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徐庶投曹營實為能力有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徐庶,字元直,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

漢末三國時期人物,本名福,後因為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自此遍訪名師,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為友。

先曾仕官於新野的劉備,後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棄備投操,臨行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才。

此後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主流觀點大都認為《三國演義》中的徐庶是被程昱騙進曹營,為孝母而放棄了自己的前途,結果留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千古美談。

不過,學者汪宏華最近在他題為「破解<三國演義>四劉與四謀士關係」的講座中認為這是小看了徐庶。

古代君主選拔人才有條定律:能孝必忠。

「三國」謀士除了有才之外,大都有「事母至孝」之德。

徐庶投身曹營實際還是忠在前,孝在後。

第一,他在幫助劉備打了兩場勝仗之後,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為曹操設一謀,那麼進入曹營,會是什麼結果?非但救不出母親,還會一起遭罪,甚至被殺害。

與其愚孝、送死,還不如派趙雲、張飛等人去暗中營救吧。

再者說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親到曹營,為什麼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來他到曹營的主要目的是想換種方式為劉備,為國家出力,他在忠孝不能兩全時選擇了忠。

後來在赤壁之戰中他便發揮了很大的內應作用(防馬騰)。

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親最願意看到的吧,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徐庶不是孝子。

第二,按理說,徐庶向劉備推薦完諸葛亮也就仁至義盡了,但他還特地放下母親的事,去草廬親自請一趟。

而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庶羞慚而退。

」徐庶為什麼要去自討沒趣?孔明為什麼要說自己是替罪羊?因為徐庶雖然打了勝仗,但並沒有傷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將事情鬧大了,接下來他不知該如何收場。

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請能力更強的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很清楚他的來意,所以他並不同情這位孝子,反而埋怨他不該將爛攤子拋給自己。

可以見得,這中間並非是徐庶單方面無私舉薦了孔明,孔明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挽救了徐庶。

假如徐庶一離開,劉備就遭受慘敗,他的前功還有什麼意義?所謂孝母不就像劉備為報兄仇而東征一樣,無人喝彩嗎?同時,我們也不能單方面責備程昱不該向徐庶使了陰謀,當徐庶決定將計就計、藉機半引退之後,我們就應該認為是程昱給徐庶送了一個很舒服的台階。

陰謀有時候並不可惡也是這個原因。

其間徐母雖死,卻成全了兒子的「克格勃」事業,成全了自己的英名。

第三,徐庶到了曹營之後,實際上有大把的出逃機會,曹操甚至派他遊說過劉備。

但徐庶並沒有接受劉備的挽留。

一方面他是不想與諸葛亮競爭,認為在曹方也同樣可以反向幫助劉備;另一方面,他替劉備考慮,認為應從曹操手中反奪荊州才合道義,所以自己只要惹惱曹操就行了,餘下的事就讓敵人去做(徐庶遊說時就曾勸劉備先放棄荊州樊城)。

也就是說徐庶雖然不想讓自己,讓劉備去幹掉劉表,落下不忠不義之名,但並不反對別人去干。

徐庶自從向司馬徽反映說劉表「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就對他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此人非滅不可。

而最後反奪荊州則是徐庶自己完不成,要請諸葛亮解決的難題。

經過這一穿插跑動,徐庶就與程昱完成了圍繞劉表的「二過一」,程昱在隊友扯出空檔之後隨即操刀射門。

他一人連續包辦了劉協和劉表,所以又是「一打二」。

由此可知,徐庶辭別劉備的用意是半引退,要從進攻型謀士換位成內應型謀士。

而促使他改行的原因則是能力用到了極限,加之本性孝義,對自己主子的主子劉表下不去手,所以只好給程昱「放水」,同時請諸葛亮作「犧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徐庶進曹營真實目的,世人被其隱瞞了千年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最膾炙人口的故事。在此之前劉備帳中徐庶有輔佐。這個徐庶可不簡單,曹操曾問程昱:「徐庶的本事與你相比,怎麼樣?」 程昱回答:「比我的十倍還強。」那程昱也是曹操手下著名的謀士...

三國迷案:徐庶進曹營——不知所蹤?

(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

龐統和諸葛亮究竟誰厲害

《三國演義》里龐統是個悲劇的人物。論能力,他與諸葛亮齊名;論操守,同樣也是難分伯仲。但是為什麼諸葛亮聲鳴四海,功成名就,留下來千古佳話。而龐統則命途多舛,最終命隕落鳳坡,曇花一現的出現在歷史長河...

歷史上,徐庶投曹後真的不再獻一計了嗎?

小說《三國演義》里,徐庶化名單福,本來想去投靠荊州劉表,但是見到劉表後覺得劉表善惡不分,於是留書一封與之辭別,前往司馬徽那裡傾訴,被司馬徽稱有王佐之才。劉備躍馬檀溪回新野之後,徐庶在司馬徽的指引...

徐庶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嗎?

三國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成王敗寇,國與國之間的優勝劣汰,生死存亡。世事難料,今時成王,明時做寇;今時生,明時死;今時存,明時亡。因此,想在三國混,沒有識時務的眼光,你只能成為浮萍,一直漂游不定。...