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立儲與託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刊記者張正良

對任何企業領導人來說,能否培養並遴選出一名優秀接班人,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企業能否基業常青。

人一旦英雄了,打下一份基業,都會想著怎麼好好傳承下去。

做企業的是這樣,占據一畝三分地的「主公」們也是這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主公」輩出,大家爭來搶去,到了最後,站穩腳跟,俾睥睨群雄,立儲就成了一件無法迴避之事。

不過,英雄固然英雄,「主公」們限於自身智識與偏好,在立儲問題上犯錯率極高,最具代表性的有前期霸主袁紹。

袁紹這兄弟「四世三公」,出身顯赫,雖然論嫡庶,不及袁術正統,但確實是個人物,敢向宦官叫板,不怕跟占據朝綱的董卓鬧掰,隻身東逃,在河北很快攢下一份基業,兵精糧足,雄視天下,大有一舉蕩平華夏之勢。

可惜,袁紹在立儲上犯渾,沒有嫡庶之分,也沒長幼之別,僅因三子袁尚長得帥,其母劉氏是自己的最愛,就想讓其接班,而其部屬則與袁紹相悖,心向其長子袁譚。

這樣拉拉扯扯,直到袁紹因官渡之敗憂憤而死,立儲問題還懸而未決,這就有了審配、逢紀假託袁紹遣命,擁戴袁尚作為繼承人的鬧劇。

此劇一出,兄弟反目,各懷心思,擁眾自立,相互攻伐,給了剛剛擊潰袁紹、鹹魚翻身的曹操一可乘之機,被其各個擊破,一舉平定。

可憐袁紹半世基業毀於一旦,子孫無遺類矣!

前車後轍。

盤踞荊州多年,占盡水利的劉表也沒能過蔡氏關,硬是沿著袁紹的老路不折不扣一路走下去,把小兒子劉崇扶上位。

結果依舊是人心離散,劉表死後,劉崇「主公」的位子還沒坐上半個屁股,曹操大軍一到,馬上授首,劉氏基業煙消雲散。

就連一向英明神武的曹操也差點兒在這個問題上出岔子。

曹操一向善於打破舊規矩,唯才是舉,根本不講門閥,在立儲問題上,態度十分明確:不搞什麼嫡庶,誰有本事誰上。

曹植的才華確實十分出眾,圍繞其周圍的也有一班文臣武將,在曹操的默許下就有了與自己同母大哥曹丕一決雌雄的資本。

好在,曹丕同樣優秀。

曹操也很謹慎,一直猶豫,在聽取賈詡等的意見後,及時收手,才沒釀成大禍,但曹植的政治生涯自此宣告終結,其一生苦楚,雖才華橫溢而做楚囚之困,立儲之禍,不可謂不大。

能把與孫氏勢同水火的江東四大家族陸、張、顧、朱次第攬入麾下為己所用,敗曹操於赤壁,退劉備於夷陵,孫權自然絕非等閒之輩。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異常欣賞孫權,而孫權呢,也絕對是曹孟德的粉絲,且完全稱得上骨灰級的——孟德老先生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孫權眼中、心裡。

孫權注意到曹操在立儲問題上走了彎路,一開始就把長子孫登立為世子,以絕眾子之望,同時以東吳的智勇之士陸遜之流為師,以東吳最有學識的「官二代」為友,以為輔佐,如此安排,可謂用心良苦。

孫登呢,賢良睿智,待人接物,堪為萬世之表,慈愛仁厚,不計享樂,確實是個極好的「主公」坯子。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做了二十多年「儲備」後,孫登一病而逝,把孫權的全盤計劃打得七零八落,也讓其痛心不已。

在以後的立儲中,儘管孫權還是一樣用心,但已經有些力不從心,猜忌心越來越重,最終在託孤問題上,犯下了致命錯誤。

孫登是孫權的長子,生於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因其母地位卑賤,自小過繼於徐夫人名下,由其養大成人。

孫登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知書達理,待人真誠,而又心地善良,深得孫權之心,以為類己,「將以成大事」。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孫登也連帶被授予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不受」)。

同年,孫權立孫登為王太子,並為其選置師傅。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

簡選是儀等德高位重者為其傅,又以南郡太守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之子張休、丞相顧雍之孫顧譚、偏將軍陳武之子陳表等為侍講並隨從騎馬射獵,是為四友;以謝景、范慎、刁玄等為賓客,所為銓選,皆一時英傑。

應該說,孫權對長子孫登確實寄予了厚望。

孫權從武昌遷都建鄴後,留下孫登鎮守武昌,由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浚、侍中是儀三人輔佐,孫登在上游,孫權在下游,整個東吳幾乎是在雙核運轉,孫登在孫權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孫登二弟孫慮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孫權深感悲傷,無心膳食。

孫登聞之,日夜兼程,趕回建鄴,極力解勸孫權以身體為重:孫慮一病不起,此乃命定。

如今北方未一,四海瞻望,上天授命陛下,陛下不應做百姓之思……孫權聞之心安。

孫權「痊癒」之後,希望孫登西還武昌,孫登以不能侍奉父母為恨,以為陸遜忠誠勤勉,武昌無慮,請求待在孫權身邊,孫權感其誠,「遂留之」。

孫登事徐夫人至孝。

早年得寵的徐夫人因為嫉妒被廢,流放吳郡。

其時,孫權移愛步夫人,步夫人為固好儲君,常常賞賜孫登一些衣物,孫登雖不推辭,僅拜謝而已。

而徐夫人所賜,孫登必沐浴而服。

孫登立為王太子後,曾請求孫權立其養母為後,孫權意在步氏,猶豫未決。

孫登遍覽《漢書》,熟知春秋故事,以為甄鑒,聰明仁慧,待人平和,與諸葛恪、張休、顧譚等同車議論,不論縟節,又常數人論事至子夜臥衣同睡,不辨尊卑。

《三國志•孫登傳》載:「登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閒之地,其不欲煩民如此。

嘗乘馬出,有彈丸過,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

又失盛水金馬盂,覺得其主,左右所為,不忍致罰,呼責數之,長遣歸家。

敕親近勿言。

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權長子孫登病死。

天妒東吳。

孫登不亡,是又一孫權,而仁厚過之。

孫登本為孫權得意之作,不想其中道崩殂,孫權之心痛可知也。

孫登一心為公,臨終之時上表也憂心國事舉薦人才。

孫權對孫登尤為痛惜,也正為此而聽從太子遺囑立孫和為皇太子。

但孫權雖寵愛孫和,以為其能力與人品皆不及登,信任不夠,對其掌控大局亦沒有信心,這種情勢為孫和悲慘的一生埋下了伏筆。

孫和

孫和是孫權的第三子,聰明仁慧,與其異母大哥孫登十分交好。

二哥孫慮早死,大哥孫登新亡,再加上皇太子遺囑屬意孫和,況且平日裡孫權對其又寵愛有加,孫和上位,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東吳群臣也認為是眾望所歸。

但寵愛歸寵愛,真把孫和扶上皇太子之位,孫權還是覺得不放心,在他眼裡,孫和遠不及其大哥孫登心智成熟,人品也多少有些問題,尊師有餘,孝悌不足,而其駕馭臣下的能力也讓人懷疑,總之孫權對其並不是完全放心,他很清楚,孫和要想成為一個合格接班人還須得時常敲打敲打,真要不成,他也要做好換人的準備。

有了這種認知,孫權給予孫和的皇太子待遇就有些檔次不夠。

孫登時期,孫權放手其鎮守武昌,事實上形成了兩個領導中心,用意很明顯,讓其儘快適應當君主的節奏,做好全面接班的準備。

輪到孫和則不然,孫權根本不讓其獨當一面,即使讓陸遜在武昌總司三事也不讓孫和前去坐鎮,更值得玩味的是,孫權並沒讓孫和居東宮,而是設立南宮、魯宮,孫和雖有太子之名,待遇則完全與四弟孫霸等同,連請的太傅中書令闞澤,也是兩人共用。

孫權的意思很明確,皇太子之位,孫和雖名義上占據,但最終能不能上位,還要看其最終的表現。

孫權的這一心思,東吳朝臣一目了然,於是迅速站隊,遂成太子黨與魯王黨。

陸遜、諸葛恪、顧譚、滕胤、施績、朱據等江東世族,與新晉豪門旗幟鮮明地支持太子;步騭、全琮、呂岱、呂據、孫弘等權貴則死心塌地奉魯王為主,兩黨涇渭分明,水火不容,各不相讓,終成亂階。

據史書記載:孫和遠不是其老子疑慮的那般不堪——「好學下士,甚見稱述」,「講修術學,校習射御,以周世務」,「不喜交遊博弈,勤勉寬厚,知大義,慕功德」,完全是一個未來賢君的「長勢」,如不是其長兄孫登在孫權眼裡太優秀,孫和順利上位,未必就一定無所作為,只可惜,孫權並沒給才二十出頭的孫和從靜安儲位的機會,兩宮之爭愈演愈烈,孫權不厭其煩,最終廢黜孫和,賜死孫霸,幼子孫亮得立,一大批江東豪俊連帶被殺,東吳朝堂為之一空。

數年後,孫和在權臣孫峻威逼下被迫自殺。

從情理上說,孫權並沒廢黜孫和的故意,但在他的一番調度下,孫和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向覆亡。

孫和失意後,孫權一改立位以長的初衷,把小兒子孫亮拉出來按在皇太子的寶座上。

孫亮

作為幼子,孫亮原本不應有機會問鼎君主寶座,但長兄們依次敗陣把孫亮推上了前台。

史載孫權一生有子七人,除老大孫登、二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外,孫亮前面還有五哥孫奮、六兄孫休,按理說也輪不到孫亮做皇太子,但孫權偏偏有個嗜好:愛屋及烏,寵幸哪個夫人就想著連帶寵幸她生的兒子。

孫權一向主張立子以長,如此方不受制於人,當年文帝曹植傳位年幼的曹睿時,甚至預言魏國必大亂,原因就是孤兒寡母在虎狼之臣的環伺之下很難保全,難免不出問題。

但曹睿順利主政,這讓孫權開始改變看法,在經歷過幾個年長兒子間的立儲後,孫權屬意小兒子孫亮。

當然,年僅8歲的孫亮所以能上位還少不了全公主孫魯班的功勞。

這個小名叫「大虎」的女人當年因與孫和母親王夫人有隙,在孫權面前大肆詆毀孫和母子,並站到魯王孫霸陣營里,對「二宮」之爭推波助瀾。

孫亮生母潘夫人知道孫魯班在孫權面前的能量,刻意交好,全公主也需在孫權之後找靠山,也就積極幫忙攛掇。

孫權老了,也實在厭倦了諸子在皇儲位子上的打打殺殺,把孫亮扶上位自己也能清閒幾天,他已沒多少精力再傾力打造一個好君主了,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一些能臣名將去辦了!

應該說,孫權在教育子女方面成績還不錯,幾個兒子除孫奮喜歡田獵、喜歡胡鬧外,個個聰明仁慧,尊師重道,知書達理,選誰來做皇太子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孫權立孫亮也不算錯,但在託孤問題上,孫權選人不當,直接導致了後世的內亂。

孫權臨終託孤五人,太子太傅是大將軍諸葛恪,侍中孫峻、太子少傅是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

孫權對諸葛恪很了解,剛愎自用,本不打算用他,但其人聰慧過人,名聲在外,其父諸葛瑾當年也以謹慎持重深得人心,東吳朝臣都很看好諸葛恪,孫權也不想在這問題上過多糾纏,就順從了民意。

孫權去世後不久,孫弘不滿諸葛恪專權,密謀除之,事泄,反被誅殺。

諸葛恪為轉移國內矛盾,興兵伐魏,兵敗威去,被孫峻誅殺。

而孫峻其人,陰險狠毒,好玩弄權術,孫權放著刁玄、張邠這些心底醇厚、也頗有權謀的人不用,偏偏選擇孫峻或許有其更深的考慮,但這卻把東吳攪得天翻地覆。

太常滕胤雖然正派,但屬於名士,並無權謀,根本無法應對各種複雜的政治局勢,在諸葛恪與孫峻先後主政時期無所作為,最終與呂據兩位託孤臣在與孫琳的爭權中被殺。

孫峻擅殺,朝綱紊亂,所幸其在領兵伐魏期間病死,其從弟孫琳上位接掌權力,滕胤、呂據被殺之後,將軍王惇密謀誅殺孫琳,亦事敗被殺。

太平二年(257年),孫亮親政,被孫琳掣肘,心生不滿,暗中與全公主、太常全尚、將軍劉承謀劃準備誅殺孫琳,但事泄被廢。

至此,孫亮的時代結束,孫權的託孤也宣告失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老年喪子揭東吳大亂序幕

公元241年,對於步入60歲的孫權來說,是極為悲痛的一年,因為他的長子孫登死了,才33歲。老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本已傷心欲絕。而孫登又是他耗盡大量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寄託了無限的希望。他的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