下——與其說是「相議」其實更象是「分享」——這個人就是馬謖,所以馬謖在私底下可以做孔明的朋友。
斬了馬謖之後,長史楊儀就漸漸當上了這個角色。
五丈原臨死時,孔明更將後事交由楊儀處理。
不過楊儀領大軍回到西川後不久,就被後主以意圖謀反的罪名削職了。
孔明臨死前指定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褘,大將軍姜維負責帶兵。
後來蔣、費做二人先後做了丞相,將蜀國內政處理得還是不錯的。
姜維也是大將軍的材料,因為當時就只有他姜維一個能夠擔負起蜀國大軍將這個重任了,甚至再找多一個出色的武將也不能,從而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的尷尬局面。
這種局面的出現,說明了孔明在生時沒有落實好蜀國人才的培養,認為蔣、費二人掌內,姜維一人掌外足矣!
最後看看,孔明臨終的這個安排其實不如周瑜。
周瑜知道自己與魯肅的能力差別之處:周瑜死,則吳國無人再能夠爭霸天下,只可以穩守東吳基業。
這方面魯肅做得非常好。
孔明六次北伐未能成功,臨死前卻將這個擔子交給能力不如自己的姜維。
結果姜維九次北伐未能成功,大大消耗了蜀國的元氣,為蜀國成為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埋下了伏筆。
單憑這一點,諸葛亮就不如周瑜。
歷史上了諸葛亮與周瑜到底誰更厲害
毛宗崗曾說用美人陪襯大美人是演義很高明的創作手法。演義里周瑜生來就是為了襯托"絕世美人諸葛亮的主要美人之一。羅貫中雖然不忘有時在他頭上插點花,但那是為了使他襯得別人更好看用的。所以他就是死了也要...
周瑜和諸葛亮誰厲害?諸葛亮和周瑜真正的比較
周瑜和諸葛亮誰厲害?諸葛亮和周瑜真正的比較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三國演義》中周瑜在遇到諸葛亮後為何形象垮塌,宛若兩人?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直是東吳的國之脊樑,看起一生,我們能從他的身上看到足智多謀、選賢任能。然而在遇到諸葛亮後就變得計拙謀劣,氣量狹小與之前宛若兩人,那麼這具體表現在那裡,又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周瑜...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東吳給人的存在感很低,但東吳憑什麼能抗到最後?
魏有勢統,蜀有道統,吳國屬於閏位政權,標新立異,清新脫俗~~~吳稱帝最晚,最為淡定,始終堅定不移地打著襄助漢室的騙小孩大旗,先後有鄭泉、馮熙等「偉大」的外交官維護吳國光偉正的形象,其中鄭泉使劉備...
當周瑜碰上孔明,還指不定鹿死誰手呢
諸葛亮在正史上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按照正史,蜀國沒有一寸土地是諸葛亮打下的。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的勝仗全部是虛構的,或者移花接木從別人頭上搶功勞硬安到諸葛亮頭上的。1、」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
東吳6大謀臣排名,周瑜陸遜誰更厲害?
在前面兩天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演義》里蜀國和魏國的六大謀臣,蜀國是諸葛亮一人獨大,而魏國的謀臣特別多,一個比一個厲害,不管怎麼選總會有不同意見的!說到這裡,大夥應該知道咱們今天該聊一下吳國的六大...
淺論三國,東吳豈是偏安一隅
三國時代,大浪淘沙,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齊聚一堂,演繹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時代,令無數看客佇足觀看。在大多數人眼裡,東吳只是跳樑小丑,搖擺在魏蜀之間。孫權則是守成之主,繼承父兄遺業之人而已。今天小編就...
從舌戰罵死王朗到遊說孫劉聯合抗曹看諸葛亮的說話藝術
三國演義突出了一個義字,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屯土山關公約三事、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關雲長義釋曹操、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張翼德義釋嚴顏……都突出了一個義字,三國演義也反映了什麼是「智慧...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