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孫權中意的兒子,倘若他繼位,司馬炎未必能輕易消滅東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super

如果您對三國時期的東吳還算比較了解的話,一定聽說過「二宮之爭」吧,簡單來說就是孫和與孫霸為了爭奪儲君之位而引發的黨爭

這次鬥爭潑及朝中很多官員以及皇親國戚,對東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其國力受損。

那東吳為什麼會有這次鬥爭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太子孫登的早逝。

本篇就來和小夥伴們聊聊孫權中意的大兒子——孫登。

孫登

孫登是孫權的長子,由於孫登的親生母親身份卑微,他是由孫權的正妻徐夫人養育長大的。

夷陵之戰開打前,即約公元221年,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低頭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

就在同一年,孫權將長子孫登立為太子,並為他挑選各種老師,於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張昭之子張休、陳武之子陳表等人都被召進宮,學者程秉等人也被封為太子太傅,這些人陪孫登讀書習文以及騎馬射箭。

夷陵之戰結束後,曹丕曾多次要求孫權把長子孫登帶到朝廷作為人質,孫權果斷拒絕。

之後曹丕便發兵來攻打,所幸東吳並沒有追殺劉備,早就在積極防禦了,魏軍才沒有輕易得逞。

曹丕

公元225年,孫登17歲,孫權親自為他挑選妻子,聘娶了周瑜的女兒為太子妃,之後,大臣芮玄的女兒也曾被聘娶為妃,足見孫權對孫登婚事的重視。

那太子孫登這個人究竟怎麼樣?為何孫權如此喜歡他呢?

好學博識

孫登並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在眾幕僚的陪同下,孫登學習十分上進

據《三國志》記載:權欲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以張昭有師法,重煩勞之,乃令休從昭受讀,還以授登。

意思就是張昭給他兒子張休講解《漢書》,張休轉而再給孫登講解。

平易近人

據史書記載,孫登並沒有因為自己身份高貴而瞧不起下屬,待人接物大方得體,甚至和諸葛恪、張休等人同坐一輛車,同睡一張床。

很多大臣聽說後,也紛紛去太子宮拜訪孫登,當時的太子宮可謂名士盈門。

諸葛恪

做事靠譜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孫登正式被冊封為皇太子。

不久後孫權決定遷都建業,留下了太子孫登、大都督陸遜以及一些官員守備武昌,由此21歲的孫登慢慢學習起處理宮府事務。

據史書記載: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

太子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

可見,孫登在大臣是儀的幫助下,處理事務嚴謹得體,頗有帝王風範嘛。

重視人才

孫登常常和一些官員有所交流。

他曾寫信給重臣步騭以求得教誨,步騭於是將荊州界內諸葛瑾、陸遜、朱然等等大小官員的品行進行了逐一介紹,並勸說太子要親之信之。

陸遜

顧全大局

公元232年,孫登的弟弟孫慮不幸去世,孫權下令減少膳食。

孫登從武昌趕到建業,勸父親道:慮寢疾不起,此乃命也。

方今朔土未一,四海喁喁,天戴陛下,而以下流之念,減損大官肴饌,過於禮制,臣竊憂惶。

即「弟弟已經離世,這是天命啊。

如今北方尚未統一,天下大事更為重要,減少朝臣的膳食,恐超出了禮制的要求,是不妥的呀。

」兒子的話孫權肯定是聽的了。

孫登有這些優秀的品德足可見其人不簡單,若是成了帝王,估計不會遜於其父。

公元234年,孫權去前線攻打曹魏,留孫登駐守建業。

當時糧食的收成不好,賊寇變多,太子孫登遂制定法令,用以對付盜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怎奈天不佑東吳。

公元241年,33歲的孫登不幸逝世了,孫權知道後悲痛不已,詔曰:國喪明嫡,百姓何福。

孫權

令人更悲傷的是,孫登在臨終前還擬了一篇奏疏,遺言十分感人,孫權每每想起不禁傷心落淚。

奏疏的篇幅較長,其主要表達了這樣幾層意思:

其一,孫登知道生死有命,這輩子能生在皇室並侍奉父親已經很知足了。

其二,天下尚未平定,父親一定要保重身體,以國事為重,莫過於悲傷。

其三,向父親孫權推薦了很多官員,比如諸葛恪、顧譚、范慎、蔣修等等。

其四,向父親孫權表揚了很多官員,比如陸遜、全琮、朱據、闞澤、嚴畯等等。

最後,希望父親能實現一統天下之志。

闞澤

連遺書中都不忘國事,可見孫登也有一統天下的志向啊。

倘若他活得久能繼位,絕對是司馬家的一大禍患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的立儲與託孤

本刊記者張正良對任何企業領導人來說,能否培養並遴選出一名優秀接班人,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企業能否基業常青。人一旦英雄了,打下一份基業,都會想著怎麼好好傳承下去。做企業的是這樣,占據一畝三分地的「...

孫權老年喪子揭東吳大亂序幕

公元241年,對於步入60歲的孫權來說,是極為悲痛的一年,因為他的長子孫登死了,才33歲。老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本已傷心欲絕。而孫登又是他耗盡大量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寄託了無限的希望。他的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